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69783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营养与施肥复习(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朱毅勇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课堂参与及表现 10分 课堂随机点名 每次课有随机提问实验课成绩 10分考试 80分要 求17种必需营养元素判断依据:必要性,直接性,不可替代性肥料三要素肥料中的N,P,K 三元素的总称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截获(root interception) 磷酸根扩散 (diffusion) 钾离子 磷酸根质流 (mass flow) 硝酸盐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运转短距离运输:表皮 皮层 中柱(截面运输过程)长距离运输:周身维管系统木质部运输韧皮部运输养分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 横向运输主要指养分由根表 皮经皮层、内皮层到中柱层(导管)的 运输过程

2、。质外体和共质体是根部横向 运输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通道。纵向运输 纵向运输是指离子在木质部 或韧皮部内从根向地上部分或从地上部 分向根系的运输。纵向运输也称为长距 离运输。 养分的重新分配根系所吸收的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 布是不均衡的。植物体内的养分可以重新分配,称 养分的再分配。矿质元素重新分配的难易程度v再利用程度强的元素 指通过韧皮部而运转 的离子,元素可由老叶向新叶转移,缺素症由 老叶开始。N P K Mg Clv再利用程度较差的元素 其缺素症,出现在 幼叶上,新生组织上。 S Zn Cu Mn Fe Mov难再利用的元素 主要在木质部由下往上随 蒸腾液流而运输,出现在顶叶和新叶。Ca B

3、外因 (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酸碱度离子浓度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Justus Liebig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含量最小某一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律。的规律。报酬递减律报酬递减律在其它生产条件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呈递减的趋势。 (1)基肥基肥是指播种或移植前施到土壤中去的肥料,

4、其目的是供应作物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养分。有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供肥能力的作用。 (2)种肥种肥是指播种或移植时施用的肥料,其目的是使幼苗一生长便可以吸收到养分。用作种肥的肥料,应当是容易被幼苗吸收的速效肥料。 (3)追肥追肥是指作物生长期间,根据作物对养分的要求,补充因基肥不足而施的肥料。追肥大多使用速效肥料,主要是化学氮肥或人畜粪尿。 根外营养的特点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其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吸收转化快,能及时满足植物需要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施肥量确定依据:施肥量确定依据:计划产量的养分需求总量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的肥料的养分含量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

5、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率作物营养需求的阶段性 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中对营养元素 的种类、数量和比例等有不同要求, 这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作物营养临界期 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营养临界期 即作物对某种养分需求十分迫切,养分 元素缺乏、过多或者养分元素间比例失 调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的时期 。 一般地,作物在生长初期对外界环境条 件比较敏感,所以作物营养临界期多出 现在生育前期。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植物所吸收的养分能产生最大效率的 那个时期叫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氮素的营养功能蛋白质的组成成份核酸与核蛋白的组成成分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作物体内许多酶的成分维生素的

6、成分植物激素的成分。 土壤中氮的转化铵态氮 硝态氮 吸附态铵或 固定态铵水体中的 硝态氮矿化作用 硝化作用生物固定 硝酸还原作用NH3 N2、NO、N2O挥发损失 反硝化作用吸附固定 淋洗损失 有 机 质有机氮生物 固定主要氮肥种类:氨态氮肥氨态氮肥 NHNH4 4HCOHCO3 3、NHNH4 4ClCl、(NH(NH4 4) )2 2SOSO4 4、氨水、液氨氨水、液氨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 NHNH4 4NONO3 3酰胺态氮肥酰胺态氮肥 CO(NHCO(NH2 2) )2 2提高氮肥利用率n合理确定施氮量(平衡施肥)n降低氮肥损失(氨挥发,硝化反硝化过程)n深施,不要

7、使氮素在土表大量累积n缓效氮肥的施用缓释氮肥合成有机长效氮肥包膜肥料以降低氮肥溶解性能和控制养分释放 速率为目的,在肥料颗粒表面包上半透 性难溶性包膜。氮肥增效剂:氮肥增效剂:一类进入土壤后能影响土壤一类进入土壤后能影响土壤生化环境,调整部分有关酶的活性,降低生化环境,调整部分有关酶的活性,降低氮素损失的物质总称。氮素损失的物质总称。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H3稳定剂种类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固定 化学固定 磷灰石,磷铝石与磷铁矿吸附固定 铁铝氧化物,粘土矿物, 有机质-Al-Fe-复合体和碳酸 钙 生物固定无 机 态 磷土壤磷主要来自磷灰石的风化。耕地土壤中,形成多种磷化合物水稻土中闭蓄态磷和铁结合

