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_李约瑟难题_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6688356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解_李约瑟难题_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解_李约瑟难题_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解_李约瑟难题_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解_李约瑟难题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解_李约瑟难题_(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具有革命性的内容,如哥 白尼学说、望 远镜、科学实验等等,给中国传统科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为之一震中国在吸收了一部分西方科学后,继续向前发展从世纪到世纪中期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人取得了许多新 的科学成果,有些领先于西方就是说,若把前一段中国传统科技的新发展联系起来看,即从世纪中期到世纪中期的两百年间是中国科学发展 的第次高峰如果再吸收更多更重要的西方科学技术如经典力学、微积分、细胞学说,电学等等,中国科学也可能跟上西方的步伐,较早地进入近代科学时期本来可以做到这一步,可是不仅未做到,而且几乎完全停止连西方主动送上 门来的科学技术都没起作用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西学 中源说”所造

2、成 的结果当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不久,西学中源说就产生了西学中源说主要内容是说西方的科学当时主要是指天文学和数学都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东西,西方人是从中国“窃取”或学习去而得以发展 的还有人从理论上加以讨论,认为中西科学本来是会 通的,西方科学并无特殊之处经过黄宗羲、王锡阐、梅文鼎、康熙帝等人的大力宣传,使西学中源说为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接受,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发掘“中源”上来从乾隆中期起,与其他因素相结合而形成了以考据为中心内容的复古思潮世纪末期,阮元大声疾呼“我大清”为什么“必问之欧罗巴”历法问题要 中国“精算士 当知所 自立”中国人 自己研究历 法是理所当 然的,但是拒绝接受、学习外国科学

3、则是错误的正是 由于这个原 因,当时 中国一批很有才华的学者,因脱离世界科学发展 的主 流,其才能的发挥受到 了限制从世纪中期起,西方科学再次大量传入中国,仅半个世 纪左右,几乎所有 的科学分支都已有著作译成中文,在 中国 出版 这时西学中源说仍在顽固地表现自己,可是它和中国传统科学一起已是强弩之末,再也无力阻挡外来科学,反被外来科学所击溃不管中国科学当时是个什么样子,反正科学革命的时机已经错过从明末清初传到中国的科学内容来看,有些确有优越性,尤其是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等,优越性更为明显因此,采取否定或佯装不知的态度已不可能,这使以“天朝大国”自居的人感到难堪,康熙帝 曾认为采用西学是“礼失

4、求野”,可是他转个弯又说“历原 出自中 国,传及于极西”,本来就是中国的东西,并不稀奇这是深层次的原因西方科学的传入,本来可能促使中国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当时也出现一些这种苗头,但是却没有 出现科学革命,这是“西学 中源说”所造成 的恶果试解“李约瑟难题”一罗建平华东化工学院当初,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古代文 化 时,便惊异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持续发展,惊异于元气学说或有机 自然观超时代地胜过西方的机械论 自然观,然而为什么如此先进的世界观和科学技术在近代突然落后了,而且最后被西方科技取代了这便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归纳起来,“李约瑟难题”包含如下个问题西方近代科学能否独立地在 中国文化中酝酿成熟如果

5、不受西方科技的影响,中国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进而可以同西方的媲美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比近代欧洲更为先进的有机 自然观下面我们试作一番 旨在开拓思路的探索第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已经很发达了,科技成果也比比皆是如果能重扬先秦学术 自由的空气,恢复墨家学者与工匠结合及名学的传统,是有可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因为形成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也似具备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注意到近代科技的起源在于其结构发育仅仅依据某些卷期喃多余志因素的存在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我们不会由于金 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原子组成而视之为同一物二近代科技发端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个人的创造力与社会经济动力 的结合,而这又取决

6、于两种自由一是个人研究的自由,另一是经济与商业的 自由这两种自由源自社会生活 本 身、在中国,科技是政治统治的工具由于朝政利益,国家不惜财力向科学投资在这过程 中,科技随之政治化、伦理化这在同时期的欧洲是不可思议的,因为统治者根本不愿花钱资助科学家进行天文观察或大地测量欧洲的科学一般都是个人 的事业,科学价值的实现同工业革命的联姻密切相关,而这导致了科学的独立地位和专业研究总之,以农业为本的经济制度和以儒学为本的思 想传统不是排异就是化异,终究不能产生近代科技第二个问题涉及科学标准有人认为,通过有机自然观的道路也可以达到近代科技的高度如果此说成立,那末这种科学多半是以易学为本 的术数和物理万物

7、之理体系但是这种科学是否有与西方科学相似的社会效果这就难说了西方科技是一种阳性行为积累和拓展,而中国科技原则上是 内向的、非 外 在化的假定科学是文化的骨骼,那末东西方科学的差别可视为类似生物学上外骨骼和内骨骼的区别我们知道,内骨骼是被肌 肉皮肤裹在体内的骨骼,是脊椎动物的主要骨骼作为活的组织,随动物的成长而不断增生外骨骼是指覆盖在体表,由身体的分泌物组成 的外壳虽然外骨骼也能保护和支持身体,但大大限制了动物的生 长和 活动能力比较一下具有 内骨骼的脊椎动物和具有外骨骼的非脊椎动物前者早年平平,但后劲强大,很快成为进化之树的顶梢,后者率先发达昌盛,但随后受到抑制,多有滞留现象相应地,西方科技具

