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的周边关系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689874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7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理国的周边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理国的周边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理国的周边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理国的周边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理国的周边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理国的周边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理国的周边关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大 理 国 的 周 边 关 系段 玉 明一 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诸葛元声滇史卷8记载:“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蜀主孟知祥死。孟昶继之,不理 国事,日务奢侈,委任非人。大理觇知之,欲乘衅攻蜀。高侯独不可,言:蒙诏强盛时与吐 蕃连兵,尚不能侵夺巴蜀,卒以黩武酿内变,宗杜不保。今闻周主柴英明,削平僭乱,孟蜀 必为所并。吾国第当修辑城堡,练兵养民,以观时变。何必劳师远征,启衅召祸。 思聪从其 言,不敢入犯中国。 ” 由此可见,与南诏立国不同,大理国自其建立即基本上是采取内守政策, 不存在明显的扩张野心。美籍学者查尔斯.巴克斯在其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一书中 认为:“宋代大

2、理国所控制的地区与九世纪中期南诏尽力向四面扩张的时候相比要小一些。他 的中心仍在大理平坝,他们的当权者可能从未想到要越出今天云南省范围之外。大理决不可 能对宋代中国的南方省区如四川、贵州、广西等构成真正的领土威胁。 ”(林超民译,第190 页)此一论断尽管并不完全适合大理国的实际状况,但称大理国统治者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 则是事实。 文果洱海丛谈:“宋乾德二年(964),诏沙门三百入天竺求舍利及梵书,至开宝九年 (976)始归。其记录行程曰巍峰、曰鸡足山、曰优波 多石室、曰王舍城、曰鹫峰、曰阿难半身舍利塔、曰毕钵罗窟,以今考之,皆大理古迹也。 ”似宋初曾遣沙门假道大理而入天竺。 但事实上,这些古

3、迹均在印度,非在大理。文氏之说纯属附会。 乾德三年(965年),宋兵平定后蜀。统帅王全斌建议乘胜攻取大理,并以大理地图进于 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与南诏战争失败的教训,手执玉斧,划大渡河为界,声称大渡 河以外的地方不再用兵。这就是所谓“宋挥玉斧”典故的来历,后世屡被引于文章典籍之中。 由于“宋挥玉斧”牵涉到宋朝与大理国的关系,并进而牵涉到云南与中原的关系,有无 此事,值得我们进行一番仔细的讨论。周 清波别志卷上引西南备边录称:“艺祖既 平蜀,议者欲因兵威以复越 。上命取地图视之,亲以玉斧划大渡河曰:自此以外朕不取 。 即今之疆界也。 ”周氏并称:“河滨旧有划玉亭,今犹在。 ”由于西南备边录

4、一书早已亡佚, 其成书年代已经不得而知,估计不会早于北宋中期。至政和(1111- 1118)末,宇文常知黎 州。 “有上书乞于大渡河外置城邑以便互市者,诏以访常。常言:自孟氏入朝,艺祖取蜀舆 图观之,画大渡河为境,历百五十年无西南夷患。今若于河外建城立邑,虏情携贰,边隙寝 开,非中国之福也。 ”1南渡以后,绍兴六年(1136)九月,翰林学士朱震上言:“大理国本唐 南诏,大中、咸通间入成都,犯邕管,召兵东方,天下骚动。艺祖皇帝鉴于唐之祸,乃弃越 诸郡,以大渡河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为御戎上策。 ”2至二十六年(1156),新知45黎州唐 朝辞,进对奏曰:“臣所治黎州,控制云南极边,在唐为不

5、毛之地,画大渡河为界,边民不识兵革,垂二百年”3。至于南宋后期,祝穆著方舆胜览,此一传说遂极尽完备:“乾德三年,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以兵威服越 ,艺祖以玉斧划此河曰:此外吾不有也 。昔时,河道平广,可通漕船。自玉斧划后,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丈,水至此澎湃如瀑,从空而落,舂撞号怒,波涛汹涌,舡筏不通,名为噎口,殆天设陷以限中外。 ”由上可见,如果 西南备边录 一书的成书年代的确不会早于北宋中期乃至晚于北宋,则 关于“宋挥玉斧”传说的记载大抵均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北宋初年杳无所闻。以此出发,许 多学者认为:“宋挥玉斧”纯系好事者为之,断不可信4。不仅如此,从下面的考述可以知道, 自北宋建立,