8、态磷为主酸性土壤中除了蓄态磷和铁结合态磷之外还 有铝结合态的磷石灰性土壤中以磷酸钙为主磷的生理功能磷参与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结构 ,参与植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增强植物抗逆性,影响植物的产量与质量。植物体内磷的再分配磷在作物体内再 分配、再利用的 能力很强植株的缺磷首先 从老的器官开始磷不足影响蔗糖运输,植株内糖相对 积累,并形成较多的花青素,使植株 呈紫红色。(缺磷症状)农业上常见磷肥种类 过磷酸钙过磷酸钙 (使用量最多)(使用量最多)Ca(H2PO4)2H2O CaSO42H2O 钙镁磷肥钙镁磷肥 (第二位,溶于柠檬酸)(第二位,溶于柠檬酸) 磷矿粉磷矿粉 (有的地区使用)(有的地区使用

9、)磷肥的合理施用喜磷 豆科、绿肥、油菜不喜磷 禾本科作物旱旱轮作 磷肥优先分配于喜磷作物;需磷特 性相似,则优先分配越冬作物水旱轮作:旱重水轻二、土壤中钾素的转化矿物态钾缓效态钾 交换性钾 有机体中的钾水溶性钾 风化风化分解生物固定生物固定解吸晶格固定吸附固定钾的生理功能钾促进酶的活化,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糖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植物抗逆性 钾肥品种作物土壤施用方法氯化钾一般作物 不宜忌氯作物 对于纤维作物效 果较好不宜用于盐( 碱)土基肥、追肥硫酸钾各种作物,尤其 是喜硫植物不宜用于还原 性强的土壤基肥、追肥、种 肥、根外追肥草木灰大多数作物宜各种土壤基肥、追肥、根 外追肥、盖种肥三、钾肥

10、种类的合理分配二、钙的生理功能钙是细胞壁的成分:果胶 酸钙,缺乏 时不能形成 细胞壁定义:有机肥料是指含有较多有机质和多种营养 元素、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及人畜粪便等废弃物的 肥料之统称。来源:人畜粪尿、作物秸秆、绿肥、泥炭、城市废弃物等有机肥料堆肥的目的加快养分释放 、 消灭病虫害 、 缩小有机物料的体积 影响堆肥腐熟的条件:微生物的好气分解是堆肥腐熟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水分、空气、温度、 堆肥材料的C/N比和酸碱度(pH)等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都会影响堆肥腐熟的效果。堆肥材料的C/N比是影响腐熟程度的关键。有机、无机肥料特点有机、无机肥料特点有机肥料无机肥料 养分全面 养分含量低 肥效缓

11、慢 含有机质,可培肥改土 施用量大 积造施用费力养分单一 养分含量高 肥效迅速 无 施用量小 施用省力合理使用有机肥与无机肥有机肥适于做基肥,并补充一定量 的无机肥,无机肥用于追肥,由于肥效快所以 效果优于有机肥。l l同时具有同时具有N N、P P、K K三种养分或至少有两三种养分或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l l含三要素中的两种称作二元复混肥料含三要素中的两种称作二元复混肥料l l含三要素中的三种称作三元复混肥料含三要素中的三种称作三元复混肥料复混肥料 类 型复合肥料:工艺流程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制成的肥料。混合肥料:以物理过程为主,将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单质化肥,或用一种复

12、合肥与一两种单质化肥,通过机械混合的方法制成不同养分配比的肥料。类型制造方法品 种特 点复合 肥料由化学方法制成 的肥料 (通常为 二元复肥)磷酸铵 硝酸钾 磷酸钾性质稳定,但其 中的氮磷钾等养 分比例固定 混 合 肥 料混 成 肥 料由几种单元肥料 或单元肥与复合 肥经加湿造粒而 成尿磷铵钾 硝磷铵钾 氯磷铵钾养分的含量和比 例可按作物的需 要和土壤的供肥 情况配制掺 合 肥 料由几种颗粒大小 较一致的单元肥 料或复合肥料经 简单混合而成BB肥 (Bulk Blending)复混肥料的类型和特点复混肥料的类型和特点特点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养分种类多,理化性状好养分种类多,理化性状好贮运省费,施用省工贮运省费,施用省工优点优点复混肥料养分比例固定复混肥料养分比例固定难以满足不同施肥技术的要求难以满足不同施肥技术的要求缺点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