8、有内骨骼后来居上的优势,而喃势亲志玲卷期东方科技则 因其早熟性而在近代落伍了但是从文化生态上讲,这种落伍仅仅表明其中的特异性未能催发当心理学转向心灵深处,当物理学转向物质深处,我们便会强烈地感受到东方外骨骼科技、人和自然 的内在统一性中医及人体科学的特殊性非西方之科学常规正日益显示其潜力由此我们进入第三个问题正如中国文字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其学术也如此元气学说很早就有了,这种有机自然观可能直接察受前逻辑的互渗观念这在西方早被理性形式逻辑驱散的东西,在中国却被理智化了当西方科学家经历机械论 的弊端而转向有机论时,发现东方早已具备成熟的元气论,对此他们感到惊讶,大加称赞西方人的这种感情是很自然 的,

9、正如人类对动物的本能创造大为惊奇一样西方学者在东方思想中找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形式上同人类因受动物启发而进行的仿生学相似只是思想仿生更为复杂,更为奇妙这里我无意把东方珍宝贬为动物层次,我要说明的是东方思想及其成就与其原初的文 明状态有关这有点像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精神在实体和主体同一时的纯逻辑状态下的自我“发酵”未外化这是一种本体生长,而不是超越 自我的反思因此,东方观念的超时代性是一种无意识的发达,同西方科学经外化而逻辑地产生的相似观念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西方科技“离乡背井”,兜了一圈后发现东方 园地的主人“求田问舍”创造了奇迹这种奇迹是本体的,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客体 的活动西方人对东方思想的惊叹

10、,实际上是对客体 集体无意识等玄机的惊叹古文字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启示例如“存在”一词,对某字形的原始构像的分析表明,其中蕴含存在主义哲学,有即时及忧虑的基本意义难道文字之初的先民即有如此深刻的思想显然不是最初的造字活动完全是无意识 的唯象思维,正如儿童的语言学习与其心理发育同步生长一样,是作为自我客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东方科技正是基于这一模式成长的,因而经常拥有心一物一体化原始存在的真理性在上述讨论中,东方科技的形象似乎被扭曲了,其实不然中国以及其他文明古国富有特色的科学思想和西方理性主义及外化了的科技都是人类的财产人类是个整体相关的大脑,东方思 想是其中的右半球,而西方思想为其 中的左半球只有东

11、西合璧才是人类的希望以前 的脐服体处于分裂状态,现在正逐步建立联系,令文化走 向一体我想,这便是“李约瑟难题”的内在用意和 可能归宿吧因此近代科学没有在我 国产生也是很自然的当然,整体思维方式和分析思维方式是相辅相成 的,它们适合于科学发展 的不 同阶段中医学必须结合西医学的知识才能得到新的发展,而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走 向综合,这时整体思维方式将起主导作用现代科学中的控制论、系统论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因此,在这综合的年代,具有传统整体思维方式的我 国应该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 社会动力机制 我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我国科学的发展黄欣荣王英南方冶金学院肖奕华中理工大学近代科学未能在我 国崛起

12、有各种原 因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与我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有关我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是以统一的观点来看 自然界,把 自然界看成一个其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这样,只有建立在整体观基础上的科学才可能得到重视,因而也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医学中医学是我 国发展得很系统的一门科学,它的理论体系就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强调的是人体内部各部分之 间的统一,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在治疗上这体现在不单治有病的局部,甚至不治有病的局部,而从其他部分进行治疗另一方面 中医还根据季节来进行疾病防治因此中医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人,但它是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进行

13、研究的然而,近代科学是分析科学,它把研究对象看成孤立系统,不考虑与其他系统间的关系,而且这些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界的一些局部这种分析思维方式 和我 国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邓月我们认为,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起来考虑,从而揭示出科技兴衰的社会动力机制,是解决“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可能方法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杠杆同时,科学技术又紧密依赖于社会,需要社会为之提供发生与发展 的土壤和动力因此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功能藕合系统从系统论可知,一个稳定的功 能祸合系统其各子系统要相互适应,处于内稳定状态,否则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与社会相适应的科技系统的内稳态值就是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最佳容纳量,我们称之为社会 的科技容量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处于一定的科技环境中,我们把社会所处的科学技术状态叫做社会 的科技水平“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 由生产决定的”,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力归根到底是来自社会物质生产的 需要,或者来自精神上、军事上或人类 自身健康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 科学推 向前进”,我们把社会对科学技术 的需求能力叫做社会 的科技需求压力显然尸一一班在这种需求压力的作用下,社会通过控制其科卷期确必亲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