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669804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22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结构设计电算常见错误做法 常见错误做法总结于下。 1 暗梁当楼面梁使用。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暗梁之所以不能当楼面梁是因为其刚度不够,荷载不能按自己设想的方式传递,即楼面荷载板暗梁柱的传递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将大大低估板的内力。我个人认为,根据内力按最短距离传递的原则,用暗梁代替梁只有在板受集中力时,在集中力处沿板的最短方向(双向板沿两个垂直方向)设置暗梁,可以认为集中力由暗梁承受以满足抗弯强度和裂缝要求,此时板的计算跨度绝对不能按支承于暗梁来考虑。但很多时候,这种做法也没有必要,直接加大板的受力钢筋即可,除非因抗剪(冲切)需要箍筋而使用暗梁。 2 与上一个问题相对应的

2、是,在刚度发生较大突变(增加)处,应视为梁。典型的问题是不同高程的板之间出现的错台,错台本身平面外刚度比较大,而板的平面外刚度较小,不管你是否愿意,板上的荷载都要传递到错台上,因此应当按梁来设计,尤其是抗剪钢筋应满足要求。地下通道、车站遇到的这种情况较多,其荷载又比较大,但大多数人对错台的处理却非常草率,这很令人担忧。 3 框架结构形成事实上的铰接。最常见的是梁刚度比柱大的多,使柱对梁的约束作用较弱,形成事实上的铰。这样减少了超静定次数,于抗震不利,也难以形成“强柱弱梁”。 坂神地震时,地铁车站柱的破坏相当严重,也提醒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地铁车站顶底板可看作筏板,其梁的刚度当然大于柱,但中板

3、处不宜将梁的刚度做得较大。另外,地下工程如通道、涵洞、地铁车站等,有时不小心也容易作成刚度较大的顶底板和刚度较小的侧墙,这样横剖面就形成铰接的四边形,两侧墙土压力相差较大时很容易失稳,也不利于抗震。 4 板墙受力钢筋置于分布钢筋的内侧。很多人总把分布钢筋想象成类似梁的箍筋,因此配筋不小心就这样倒置。分布钢筋的作用在于固定受力钢筋位置,传递受力及防止温度收缩裂缝,它不需要象梁柱箍筋那样外包以防止钢筋受压向外鼓出,更重要的是,板墙截面高度较小,为增加有效高度发挥受力筋作用,一般情况下应当外置受力钢筋。某些特殊情况,如地下连续墙,由于施工方便原因可牺牲板有效高度,将受力钢筋内置。 5 在紧靠柱的位置

4、框架梁上搭梁。由于紧靠柱支承的位置,框架梁的转动受到约束,当其上所搭的梁荷载较大时,将产生很大的扭矩,使框架梁的配筋变得困难。某些设计人员将此处框架梁与搭接梁的连接看作铰接,这是很不安全的,因为梁的塑性变形能力有限。 * A; q# D* H0 ) V+ n 6 板钢筋不伸入上翻梁受力钢筋之上。这在地面上结构中还不容易出现,但在地下工程中,由于结构形式不够直观,稍有疏忽就会犯错。最常见的是通道入口处顶板有一道收口的横梁,其底部顺板向下倾斜,形成不规则的梁。多数人配筋将此梁受力钢筋仍然沿水平方向布置,板的纵向钢筋则从下侧锚入梁内。地下工程没有完全的分布钢筋,在这个横梁处,板的纵向钢筋实际上是受力

5、钢筋,不但要按受力钢筋锚固,还应当在梁受力钢筋之上。另外,很多人认为此梁受力小,因而配筋马虎。实际上,此梁由于单边受力,有一定的扭矩,配筋应考虑板上荷载传递到此梁上。 7 地铁车站不计中板开洞。由于开洞的影响比较难算,也由于部分人对开洞影响没有当成一回事,因而计算时都加以忽略。当开洞较小时,这样也许没有多大影响,但地铁车站有时在中板沿横向平行布置三排楼、扶梯,严重削弱该处楼板刚度,虽然洞边有加强的梁,但梁高受到限制,中板厚度通常都为 400500,因此不足以弥补其刚度的损失。至于加暗梁来加强洞口,更不能弥补计算模式与实际不符的不足。鉴于加强梁高度受限,建议采用通用软件计算时按空间结构预先计入这

