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分析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4668792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分析现代生产的发展,不仅要靠投入要素的增加,更要靠技术进步。现代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般以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作为评价指标。这是因为资本(世实物上表现为生产设备)和劳动的效率及其比例能够反映出生 产技术概貌的缘故。在技术不变时,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劳动比率(又称资本集约度) 已定,作为二者之比的资本系数(又称资本产出比率)也就确定。生产设备是现代技术进 步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只反映生产设备和产 出总量之 间数量关系的资本系数本身与其说是技术进步指标,不如说是经济(管理)指标。生产设备是靠劳动制造 出来的,它是一种物化劳动。因此,包括补偿

2、现有生产设备所需劳动在内的全部劳动的生产率,就具 有比资本生产率更 广泛 的意义。另一方面,现代生产的实际成本,不仅包括人工费(如劳动报酬等),还包括其他费用。所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不能笼统地 认为,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大。过去,古典 学派关于技术进步的经济分析,主要是围绕着技术进步如何影 响资本和劳动的收入分配 比率这一课题而进行的。例如,D李嘉图认为,农业的技术进步无法战胜收益递减规律,所以利息率(即利润率)趋于下降。这种看法未必 同实际相符合,理论上也没有说清楚所以然。后来兴起的新古典学派则着重研究技术进步对资本、劳动的生产 弹性有何影响。他们

3、认为在资本、劳动的生产弹性分别同其分配率(指利润、工资对 总分配额的比值)相等时,能使资本、劳 动的分配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属 于“中立 型”,能使资本的分配率有所下降的技术进步属于“节资型”.,能使资本的分配率有所提高的技术进步属于“耗资型”。因为资本分配率的提高,必 然使劳动分配率有所下降,所以“耗资型”技术进步同时就是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否则,则相反。新古典学派的这种分类始于J希克斯,对后人研究技术进步有较大影响。希克斯提出的生产函数是:Y=A(t)F(L,K),其中Y为(净)产出(附加价值),L、K分别为劳动、资本的投入量,t为时 间。在希克斯看来,净产出不仅决定于劳动、资本等投入量

4、的多寡,还决定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是无形的,只能随时间的推移(即t的递增)而进步,所以用A(t)表示技术进步。他认为,劳动、资本的边际替代率不变的技术进步,能使它们的分配率不变,所以属 于“中立型”,其边际替代率提高或下降的技术进步,能使资本的分配率相应增减,所以分别属于“耗资型”或“节资型”。这里,在资本、劳动的边 际替代率同其价格比率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要实现这三种技术进步,就必须使资本、劳动的投入量相应增减。后来,R哈 罗德提出Y二FA(t)L,K这样的生 产函数,其特点是:函数本身具有一次齐次性,即自变量增加多少倍,因变量也相应增加多少倍,并且如果适当调整劳动投入量以使资本产出比率(即资本

5、系数)保持不变,那末,资本的边 际生产力也不变,进而资本、劳动的分 配率也不变。哈罗德认为,具有这一特性的技术进步应 属于“中立型”,而在利息率保持不变时,能使资本系数下降的技术进步则应属于“节资型”。此外,R索洛提出Y二FL,A(t) K这样的生产函数,这与哈罗德的生产函数相似,有一 次齐次性,区别在于技术进步体现为生产设备的改善。在索洛看来,如果劳动 的平均生产率不变,那末,其边际生产力也不变,进而劳动(以及资本)的分配率也不变,因此具有这一特性的技术进步应视为“中立型”。不难看出,以上分歧主要是 围绕着如何确定“中立型”技术进步而出现的。实际上,它们各有侧重点:希克斯的“中立型”技术 进

6、步体现在产品的改进上,哈罗德的“中立型”技术进步体现在劳动质量 的提 高上,索洛的“中立型”技术进步 体现在生产设备的改善上。正因为如此,所以人 们还提出Y二FA,(t)L,A:(t)K这样的生 产函数,如交叉 弹性不变的C ES生产函数就是一例。它 是一 个具有更大概括性的生产函数。依照这一函数来对技术进步分类,上述 三种“中立型”都不过是其特例而已,并且依 照这一标准来判断,哈 罗德的“中立型”技术进步是增加劳动 的,而索 洛的“中立型”技术进步则是增加资本的。除了技术进步的分类标准之外,人们还着重研究过技术进步率的计测问题,这方 面索洛等的计测方法有代表性,简介如下:索洛等提出的生产 函

7、数是Y二F( L,K,T),其 中T为技术进步指标。对此全微分,并同除以Y,便得dy_口YdL.口YdK.口YdT一,一-一,-.一,一- t -一二云 矛.、. 十-, ;而-.甲 Y口乙Y口人Y口主Y不难看出,此式左边dy/Y相当于产出增长率,右边各项相当于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此式可改写为d T一 TT一Y口Y 一十衬l K一KdJK一YYKd,口+L一Ld一dy口YL 一了二一万L.万这表明,产出增长率可分解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进步等因素。此式右边第一项是劳动的生产弹性和(供需均衡条件下)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之积,第二项是资本的生产弹性和(供需均衡条件下)资本投入量的增长率之积。因