6、大理国与宋的政治、经济往来就一直未曾间断。后世史籍所谓“宋挥玉斧”割 断了大理与宋的联系5,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6。 然而,不管宋太祖玉斧划界的传说是否真实,宋朝军队平蜀以后没有继续南下大理则是 事实。个中原因,主要不外两个方面:第一,吸取了唐朝与南诏相争的历史教训。南诏时期, 唐朝为了控制南诏,屡屡用兵,劳民伤财,但却丝毫没有结果。最后自己也在桂林戌卒(防 备南诏的军队)的起义之中走向了灭亡。鉴此,欧阳修新唐书.南蛮传赞称:“丧牛于易, 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生于无备;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欧氏的看法,其实就 是有宋一代君臣的普遍看法。朱震等人所谓“艺祖皇帝鉴于唐之祸,乃弃越 诸郡

7、”,绝对不 是无稽之谈。李京云南志略:“王全斌克蜀,欲因取云南。太祖止之曰:德化所及,蛮夷 自服,何在用兵?于是开边之衅息矣。 ”改兵威以德服,应该说是符合宋太祖关于与大理国 关系的战略设想的。第二,鉴于当时立国未稳的客观环境。宋朝平蜀以后,统一大业并未完 成,北有强敌契丹以威胁,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诸政权以残喘,不容许它把有限的兵力财 力用于降服(也许永无结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且,与大理国相比,燕云十六州在赵匡 胤的心目中地位更重,一直企图收复7。这也迫使宋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 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北方。张道宗记古滇说集称:“宋兴,北有大敌,不暇远略,使传往来 不通于中国。

8、” “不通于中国”是假,而“北有大敌”是真。宋太祖几次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达 目的之后,契丹便一直成为了北宋政府的致命威胁。契丹之后,复为女真。因此,有学者认 为:“宋未尝欲绝云南,惟宋王朝积弱,无力完成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加之,其战略重心放在 北方,即所谓北有大敌,不暇远略,其势力没有也不能越过大渡河”8。所以,平蜀以后乃 至整个两宋,宋朝没有对大理国采取军事行动,是对自身有一个清醒认识之后的明智之举。 当然,正象前面所说,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并不等于与大理国断绝往来。 恰 恰相反,两国的政治、经济交往相当频繁。乾德三年(965)夏,宋朝平蜀,“黎州递到云南 牒,称大理国建昌城演习爽贺平

9、蜀之意”9。毫无疑问,建昌城的行动是受到了大理国政府的 指派,代表着大理国政府。至开宝元年(968),黎州再次接到建昌城牒,“云欲通好”,没有 结果,大理国但遣黎州诸蛮“时有进奉”10。太平兴国(976- 984)初,“(大理国)首领有 白万者,款塞乞内附,我太宗册为云南八国都王”11。所谓“白万”,方国瑜先生认为当为 “白王”之误,亦即大理国主12。史书又载,大理国主虽被册封为“云南八国都王”,“然不与 朝贡,故久不谙蜀之蹊隧”13。称大理国与宋没有朝贡关系显然不确,“时有进奉”的黎州诸 蛮代表的就是大理国。太平兴国四年(979),刑部郎中许仲宣为西川转运使,以“西南夷不 供朝贡,寇钞边境”

10、,“亲至大渡河,谕其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皆率服”14。至于七年(981),宋朝政府更令黎州造大船于大渡河上,“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15。由此可见,大理国55所属建昌各部与宋的朝贡关系在宋初一直没有中断。此后,在雍熙二年(985)、端拱二年 (989)、淳化二年(991)、至道三年(997)、咸平二年(999)、景德二年(1005)、大中祥符 元年(1008)、宝元元年(1038),大理国主均曾派遣黎州诸蛮朝贡于宋16。在这种背景下,大 理国再次上表于宋,请求册封,宋朝答称:“敕南诏国王某,所上表事具悉。卿勤王岁久,望 阙情深,特推北拱之心,远有东封之请。嘉赏之外,愧耻良多。朕闻封禅之仪,皇王大

11、礼。苟 非功格天地,泽被昆虫,虽力行于一时,终取笑于千古。矧在凉德,敢诬介丘?况燕土未平, 河流屡决,中夏之俗,罹于羌戎;多嫁之田,垫于水潦,一念之此,恫 乃心。而又 黍江 茅,东鹣西,未之有也。泰山梁甫,匪予意焉!卿当善育民人,谨奉正朔。登封之请,以 俟治平。诞布朕心,固宜知悉!所请宜不允”17。淳化五年(994),李顺继王小波之后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占成都,声震川西。事平之后,李顺下落不明。宋朝政策恐其南奔大理,遂募 嘉州人士辛怡显出使大理。至于姚州,辛怡显受到了姚州节度使赵公美的热情接待。其至 道云南录载:“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沪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 献进讨,不得辄

