从对模型的感知走向对模型的优化——“方阵问题”教学磨课及思考

上传人:r*** 文档编号:4669842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8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对模型的感知走向对模型的优化——“方阵问题”教学磨课及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对模型的感知走向对模型的优化——“方阵问题”教学磨课及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对模型的感知走向对模型的优化——“方阵问题”教学磨课及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对模型的感知走向对模型的优化——“方阵问题”教学磨课及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对模型的感知走向对模型的优化——“方阵问题”教学磨课及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对模型的感知走向对模型的优化——“方阵问题”教学磨课及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方阵问题” 教学磨课及思考 口白 雷 一 、案例背景 数学模型是为了某种 目的, 用字母、 数字及其 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 以及图像、 图表等描述客观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 构表达式。 在小学数学的各个知识领域都有体现, 但不同知识内容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也不 同。 笔者在上学期的一次校际联赛和教坛新苗展 示活动中所执教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 方 阵问题” , 无疑是体现模型思想的一个典型素材。 “ 方阵问题 ” 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方阵为题材, 对封 闭情况下 “ 植树问题” 的再研究和具体运用, 通过 对方阵中“ 每边数量。 边数 总数” 的自主探究, 探索出此类问

2、题中各数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在 此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体验模型思想建立的一般过 程, 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 以下是笔者两次磨课的 详细再现与反思。 二、 两次磨课过程 第一次教学实践 1 课前游戏, 渗透新知 游戏 : 教师请8 位同学上讲台来排出几种不同 的正方形 , 目的在于让学生排出以下两种正方形, 让学生初步感受站在四个角上的人有重复的情况。 口 口 2 创设情境, 感受新知 师 出示下图 : 请按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的顺序读出下面的 各 句话。 黯 教师主要以“ 每句话4 个字, 4 句话应该一共有 44 : 1 6 个字, 为何该处只有1 2 个字?” 为矛盾的起 点, 引导学生

3、思考、 分析, 进而按 自己的想法来列算 式计算这里的总字数, 并且结合圈一圈的方法解释 自己的算式。 例如 : 算式 : 444 1 2 。 图释 算式 : 4 2 + 2 2 , 3 4 ( 图略 ) 现场情况说明: 课前的游戏和情境所创设的游 戏学生都很喜欢, 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是 学生对信息背后的数学知识并不太感兴趣, 导致该 环节花时1 7 分钟 , 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以及学生思 d l k , 0 UE Y UE K ANXI AOUE BAN , 、 、 一 2 5 置 维的速度与深度。 3 主动探究, 建构新知 在上述情境的基础上, 让学生先自主学习, 再 合作学习,

4、 要求如下 : 一个围棋的棋盘, 当最外层每边放5 颗棋子时, 那 么这个棋盘的最外层一共放 了多少颗棋子? 圈 学习要求: ( 学具纸E圈一圈,要求自 E人一 眼意曙出错堤怎么想的。 (驰 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再 想想看还有没有不同的算法 。 该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探究解决方法, 再交 流互动, 展示各种算式并让学生结合图来解释算理。 4 归纳总结 构建模型 上述活动完成 后, 在所得到的各种方法中让学 生说说 自己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 更加简便。 紧接着将每边的棋子数改为8 颗, 再进行尝试解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完成后, 请多名学生 展示算式

5、, 并用图解释算理 ,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对 前面材料的思考, 归纳总结出解决该类问题的通用 方法。 所归纳总结出来的通法为 : ( 1 ) 每边上的颗数 x 44=总数 。 ( 2 ) ( 每边 上的颗数 一 1) 4=总数。 5 拓展练 习, 巩 固模型( 略 ) 反思评析 1 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 学, 游戏对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部分学生沉浸在游戏之中, 导致不能很好地将 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知识上来, 游戏的热度减 缓了切入重点知识教学的速度, 冲淡了学生思考的 深度 。 2 本节课所选取的素材单一且雷同, 在课前游 戏和创设情境及主动探究环节,

6、 均采用四边形这样 单调的材料, 只在 “ 每边上的数量” 这个单一的维度 上进行变式, 能让学生感知规律和归纳总结的素材 不够多、 不够广, 说服力又不够强 , 学生对于建模过 、 J I AOXUE YU EKA NXI AOXUE BAN E 2 6 丽 i i 程的体验自然也就不够丰富, 造成学生在根据所体 验的素材进行归纳总结建立数学模型之时显得吃 力, 且仅仅是归纳出每边上的颗数 X44 =总数 和( 每边上的颗数 一1)4=总数, 而不是 : 每边 上的颗数 边数 一重复的数 =总数和( 每边上的 颗数一1)X边数=总数。 因此, 在学生解决如 “ 一 个五边形花坛, 每边上摆7

7、 盆花, 每个顶点摆1 盆, 请 问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时, 部分学生显得无从下手, 一些学生仍然是依葫芦画瓢地运用所建立的模型, 简单地将问题处理为( 7 - 1)x4 = 2 4 和7 x 4 - 4 = 2 4 , 由此可见, 学生所建立的模型过于特殊 , 过于单一, 不具有一般性。 3 本节课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 轻重不得当, 原本应以探究与建模环节为重点的教学过程, 却因 受创设情境环节的影响, 使得建模过程不突出, 严 重影响本节课的质量。 鉴于此, 可以清晰地发现学生本次建模过程是 失败的, 大部分学生还未真正理解所建立的模型背 后所蕴含的知识、 方法。 综合上述种种不足, 笔者