8、此,只要知道 这两个数据,即可确定它们对产出增长所起的作用。至于第三 项,则难以直接测定,所以必须另外想个方法加以推知。为 此,新古典学派理论家们作了两个根本性的假定:生产函数具有一次齐次性,即投入要素增加多少倍,产 出也相应增加多少倍,这意味着劳动L的幂数和资本K的幂数等于1;根据边际生 产力分配理论,劳动、资本的生产弹性分别等于它们的分配率,这意味着它们的幂数 分别等 于其生产弹性和分配率。在这些假定下,设资本分配率为0,劳动分配率一, 、,卜*、,_ 、了口YTdT、, . o t二。谓。丫平 刀1一口,仪不进 少平刀几=飞石币-.一v-.一币一声,三上注t夕伙,1于r不、: 、以二1L

9、l、=华一(卜”)等一+”一 登索洛等曾认为,此式右 边第二 项(指中括号大项)属于总投入增加率,所以只要将产出增长率和总投入增加率加以测定并相减,即可确定技术进 步率。然而,这里的总投入增加率还是难以测定的,因为其中的资本增长 率在先进技术设备保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是无法精确估计的。于是,索洛想出了另一种测定方 法,这就 是所谓“基期扣除法”。其要点是:利用基期、考察期的利息率和工资率,通过数学变换,间接推知技术进 步率。索 洛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1 90 6年至1 9 40年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决定因素,认为在这一期间靠技术进步取得的国民收入增长额占8 7%。他 的见解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惊

10、。此后,有人利用索洛的方 法分析工业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不过,D.托根森等对此提出异议,并想出较细致的计测方法,用来分析美国1 9 4 5年至1 9 64年国民收入增长率,结果否定了索洛等 的结论。托根森认为,如果依照索洛的方法去计测,那末,这一时期美国国民收入增长额的4 5%要靠技术进步,然而如果依照他 的方法去计测,那末,只有国民收入增长额的一小部分才靠技术进 步,因此断定,索洛等说 的“技术进步”实际上是投入要素 的增加或计测误 差积累的结果,并非真正的技 术进步。以上计测方法毕竟过于 笼统、抽象,难免出现各种 无法确知的误差。实 际上,技术进 步不仅体现在先进设

11、备等实物形 态上,还体现在改善生 产组织和管理、积累劳动 经验、改进操作方法等上面。如果说前者是对象化的技术进步,那末,后者就是非对象化的技术进步。非对象化的技术进步已被公认,所以有必要加以研究。若用过去 产出量的累积 总额表示人们的生产经验、熟练技巧等的提高程度,并同劳动生产率相比较,那末,它们的共变关系一般表现为上升曲线。如果拿投资(包括设备更新在内)累积总额同劳动生产率相比较,那也得到相似的上升曲线。据P维尔顿对各国 国民经济所作的计量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增加率一般占实际国 民收入增加率的一半,这被称为 维尔顿定律。不过,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多半要靠各种生产设备的改善和更新,这也是事实。尤其

12、 制造年代不 同的生产设备一般代表不 同的技术水平。因此,还有必要研究制造年代不同的生产设备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当然,这种研究由来已久,在一般的资本积 累论著中都有所阐述,但对后人启发较大的还是L约翰逊等的模型。其特点是,就不同制造年代的设备分别设 立反映投入产出技术关系的生产函数。这样,不同的生产函数就具有不 同的技术水平,如果按照技术水平的高低排列生产函数,那末还可以看出技术进步的进程,因而 引起人 们的重视。比如,以一 国或一行业为例,设过去v时期制造、安装并现在t时期继续使用的设备为K (v,t),其操作所需要的劳动为L(v,t),(净)产出(附加价值)为Y(v,t),则得到如下生产函数

13、:Y(v,t)=FK(v,t),L(v,t);v如果现在t时期产 品价格和货币工资率分别为P(t )和w(t),那末,使用不 同制造时期设备而获得的毛利为P(t )y(v,t )一w(t )L(v,t)。显 然,毛利为正的设备可以继续使用,而毛利为负的设备则应停止使用。由此可见,利用这种模型,即可提供决定设备使用年限所需要的数据。如果结合提出有关劳动供需、储蓄、投资等的约束条件,那末,它就成为具有不 同制造年代设备的经 济增长模型。其好处是,在规划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时,可以用来确定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益的各种有效途径。总之,关于技术进步的经济分析是多方面的,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但同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相比,这方 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还是较落后 的。要使经济科学关于技术进步的分析有显著的进步,就必须系统地收集并整 理技术进步史料,还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统计调查和计测研究,完善关于技术进步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才能适应现代 经济发展 的需要。李柱锡据日本 经济学辞典(岩波 第二版)等编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