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绿地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695582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副刊·绿地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副刊·绿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副刊·绿地(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 址:北京朝阳区育慧南路3号邮 编:100029 网 址:gm.org 广告热线:84636699-3209 发行热线: 84636699-3205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第8109号 星期一、 二、 三、 四、 五出版定 价:每份1.15元 印 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地址: 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20182018年年 2 2月月 2 2日日 星期五星期五4副刊副刊绿地绿地细说心语本版责任编辑本版责任编辑: 姚姚璟璟热线热线: (: (010010) 8463669984636699- -33103310鲁珉老屋那一片青瓦老屋那一片青瓦谢汝平 与梅为邻与梅为邻且以疏朗待岁月且以疏朗待岁月

2、王丕立以疏朗待岁月, 让尘世间的风霜雨雪如晨雾一般淡来 淡去, 我自享受内心世界的那一方宁静和祥和。随手拈来与梅为邻, 最好在梅花盛开时读点书, 让书香和梅香混合, 这种绝妙滋味, 绝不是平常感受。时间深处的乡愁时间深处的乡愁美文天地陈新回望过去, 已经泛黄的画卷是那么美好而又揪心。都市拥挤不堪的繁华和喧嚣, 却难以驱散我内心对故乡不绝如缕的思念。曾经晨昏相伴的故乡, 浓缩了我割舍不去的留恋, 也留存了令我既温馨又怆然的记忆。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老屋上那一片片青瓦,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变得更为苍老。但那瓦片铺就的乡土韵味,已经深深地浸入我的肌肤,抹不去,掸不掉,因为那是缕缕乡愁的暖

3、暖归宿。春节一过, 正月十五就快到了。但在 我老家四川南充, 正月十四同样重要, 这个 日子是 “蛴蟆节” 。 “十四夜, 送蛴蟆,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 糟。 ” 不过, 想到过节, 我心里却没有往年的 欣悦, 而是莫名地紧张和疼痛。时间潺潺 流过的声音多像秋寒时节枯叶随风飘落的 哭泣, 伴随时光的流逝, 是青春风化和容颜 剥蚀的无奈。往事的倩影绰约依旧, 眼前 的视野中却已是萧瑟苍凉。真的, 纵然这 个世界什么都会改变, 但我的心, 依然为时 间的无情而悲伤。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过年, 我不可 抑止地思念一个人。这个人, 就是我父亲。 父亲是南充市大通镇土生土长的人, 曾经的他为了改变穷困潦

4、倒的生活状态而 走进军营。尔后, 又为了一点可怜的辞职 费用, 用于拯救我那正饥寒交迫的祖父母 以及婶婶叔叔, 而无奈地用脚步书写一曲 归去来辞。那时, 跟着他一起来到这地方 的, 还有生长于城市、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母 亲。 大通, 这座自明至清有过淡淡驿站风 光的小镇, 寂寥地横呈在地貌平平的红丘 陵中, 被贫瘠和鄙陋严严实实地包裹着。 父亲的根虽然在这里, 但当他从成都军区 的大院里辞职回到这方曾生他养他的土地 时, 却又像跌落蓝天孤飞的鸿鹄般落寞。 在那个年代, 父母亲是我们公社少有见过 大世面的人, 但很快, 贫困交加、 饥肠辘辘 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劳作在尘土飞 扬的农活中, 父

5、亲这位在军营里锻造出铮 铮意志的汉子, 内心却装满对母亲的愧疚: 他愧疚自己不能抛开贫困对家庭的羁绊, 不能驱散疾病对母亲的折磨。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天气、 什么样的时 辰首次踏上川北这一隅陌生的土地的, 我 已无法了解。我却能想象, 踏上这片孤寂 的土地, 她是怎样茕茕孑立。但心中装着 爱情的她, 应该是没有叹息和徘徊的。既 然来了, 便笃定坚守。虽然始终如一地勤 劳, 但贫瘠的土地回报他们的只有布衣粗 服, 食不果腹。 母亲, 这朵来自城市的娇花, 曾经甜蜜 烂漫的理想在艰辛的生活中渐渐破灭, 积劳 成疾。因为没钱给母亲治病, 也期盼着家里 能够改善生活状态, 于是在那些年的春节 里, 每逢正

6、月十四的夜晚, 父亲都会叫我们 手举竹篙火把去送 “蛴蟆” , 并一路高唱: “十四夜, 送蛴蟆,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 糟。蛴蟆蛴蟆你莫叫, 我们送你很热闹。 蛴蟆蛴蟆你莫喊, 我们大家都勇敢。蛴蟆 蛴蟆你快跑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蟆是青蛙的一种, 皮肤颜色如泥 色。也有人说蛴蟆就是蟾蜍, 其实它不是 蟾蜍。在我家乡, 蟾蜍叫 “癞疤狗” , 而不叫 蛴蟆。每年春暖花开, 蛴蟆开嗓之时, 正值 花粉飞扬, 便有不少人咳嗽哮喘, 但旧时人 们不解花粉刺激, 以为是喜欢吃酸醪糟的 蛴蟆瘟神在作祟, 因而便有了 “蛴蟆节” 送 蛴蟆瘟神的习俗, 以及 “蛴蟆节” 里的送蛴 蟆童谣。 年年十四夜, 年