6、一不利影响,否则应加强该处侧墙抗弯、剪能力,并加强该处楼板配筋 如何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 对于梁和扳,在出来电算结果以后,我一般采用手算结构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采用公式As=M/(fy*h0),在这儿漏算了 s,我一般是算出配筋面积以后,再除以 0.95,0.9,0.85三个数字(因为大部分情况下 s 在 1 和 0.85 之间),算出结果以后与电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相差不大,则认同电算结果,我通过很多次计算发现一般情况下是电算结果远远小于手算结果(如果电算结果真的有错的话),这种情况一般是电算过程中计算机漏算了荷载,或者与个人计算参数设置有误有关。 我们一般都是要校核软件的配筋系统的,很多

7、情况下,软件的计算出的内力和配筋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在配筋时容易出错。最好根据配筋面积图和配筋图校核一下!要从两个方面判断: 1、合理性。 1)周期、振型和地震力。非耦联计算地震作用时,其第一周期一般在以下范围内: 框架结构 T10.10.15N; 框剪结构 T10.080.12N; 剪力墙结构 T10.040.08N。其中 N 为计算层数(N40) 振型曲线光滑连续,零点位置符合一般规律。 2)位移 位移曲线应上下渐变,不应出现较大的突变,位移值满足规范要求。 3)构件配筋的合理性。 满足构造要求,最小配筋率,箍筋肢距,梁加腰筋等。 2、平衡性。 分析在单一重力荷载或风荷载作用下内外力平

8、衡条件是否满足。画图的话应该自己参照配筋计算出来的面积自己画,计算机出的图比较不可靠!要特别注意一下挑梁,大跨度梁的配筋。首先,要保证结构模型和实际相符,如底层结构高度、铰接梁和框架角柱等特殊构件定义等 其次,复核输入的荷载,如建筑隔墙、电梯吊钩、空调基座、消防水箱和特殊房间荷载等 第三,计算参数必须逐一复核,使之和实际相符,详 pkpm 使用手册 第四,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下述 9 大指标全部 pass 的话,整个结构方案应是合理的 1、轴压比;2、剪重比;3、刚度比;4、位移比;5、周期比;6、刚重比; 7、参与振动质量比;8、倾覆力矩比;9、楼层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 具体规范条文详后附件

9、 最后,有目的的手工复核一些特殊构件:柱轴压比、较大跨度的梁、上部栽柱的梁等 另外,“三分计算,七分构造”,对楼板大洞口周边梁板、转角窗房间楼板、不能贯通框架梁之间楼板、楼梯间休息平台梁处短柱、地下室顶板、大底盘顶板等电算结果反映不出来的部位只能通过构造措施加强,使之和计算模型相符 这篇文章可以参考: 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复杂,构件很多,计算后数据输出量很大,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经验,对计算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其正确与否,来判断计算模型简化是否合理,输入数据是否正确,从而决定该结果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计算结果的大致判断可以按以下的项目进行。(不包

10、括含有多塔、错层等 特殊结构) 15.1 自振周期 对于比较正常的工程设计,其不考虑折减的计算自振周期大概在下列范围 中。 框架结构: T1=(0.12.-0.15)n 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 T1=(0.06-0.12)n 剪力墙结构和筒中结构: T1=(0.04-0.06)n (式中 n 为建筑层数) 第二及第三周期近似为: T2=(1/3-1/5)T1 T3=(1/5-1/7)T1 如果计算结果偏离上述数值太远,应考虑工程中截面是否太大、太小,剪力墙数量是否合理,应适当进行调整。反之,如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正确,无特殊情况而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以上判断是根据平

11、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来提出的,考虑扭转耦连振动时,情况复杂很多,首先应挑出与平移振动对应振型来进行上述比教,至于扭转周期的合理数值,由于经验不足尚难提出合理的数值。 15.2 振型曲线 在正常的计算下,对于比较均匀的结构,振型曲线应是比较连续光滑的曲线附图一),不应有大进大出,大的凸凹曲折。 第一振型无零点;第二振型在(0.7-0.8)H 处;第三振型分别在(0.4-0.5)及(0.8-0.9)H 处。 15.3 地震力 根据目前许多工程的计算结果,截面尺寸、结构布置都比较正常的结构,其底部剪力大约在下述范围内: 8 度,二类场地 FEK=(0.03-0.06)G 7 度, 二类场地 FEK=(

