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时代的诗意化叙事——李贯通九十年代的小说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4668788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俗化”时代的诗意化叙事——李贯通九十年代的小说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世俗化”时代的诗意化叙事——李贯通九十年代的小说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俗化”时代的诗意化叙事——李贯通九十年代的小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俗化”时代的诗意化叙事——李贯通九十年代的小说(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文学“世俗化”时代的诗意化叙事李贯通九十年 代的小说口周海波在李贯通的小说写 作中我一主特别注意人 文与 自然的某种 矛 后 性主题在那些 体现 着李贯 通创作 风格如洞天的早 期作品中,由 于其风格的一致 性 和逸出八 十年代 主流话语的清新特点,我们往往只是注意到他在 审美追求中 的自 然性一 面,而忽视了 作为齐鲁文化浸淫着的他对文化传 统的执着,可以这样说他 的小说叙事中的 自然给人以老庄或者禅宗的诗意化 韵味,他对 濡家文化中 浓重的人文精神又有特别 的感情。虽然 对 主流 话语的淡化让 读者感受到贯通小说的 那种新异的写 作风格,一种抒 情 性 诗意化较强的 叙事艺术,但 也在

2、 某 种 程 度上使读者读到了另一 层面上的”主 流话语”在边缘处寻找 精神世界的,或 者说,贯通在有意无意中以他的,边缘 性”话 语走进了九 十年 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之中,也走进了人 文知 识 分子 所极力倡导的主 流 之中,他逸出了意识形态而接近 了知识批判的前沿领域,进入到知识分子 的思想之嫌,但整 个小说的叙事却控制得极好,其“个人化”的缩微不但没有 降低这 篇小说的“精神沈界”,而且 使叙事 与当下的时 事语挽拉开了距离,而更具有了 艺术 的 生命力。这篇小说给他开了个 好头,使 他 此后的 写 作一支走了一条“边缘”之路,正是 这条边缘 之路使 他能够远 离主流时尚的 羁 纬 干扰

3、,逐渐走进了小说艺术 的佳吮。简约和精炼 是李贯通小说的一 大特点,他的叙 事在情节上不事过分的铺排,而追求一种意境与风神,用极 简省的 笔墨 轻轻 点 染,在故事 的进 程上刻意 留下大片的空白、这造 成了他 的小说 耐人寻味经得 起咀嚼的艺术效果。在这点上他的确已经 超过了“技法”层面的追求,而成 为一种文体意识。散文式 的章句、对水 乡环境景 物的精心布呈,以及民 谣、侄语、诗歌与唱词的 大童溶入形成了他特有的隽永精致的“美文叙 事”,充满了散文式的文体美感与诗性韵味。就 这方面 而言他的确与孙犁相似。上述诗 意神韵可 谓李贯通小说艺术追求 中的“常数”,除此他还有“变数”不 断尝试 风

4、格的变化。应 该说在早 期,他的 艺 术参照主要 是现代以来中 国的乡土 作家,赵树理、孙犁、汪曾棋,因此 其风格主要是追求质朴传 神、诗意和 伤婉,古箫、 父亲的唱词、第二十 一个深夜等都是例 子。到 了年代后期至年 代初,他的阅读参照显然转向 了西方,以二十世纪当代小说为主 要 付象,因 而写 法上开 始追 求寓言与魔幻意味作品 中的非现实与 超现实因素增强 了,像绝药、无药、渔汉、乐园 ,甚至洞天、月缺予都或 多或 少地 带 上了寓言、梦幻与魔幻的 色调。特别像绝 药、乐园分,可 谓是相当典范 的魔幻 小说,其中前 者的扑 朔 迷离简立让人如坠迷宫。不知为什么,李贯通的这一转向竟未引起批

5、评 界的 关 注、这可能是囚为人们通常都把山东 作家通通列入了 写实”的行列,而对他们 的 另一面竟视而不 见,要么就是李贯通的魔幻手法 还来得有点“不彻底”,所以人 们 又觉得不及马原们的“圈套”来得极端和 典型。不管怎么说,年代 与年 代 之交,李贯通的小说走向了灵 透 与迷幻的新境界,体现了他试图突破自己,走出根本性一步的努力。以 天下文章和天 缺一角为标志,年 代中期的李贯通似 乎又 经 历了一次 写 作风格的转型它们对时 兴 的现实主义写作动向 的回应,时当下语吮的 准确 体 察以及仿兵式的叙 事 体现了现实的勇气和观 察的今慧,它们所描写的当代中国底层知 识 者的群 像、他们的 生

6、存吮遇与精神困厄 在细腻与真实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无可 比拟。这两篇小说,尤其是后者在 叙 事 方面的 戏 剧性的 炜 延 张力令行 家击节称贫体现了作家在小说技法上写轻就熟的出色 才能。可以说,天 缺一角万无论在细节、人物、场景、语言、情节发展、戏剧性效 果的酿造等 各个方面都堪称绝妙,堪为这个年代中国文化现实与精神吮况的一个 集中而传 神的写照。责任编辑 张文珍山东文学领 地。从 这一写 作思路出发,贯通敏感到在世 俗化物欲化时代“现代文 明”的病情严重,并试图 为其开出 一剂良药 这 从他 写 于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哎绝药、无药可见一斑,以自然的清新 和纯朴救治利欲熏心病 入膏盲的现代人,以近