12、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金龙二条、金钱二 千文并没酒脯,请先祭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 。辛怡显最后一直走到了大理国 都阳苴咩城。根据辛氏的记载,大理国对宋朝一直保持着元和年间(806 -820)南诏与唐的 那种臣服心态。大中祥符八年(1015),直史馆张复上言,“乞纂朝贡诸国衣冠,画其形状,录 其风俗,以备史官广记”,为真宗所允。 “是时,外夷来朝者,惟有高丽、西夏、注辇、占城、 三佛齐、蒙国、达靼、女真而已,不若唐之盛也”18。此处的所谓“蒙国”,方国瑜先进疑即 大理国19。非常清楚,北宋初年宋朝政府与大理国一直保持着一种密切的友好关系。 仁宗皇佑元年(1

13、049)九月,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宋。四年(1052),攻占邕、横诸州,进 围广州,建国称帝。宋朝政府以狄青为宣抚使率兵平定。次年,侬智高兵败邕州,“由合江口 入大理国”20,其母阿侬并弟智光、子继宗、继封退奔特磨。宋兵追至特磨,生擒智高母子及 弟三人,“致之阙下”21。尔后,宋兵是否继续西进、深入大理,史载不详。乾隆云南通 志卷26记载蒙自古城有古碑,题曰“宋将杨文广驻师之所”,称狄青讨侬智高时,杨文广 曾经追兵至此。此外,李元阳云南通志卷2记载临安古迹,称境内有杨文广城三处:一 在通安桥前,一在坪铺,一在石头寨田间,均系杨文广屯兵之所。道光广南府志卷2: “杨公祠在狄公庙(庙在府治)后,宋杨文

14、广为狄青部将,追侬智高至此,后人令祀之。 ”民 国广南地志下册:“六郎城在县治东三十余里宝曰关傍,尚存无损,相传为狄武襄部将杨 六郎筑为大本营。 ”似乎宋兵进至特磨后,杨文广曾经率领一部自今文山一带深入而至开远、 建水等地。前面提到,侬智高退奔大理自合江口而入。 “合江口”即三江口,在今云南开远一 带。诸葛元声滇史卷8:“(侬智高)既败,遂谋入大理。狄青已遣杨文广等率劲兵追之, 至阿迷州(即今开远)合江口,智高已渡江,不及而返。 ”是载不诬,则杨文广部宋兵追击侬 氏的确是深入了大理国境,但恐引起大理与宋的纠纷很快即退了出去。 据宋史狄青传并侬智高传 、 余靖传 、 萧注传 、 杨文广传等等记载

15、:侬 智高退奔大理之后,狄青大军班师还朝,仅留余靖、萧注等人收拾残局。萧注率领宋兵在特 磨俘获智高母子及弟以后,没有继续进兵大理,而是招募死士使入大理索取智高,“至则已为 其国所杀,函首归献” 。智高之死,(胡本)南诏野史称曰“思廉杀之” 。似侬智高投奔大 理之后,被大理国主段思廉所杀,函首以送宋朝,然据诸葛元声滇史卷8记载:“智高孓 身投蛮,至和泥,其酋卢豹等皆不及从,蛮人疑之,且虞其险诈,而杀之。大理遂函首以65归于宋。 ”自注:“和泥,即今元江。 ”以是记载,侬智高自合江口渡江以后,进至今元江一带, 为当地少数民族所杀。大理国主担心因为侬氏与宋发生误会,遂将侬氏之首函送宋朝。 侬智高死后

16、,随其退奔大理的部属纷纷投靠大理。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卷7记 载随侬智高反者,除侬氏部族外,另有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二人。智高败后,黄师宓为狄 青所杀,黄玮下落不明。八十年代初,王云、方龄贵二先生在大理五华楼旧址发现宋、元碑 刻七十余通,其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记载:“大宋仁宗皇佑四年壬辰,即我大理南 州府,有和原从之,即(白)敏中之苗裔降于大理,其医术之妙则和原,文学大理 文学医方巧匠,于斯而著。不得不诛,然而不可使玉石俱焚,是函其首,送于知邕 州萧注,也。是时黄玮以文学、和原林,升和原为医长,由是为” 。此一碑文铲 毁虽多,但大体意思还是较为清楚:皇佑四年,白氏八世祖白和原从官南州。侬智高起兵反 宋,白氏归顺侬氏。至侬氏败,白氏随侬氏自合江口渡江投奔大理。大理以侬氏乃宋要犯, “不得不诛”,函首送于邕州知州萧注;而白氏以“其医述之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