7、年蛴蟆节, 父亲都督促 我们去践行这个原始的传统, 并期冀我们 家健康吉祥进入温饱。随着火把光亮消逝 的, 除了绵长清脆的童声, 还有这种年复一 年的朴素愿望。 最终, 母亲的生命时针, 停摆在了她 49岁那一年。 母亲, 从此葬在了父亲的灵魂深处, 更 葬在了我的灵魂深处。撕心裂肺的哀痛,让我骤然明白, 贫困就是一种要命的病! 我要改变, 我要摆脱穷困!此后, 我孤注一 掷地寒窗苦读, 我要远离这片蚀骨般贫穷、 比蛴蟆瘟更恐怖的土地。 我考上了大学, 并最终生活在曾见证 过父母亲青春韶华的成都。我没有刻意寻 找, 但每逢春节, 脑海中都会回荡起曾经的 苦涩生活中的天伦之乐, 以及 “蛴蟆节”

8、 里 释放的童真。 虽然, 此后 “蛴蟆节” 能送走 “瘟神” 疾 病的传说我已不再信, 但只要在大通过年, 我仍会在正月十四夜这天加入到乡亲们送 蛴蟆 “瘟神” 的阵营中去。我知道, 我随着 火把传递的, 已经不再是一种不可理喻的 迷信, 而是故乡春节的传统和美好愿景。 母亲不在了, 我要对父亲更好!我要 祈愿父亲晚年健康, 老年快乐。 可是, 时间有时是人生的挚友, 有时也 是人生的死敌。“时间, 无须通知我们, 就可 改变一切。 ” 余华说。我没想到, 我已视为 寻常的父亲幸福的笑颜和健康坚韧的生 命, 也会那么突然地停滞、 消逝。2015年 5 月的一天, 癌症无情地夺走了父亲对世间

9、的眷恋和对后辈子孙的牵挂, 他往生天堂, 追随我的母亲而去了。 父亲走后的这些日子, 我几乎每天都 在恍兮惚兮中度过。比如寂静的夜晚, 我 在卧室或看书或写作, 就感觉到父亲正在 客厅孤独地坐着, 因为怕看电视影响我的 思绪, 喜欢看电视的他一个人寂寥地发呆 出神, 甚至为了节约电, 灯也没开, 就跟以 往一样。 我在厨房做饭, 仿佛觉得父亲就在我 身边, 帮我打杂, 剥剥蒜, 择择菜, 或者淘洗 些什么, 且不时幽默地与我聊说旧事, 语气 亲和。我坐车出行, 视野中是蜀都大道匆促 奔走的人流, 但眼前却浮现出父亲为了帮 我节约车费徒步从春熙路往家走着的情 景。父亲满头是汗, 气喘吁吁, 却兴

10、高采 烈。面对我的嗔怪, 他辩称是为了减肥。 我做好饭, 拿碗盛饭那一刻, 却总会双 眼盈满泪水, 因为手执之碗, 是我专为曾是 农民的父亲不错的饭量而买的, 但父亲生 命最后却终止于连水也咽不下的贲门癌 在这些形神俱哀的时光里, 父亲没有 一天走出我的思念, 时时处处都是他的音 容笑貌, 常常令我潸然泪下。 有一天, 从来不信迷信的我, 突然心血 来潮在算命网上输入了父亲的生辰八字, 结论是他应该活 89岁, 但他 80岁时却离开 了我们。我心里顿感无尽的摧折。 回望过去, 已经泛黄的画卷是那么美 好而又揪心。都市拥挤不堪的繁华和喧 嚣, 却难以驱散我内心对故乡不绝如缕的 思念。曾经晨昏相伴

11、的故乡, 浓缩了我割 舍不去的留恋, 也留存了令我既温馨又怆 然的记忆。如今, 得知故乡的文化单位致 力于弘扬几近湮灭的 “蛴蟆节” , 让我欣喜 地觉得, 隐约的时间和那暗淡悠久的村庄, 蓦然间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情感。 我并非年年春节都回到大通, 在正月 十四的夜晚, 举着竹篙做成的火把, 去到田 畴地垄高唱:“十四夜, 送蛴蟆, 送给吊楼子 吃酸醪糟” 我自责地想, 是不是因为我 让虔诚打了折扣, 便折了父亲的天寿, 且留 给了我沉重的悲伤? 不得而知。 但愿今年的 “蛴蟆节” , 能在家乡人们 的火把游走中, 送走与我血脉相连的哀愁。一日, 我和朋友在洛杉矶附近威尼斯海滩一家有 名的

