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播式传承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669336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播式传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播式传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播式传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播式传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广播2010年第6期75VOICES百家言动思考的反映。 新闻采访的过程, 实际上是运用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乃至灵感认识被采访对象的复杂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肯动脑筋、 善于思考、 拥抱生活、 干预生活, 对真、 善、 美热情讴歌, 对假、 丑、 恶进行鞭挞揭露, 还要时刻击败 “惰性、 浮躁、 拜金、 自满、 肤浅、 贫栩栩如生的面人、 精致豪华的宫毯、 翱翔天际的风筝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 )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的璀璨明珠。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 传承历史文明, 是众多媒体的光荣使命,也是广播人当前思索的重要课题。 2005年, 国务院下达了 国务院关于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 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 “文化遗产日” , 并提出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 专栏等方式, 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 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 中央电台文艺之声 从文化开始栏目从今年的1月5日开始, 每周二用1个小时 (下午5点到6点) 的时间来直播对 “非遗” 项目传承人的访谈, 传播和普及 “非遗” 的相关知识。文艺之声的英文名称是STORY RADIO, 直译为故事频率。 “非遗” 项目历史都比较悠久, 少则百年、 多则千年,它们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引人入胜、 发人深省的故事, 与文艺之声的定位不谋而

3、合。 以 “雕刻心灵” 见长的 从文化开始 栏目, 在介绍北京地区的 “非遗” 项目上进行了 一系列探索: 努力用现代化的广播技术, 发挥广播的优势, 努力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 并利用 “非遗” 中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元素为节目增色, 从而吸引了 一批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受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 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播式传承李炜填摘 要: 本文以中央电台文艺之声对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访节目为例, 探讨了 广播在

4、做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时, 可以利用哪些方法来提高节目的可听性, 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节目,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直播 互动 现场表演 情感共鸣所。 “非遗” 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 如曲艺、 音乐等都很适合在广播中传播, 并能够利用广播 “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 的优势, 制造悬念和神秘感, 引发关注。 廉杨、 费良生在阐述广播优势时说: “广播是一门听觉艺术, 虽然眼睛看不见, 但是它可以通过语言、 音乐、 音响三种声音的结构和编织, 唤起人们的丰富想象, 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广播是凭借听觉感染力取胜的媒体, 听觉艺术是广播固有的优势。 ”

5、从文化开始 栏目开播至今通过直播, 访谈了近20位 “非遗” 的传承人, 其中有盛锡福第四代传人李金善、 岔曲传承人张蕴华、 北京西城派皮影的第六代传人路连达、 面塑大师张宝林、 风筝艺术大师吕铁智等。嘉宾在直播间与主持人对话, 将他们学习技艺、 传承文化、 展示技艺的故事, 娓娓道来, 吸引了不少听众。通过这些访谈和回顾, 笔者认为, 倾力打造节目的可听性主要应从三方面着手。一、 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坚持在直播中互动作为广播媒体的重要传播形式之一, 直播互动让听众与传播者之间 “沟通无极限” 。 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互动, 从文化开始栏目做 “非遗” 节目时坚持直播。 “广播媒体的节目采用直播

6、的方式, 这就显现出了得天独厚的独家优势, 使节目的即时交流方便、 生动、热烈, 淡化了传播者与接受者的明确界限。 ”许多 “非遗” 项目因为历史悠久, 都有这样那样的传说, 听众对此很好奇, 喜欢参与直播互动。 比如在 放乏” 这六大敌人。 纷至沓来的信息及火热的生活, 自然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 涌动出思绪万千的激情, 变成不竭的动力, 让我们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作者单位: 河北省承德广播电视台)(本文编辑: 吕晓红)中国广播10-第6期.indd 752010-6-12 12:21:14中国广播2010年第6期76百家言VOICES飞的世界那一期节目中, 很多听众发短信过来问, 风筝是

7、谁发明的, 风筝一开始为什么是用于战争的, 后来为什么发生了改变等。 吕铁智老师刚回答完这些问题,又有不少听众问, 旧时老北京玩的是什么风筝, 用什么工艺, 有什么讲究等。 听众热情参与, 使得节目气氛特别活跃, 吕老师在直播的过程中, 情绪高涨, 妙语连珠。二、 现场描述避免广播不可视的弱势, 增加节 目亮点广播的弱势是没有可视性。 其实, 广播人同样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弱势来增加节目亮点。 从文化开始一直坚持让 “非遗” 传承人现场表演绝活, 通过主持人的现场描述使听众如同身临其境。 我们实现了立体化传播: 听众通过网站收听我们的节目, 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 “非遗” 传承人现场表演的绝活; 我