8、通 过查阅课本和教参, 思考该课的问题所在, 渐渐地 有了些许的感悟, 于是进行 了修改, 在教坛新苗展 示课上再次实践。 第一次教学实践 再次教学实践前, 备课思考的焦点在于: 1 如何选取素材, 可以直接切入重点知识的教 学 , 并且能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 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 2 如何用好素材, 通过对同一素材的变式, 能 让学生多层次、 多维度地充分体验建模的过程, 让 学生充分感受变量与不变量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进 而思考、 分析、 归纳、 总结出解决该类问题的通用方 法( 即建模 ) ? 3 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使得一节课的各个环节 轻重得当? 修改一 : 情境引入,

9、 简明扼要, 直入主题 师 出示下图 : 一 曲 教师出示广播操图片, 将其转化成方阵图, 让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进而引出空心方阵的问题。 修改二: 突出重点, 多重体验, 建立模型 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探 学习纸: 请你算 一算这个空心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 ( 再想想看还骞 泣有不 翻 鼻法,恕毽出几种写几种 ) O 0 e e e 囊 勺 0 O e e 0 o e e o o e o o o o e 0 o o o o e 算法一: 算法二: 在学生完成列式之后, 请列出不同算式的学生 展示作品, 向同学讲出自己的想法, 大致方法有: 6 44 、( 61) 4 、

10、 62 +2 4 、 4 4+4 等,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用圈一圈的形 式来解释算理。 在学生对以上图形彻底分析清楚的基础上, 为 使学生充分体验建模过程, 教师按 “ 每边上的人数” 这个维度进行变式 : 变式1: 一个方阵, 最外层每条边上站5 6 人, 最 外层一共站了多少人? 变式2: 一个方阵, 最外层每条边上站1 1 1 人, 最外层一共站了多少人? 数一变大 , 学生便自然选择前两种方法进行计 算, 如此不仅可以“ 水到渠成” 地优化算法, 还可以 为后续的建模埋下伏笔。 在经历第一个维度的变式之后, 教师提供素 材, 让学生经历第二个维度“ 边的数量” 的变式,

11、 目 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建模的过程, 以便准确地建 立数学模型。 变式3: 一个三角形, 顶点上站1 人, 每边上站6 人, 一共站了多少人? 变式4: 一个五角形, 顶点上站1 人, 每边上站6 A 、 e ; - e e i 。 。 。 i 。 J I A0UE YUE KANl A0X UE BA N , 、 、 羁 2 7 专 0 移 e 尊 移 尊 e e 囊 毒 西 受和体验, 并且分配好变量变化的顺序, 按 “ 每边上 的数量” 和 “ 边的数量” 两个维度由浅入深逐一进 行变化, 让学生充分感知当一个量不变、 另一个量 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变化, 透析变与不变之精髓。 学生通过

12、 比较 、 分析 、 综合、 归纳 、 总结等思维活动, 将本质属性抽取出来, 进而逐步过渡到复杂的、 更 一般的情境, 最终自主归纳、 概括出不同形状 “ 方阵 问题” 的解决办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 不仅让学生学 到了相关知识, 同时让学生经历猜测与验证、 分析 与归纳、 抽象与概括的数学思维过程。 3 本次教学在练习的设计上先让学生运用模 型解决问题, 再让学生感知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存在 许多的方阵问题, 只要认真去观察就能发现; 并且 以五边形花坛和棋盘问题为代表, 让学生运用自己 亲自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即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又体 现所建立的

13、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和简捷性。 三、 案例反思 ( 一 ) 提出问题, 感知模型 新课标从原先的“ 两能” 扩充到现在的“ 四能” , 明确指出了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因此, 在 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 为儿 童提供 有趣 的、 可探 索的、 与学 生生活密切联 系的 现实情境, 引导他们有兴趣地走进情境中, 去发现 数学问题, 并提出数学问题, 进而引起学生求解的 欲望; 同时在利用原有的生活、 知识经验来感受其 中隐含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 象成数学问题, 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如情境引入 时, 通过观察体操队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 题,

14、进而将体操队列抽象成圆点图展开探究。 ( 二 ) 充分体验, 建立模型 在本课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提供丰富的体验 材料, 通过对 “ 每边上的数量 边的数量” 等变量 的改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 讨论、 建模、 解决 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充分体验和感 的基础上透过 - r , JI AO UE YUEK ANI AOXU EB AN E 2 8- 瓢 j 纷繁复杂的现象, 抽象、 概括其本质, 从而建立起某 种特定的数量关系, 使 “ 方阵问题” 完成从几何图形 到直观的数学模型、 再到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构 过程。 通过数学建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 值 ,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 用

15、意识 , 增强对数学的学 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体 验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 三 ) 享受成果, 运用模型 运用所建立的模型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知其实 在生活中也是存在许多与所建立的模型相关的问 题 , 只要认真去观察就能发现。 如巩固练习中在 “ 花 坛上摆花” 蛋糕上放置水果” 以及“ 棋盘中的问题” 等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通过 “ 现在的小圆点代 表什么” 这一问题, 帮助学生发现在课堂中所构建 的数学模型不仅适用于队列方阵, 其实还适用于生 活中其他很多方面, 从而感受数学模型的一般性和 应用的广泛性。 再者, 通过一些练习的变式, 如“ 棋 盘有一层上一共摆了4 8 颗围棋, 那么它每条边上摆 了多少颗棋子” 等需要逆向思考的题 目, 学生在用 自己亲自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问题时, 不仅可以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还能充分体会到数学模 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 体验到数学模型的便利性, 进 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充分重视渗透模 型化思想, 利用合适的素材帮助小学生建立并把 握有关数学模型, 有利于学生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