12、0,015-0.03)G 式中, FEK 为底部地震剪力的标准值,G 为结构总重量。 层数多、刚度小时,偏于较小值;层数少、刚度大时偏于较大值;当其他烈度和场地时,相应调整此数值。但计算的底部剪力小于上述数值时,宜适当加大截面、提高刚度、适当增大地震力以保证安全;反之,地震力过大,宜适当降低刚度以求得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 15.4 平位移指标 水平位移满足高层规程的要求,是合理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即是说:合理的设计,水平位移应满足限值;但是水平位移满足,还不一定是合理的结构,还要考虑周期、地震力的大小等综合条件。 因为,抗震设计时,地震力的大小与刚度直接相关,当刚度小,结构并不

13、合时,由于地震力也小,所以位移也有可能在限值范围内,此时并不能结构合理,因为它的周期长,地震力小,并不安全。新高层规程位移限值放松较多,较容易满足,所以还应综合其他因素。 其次,将各层位移连成位移曲线,应具有以下特征: 剪力墙结构的位移曲线具有悬臂弯曲梁的特怔,位移越往上增大越快,成外弯形曲线(图二A); 框架结构具有剪切梁的特怔,越往上增长越慢,成内收形曲线(图二 C); 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处于两者之间,为反 S 形曲线,接近一直线(图二 B); 在刚度较均匀的情况下,位移曲线应圆曲光滑,无突然的凸凹变化和折点。 15.5 内外力平衡 平衡条件程序 TAT 本身已严格检查,但为防止

14、计算中的偶然因素,必要时可检查底层的平衡条件: Ni=G Vi=P Ni 为柱、墙在单组重力荷载下的轴力,其和应等于总重量 G,校核时,不应考虑分层加载。 Vi 为风荷载作用下的底层墙、柱剪力,求和时应注意局部坐标与整体 坐标的方向的不同,P 为全部风力值。注意不要考虑剪力调整。 对于地震作用不能校核平衡条件,因为采用 SRSS 法或 CQC 法进行内力组合后,不再等于总地震作用力。 15.6 对称性 对称结构在对称力作用下,对称的内力与位移必须对称。TAT 程序本身已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对称性。如有反常现象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正确。 15.7 渐变性 竖向刚度、质量变化较均匀的结构,在较均匀变化的

15、外力作用下,其内力、位移等计算结果自上而下也均匀变化,不应有大正大负、大出大进等突变。 15.8 合理性 设计较正的结构,一般而言不应有太多的超筋截面,基本上符和以下规律: 1: 柱、墙轴力设计值绝大部分为压力。 2:柱、墙大部为构造配筋。 3:梁基本上无超筋。 4:除个别墙段外,剪力墙符合截面抗剪要求。 5:梁截面抗剪不满足要求,抗扭超限截面不多。 符合上述八项要求,可以认为计算结果大体正常,可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用。 计算机和人是不能比的,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出错的,但是当你结构布置不合理,不能给她比较明确的传力途径的时候他可是胡来的,就比如说超筋的构件的配筋你一定要主意,一定要复核的。我一般对

16、电算总有点怕怕,但完全复核真是没那时间和精力,我处理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第一次生成配筋的时候只控制钢筋的间距,不控制他的直径,这样一看他的配筋就知道他配的是不是合适,这样就基本可以判定你的结构布置是不是让它晕了,然后在间距和直径一起控制,出施工图。 我参加过 2005 新版 PKPM 的研讨学习,PKPM 软件在结构基本梁,柱构件上的计算已经非常成熟,只要用户模型,荷载输入正确,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软件在板式构件,剪力墙上的计算没有梁,柱构件的成熟。 在计算结果中,我们要注意检查计算书,判断有效质点,结构位移,平动周期和扭转周期的情况,如果觉得有很大的问题,就去检查荷载输入是否有误,检查办法是逐一删除风荷载等,看计算结果有无变化! 在做柱子的截面设计时,我们一般是先手头算一下,再用电脑计算,一般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