8、们还会拍下传承人现场表演的照片, 及时上传到网站。 广播是凭借听觉取胜的媒体, 直播之前, 都会和嘉宾沟通, 探讨现场表演哪些绝活能够吸引听众。 比如在直播灯影六十年那一期节目时, 我们让路联达老先生现场演唱了两段老皮影戏。 老先生戏还没唱完, 就有听众发来短信说, 虽然看不到皮影, 但是通过老先生的演唱, 能够想象出皮影戏的内容, 想象的比看到的更美。直播面塑大师张宝林那一期节目时, 我们让张老师把做面塑的材料和工具都带过来了 , 让张老师现场制作一个面塑送给幸运听众。 张老师在制作面塑时, 主持人向听众描述现场的情况。 于是有很多听众发短信来索要张老师的电话, 说听着主持人的描述, 觉得面

9、塑特别好玩,想拜张老师为师。 有一位听众的留言打动了张老师, 她说: “我过几天就要去英国留学了 , 今天听着你们的节目,我特别想要张老师在现场制作的面塑, 我想把面塑带到英国去, 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面塑。 ” 节目最后, 主持人读了这位听众的留言, 并把面塑作品送给了她。三、 进一步发挥广播特点, 激发听众情感共鸣“广播节目是一种对向交流的形式, 它需要沟通,需要共鸣, 而情感的互通是其最有利的手段之一, 因为广播的特点同其他的媒体传播的方式更具有它的私秘性。 广播传媒的特点也更具有一种情感对流的优势, 在对象性的交流过程中更容易互动感。 由于传播者和受众群之间对象性接触的形式, 使两

10、者更具有一份神秘的色彩, 因而更能感动对方。 ”有一些 “非遗” 项目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从我们身边渐渐消失, 只在心里留下一丝若隐若现的记忆。 当听众的这些记忆被电波唤醒的时候, 情感共鸣油然而生。有关老北京的吃、 喝、 用的 “非遗” 项目就容易激起这种情感共鸣。 比如 天福号酱肘子那一期节目中, 我们选择在2月4日做这期节目, 2月4日是农历传统节气立春。立春当天, 北京人有咬春、 吃春饼的习俗。 作为北京老字号, 数百年来, 天福号已经融入到北京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立春吃春饼, 卷天福号酱肘子, 已成为京城百姓约定俗成的习惯。 节目直播过程中, 有很多听众发来短信。 有的说想起自己的爷爷

11、, 因为自己的爷爷很喜欢吃天福号酱肘子; 有的说自己好久没有吃天福号酱肘子了 , 因为比较忙, 今天晚上一定去买天福号酱肘子吃, 回味一下以前的感觉。 听众过去那吃酱肘子的美好回忆被电波唤醒了 , 于是更积极地参与节目。最近, 从文化开始栏目做了 盛锡福: 从 “头” 开始 。 盛锡福的第四代传人李金善老师带来了两顶盛锡福的招牌帽子, 还有一些做帽子用的原料。 节目直播过程中, 短信互动也很多。 有听众说, 家里有以前爷爷留下来的盛锡福的帽子, 觉得盛锡福的质量特别好, 今天他听了广播才知道, 盛锡福有过这么辉煌的历史; 有的听众说, 像盛锡福、 内联升、 瑞蚨祥这些百年老字号就应该成为中国自

12、己的顶级品牌; 有的听众说, 得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老字号。 这期节目吸引了很多听众,因为听众关于盛锡福的记忆被唤醒了 , 节目所要表达的东西和听众产生了情感共鸣。现在, 全国各地的 “非遗” 保护活动正成为热潮,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对于广播来说, 把 “非遗” 节目做得让听众喜欢听, 把更多的 “非遗” 知识普及给大家, 让他们感觉到 “文化遗产在我身边” , 广播义不容辞。(作者单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本文编辑: 范国平 )注 释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 http:/www.zgfc168. com/FaGuiXX.aspx?WID=68308。 廉杨 费良生 认清广播优势 再创广播辉煌 , http:/sylaofei999. 黄欣 广播互动性节目的作用浅析 , 载 新闻传播 , 2007年第 10期, 第62页。 杨丹松 浅谈节目主持人的情感驾驭 , 载 记者摇篮 , 2003年 第91期, 第36页。中国广播10-第6期.indd 762010-6-12 12:2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