12、咖啡厅闲坐, 品着咖啡, 这时进来一个人, 在我们 旁边桌子坐下。 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 一杯贴墙上。 ” 他点 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 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 被端了上来, 但他却付了两杯的钱。他刚走, 服务生就 把一张纸贴在墙上, 上面写着 “一杯咖啡” 。 这时, 又进来两个人, 点了 3 杯咖啡, 两杯放在桌 子上, 一杯贴墙上。他们喝了两杯, 付了 3 杯的钱, 然 后离开了。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在墙上贴了张纸, 上 面写着 “一杯咖啡” 。 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 却令我们感到新奇 和不解。 几天后, 我们又有机会去这家咖啡店, 当我们正在 享受咖啡时, 进来一个人。来

13、者的衣着与这家咖啡店 的档次和氛围都极不协调。 一看就是个穷人, 他坐下来, 看看墙上, 然后说: “来一杯墙上的咖啡。 ” 服务生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给 他端上咖啡。 那人喝完咖啡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 一切, 只见服务生从墙上揭下一张纸, 扔进了纸篓。原 来真相如此温暖, 当地居民对穷人的尊重让我们感动。 享受任何美好的东西时, 也许我们都应该想到, 有 些人也喜欢这样的东西, 却无力支付。 再说说那位服务生, 他在为那个穷人服务时一直 面带笑容。而那位穷人, 他进来时无须不顾尊严, 讨要 一杯咖啡, 他只需看看墙上。 我记住了那面墙, 它反映了小镇居民的慷慨和人 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关

14、爱。每回一次老家, 总 会有些感叹。感叹最多 的是村中一栋栋陈旧瓦 屋渐渐减少, 取而代之 的 是 幢 幢 红 砖 平 顶 楼 房。即使是通往村里的 路及空旷地也为水泥所 覆盖, 能证明老家那个 村子数百年岁月的, 只 有那几棵古树和零零散 散的几栋瓦屋了。 我家的瓦屋依然伫 立在那棵古柿树前, 是 座大天井屋。土墙, 木楼, 雕花窗, 青石板的天井居 中。灰黑的原木构件与屋顶承受瓦片的椽子连在一 起, 风吹雨打后的青瓦变得灰黑, 袅袅炊烟穿透瓦缝飘 进湛蓝的天空, 岁月早已把那座青灰色瓦房变成了老 屋。 冬不冷夏不热是瓦屋的最大好处。厢房的隔断都 是光滑的木板, 上面都留下了我们兄弟姊妹的杰

15、作, 至 今还有歪歪斜斜的字, 或是不知所以的画。堂屋的一 侧有个门, 开门可以看见山上那些植物花草演绎的盛 衰, 也可以看见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那些行人。早晚的 时候开了门就着或明或暗的光, 看书, 写作业, 或是帮 母亲做家务, 全都印记在瓦屋的老墙上。 那时每到下雨天, 我总会搬个小凳子, 坐在那瓦屋 下的天井旁, 看着那雨水顺流而下, 然后再清脆地滴到 滴石板上。寒冬腊月时, 瓦屋的房檐都会挂上一串串 晶莹剔透的冰棱, 时常会出神地望着它们, 好想伸手去 触摸一下那光滑的冰体。无奈屋檐太高, 终究没够着。 毕竟瓦是粘土烧制的, 烈晒寒冻时间一长难免会 炸裂。于是, 每隔几年都要将瓦重新盖一

16、遍, 老家叫这 个为捡瓦。捡瓦是个技术活, 农村的 “九佬十八匠” 里 就有捡瓦师傅。只是现在, 很少有人能够上高高的屋 顶捡瓦了。 有时瓦屋顶上会生长出几棵草来, 那是被风吹落 的种子在上面生根发芽。瓦屋上还会生长一种叫 “瓦 松” 的植物, 它还是一味中药。记得刚上初中那年的夏 天, 可能是蚊虫叮咬的原因, 我的胳膊和腿上长了好多 红色的疮。母亲便找来长梯, 上屋顶扯了些瓦松下来, 捣碎了敷在疮上。没过几天, 那些疮伤果真就好了。 这几年老屋前的柏果树, 屋后的柿子树, 还是年复 一年地生长着。树枝早已高过了屋檐, 退休后的父亲 依旧和母亲居住在这座老屋里。不说村子里, 就是方 圆几十里内都没有烧制土瓦的瓦窑了, 绝大部分都改 烧制很大很大的机瓦了。就因为这样, 哪里有陈旧的 瓦屋拆掉, 父亲总是赶去, 把别人不用了的青瓦买回 来, 好换掉老屋上坏掉的瓦。 前些时回老家看望父母亲, 正是初冬时节, 看着被 红砖白墙包围的天井屋在阳光里恬淡闲适的样子, 突 然觉得它好孤单, 就像朴实安详的老人。 “瓦屋在, 根基就在。 ” 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