7、似绝望的喊叫 为渐渐远去的人 类精神世界叫魂。与八十年代的写作 不 同,李贯通九十年 代的小说叙事中大多出现一个与他 本 人身世相似的 作家,主 体力全的渗入增强了小说叙事的抒情性,也 丰富了作 品的精神空 间,无论是天下文章中的“沈作者”还是庸常 岁月 中 的 那个 在县城文化馆写 作的 作家“我”,在 倾慕乡村的清断纯朴和向往 外面世 界的多彩丰富之间来回摇摆,村民 的 怎诚老实质朴慈厚简单而执 着的 生命理解 与他 们 时村外世界的 追慕构 成了一时不可回避的矛盾。沈九如 试图保 持 知识分子 的清高,而又不得不奔忙于各种繁杂的事务性的 活动之中,只要不离开县城躲起来写作,干扰就会街尾而

8、至,他 甚至为了世 俗生 活被邀请去为种猪做广 告,为出版社写言情、武 侠 的 地摊小说,还 要为其小姨子“农转非”问题四处 求 人。他无法摆脱现实 的 种种诱惑,而在特神上又想极力摆脱,这也许 正是人文知 识 分子的矛质之所在。当“文化”被作为人 们 挂在口头的日常用语、在全国拿过大奖的“有 影响 的 作家”沈九如被“他 冬恋 的这个县城”的市 民们称之为“沈作 者”时,当作家的“丈章也阳续了”时,人文知 识 分子已经处于社会“边 球”而逐渐被遗 忘。但恰恰是 这“遗忘”激活了如沈 九如这 样的知识 分子精神世界中奋力 自救的悲壮而强烈的 愿 望。不过,即如沈九如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当“

9、自救”成为一代文 人 的话题时,这个话题是那么的沉 重,写作行为已经不能得到它 所 需要的读 者的认同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商 品经济”成为这个社 会和逐渐沉沦的 人 们的“档苛牌”。在这幅档箭牌面前,一介书生如何保持自已精神的独立,保持知识 分子应有的清高与本奥,这是当代人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是,当知识分子试图通 过“救”他人而救自己时,他已经在事实 上无 法 自救了。沈作者是一个奋力 的自救者,他的自救却是通过救他人而获得实现,去为一个死 亡者而奔波。其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自我潮讽的味道以及某种 无奈的心情。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困难的不仅 是 他们自身 是否能够坚守,而更在于他们是否能够接受现

10、实环境的诱 惑,在 商品 经济的话语世界里 寻找到自己的位呈。九 十年代以来,许多文 人“下 海”的亨实以及作家的呼喊,无 不表明作家的文格与人格是同样的 重要。这里出现了悖反式 的命题越是在一个喧 嚣 的商业社会里,越是追求精神的超越一方面是 人 们时 商 品经济的近似疯狂的追逐,一方面却又是 对 商品 经济与人的精神世界隔离的极端 恐惧。在 贯通看 来,解决这一矛 后 的“良药”只 能是 淡出江湖,造入自然。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他枕着一块天然的石枕躺下”之后,“天下文章”又如何做得“他扛 瀚姗头回他的茅舍”之后,还能 否如天 下文章中 沈九如的梦那样也是值得 提问的,追慕峋 潜,避入田园的

11、 自然之中“月光 之 下,并无新 事”的娴美 心吮,也只能是知识分子清高的最后的幻想了。沈 作者的 至境是老 庄式的,但他的行为 方式及其内 容却是传家文化的道德 模式。至此,所有的情节、场面、人 物,都可以在 作家的饭定之下证明着某种可能性以及 某 种乌托邦式 的 人 生理想。天下文章做的是“天下文章”,这文章是多少中国传统文 人 的梦想,修身养性,治国平 天 下,正是“天下 文章”的主题,也是贯通艺 术世 界的 中心。李贯通说,“现象与本质,态度与行为,认识与表现,诞生 与归宿似乎与 天下的 丈章一个样了”。“天 下”是中国知识分子 的 人 文理想,“文章”却 是他们实砚这理想 的一种 方

12、式,在理想与 方式之间,文人 们 井不能在 此 中悟出真正道理,却往 往 步入 循环的怪圈之中。贯通试图解决这一文人精 神世界中 的问题,寻找“天下”与“文 章”的完美结合,达到 二者之间 的 和谐统一。在这一写 作努力中,沈作 者无疑是他理想 中 的人 物 之一。一 定意义上来说,处于世俗 中的 沈作 者与处 于精神坚宁中 的“沈作 者”在超越世俗的叙 事中寻找到 了结合点,浪漫 的 人文理想与世俗的现实 生活也 在这里达成了服契。贯通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或者唯美主义者,他的职责并不是面对世俗愤而指责或痛心 疾首一番,而是 在抒情化的叙 事中完成一个“补天者”的角 色。沈作 者是一位补天者,天

13、缺一角中 的于 明诚也 是一 位补天 者,他们 的存在 让世人感到 了一 些温 暖,也 感到 了精神气脉的 所在。与沈作者不 同的是,于明诚 在 事业和生 活上都扮演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角色,不仅政治系的 高材生不搞政治,而且在 商品经济时代也不任经济。在一个文化失去规范的 时代,于明诚成为 保 护那座古代文物汉画像石的“堂。吉 诃德”式 的 人 物,他的愚腐可笑几乎证明 了他的“无用”。不过,于 明诚的所有行为都证明若知识分子 的良知 与操守,体现 藉丈化人的价位所在。与沈作者相比,于明诚的行为 又多一份悲壮的 色 彩,只不过这种悲壮 带上了荒诞的味道,与于 明诚和汉画 石像的身影一起例在了丈化馆聚 会的热闹声中。小说是在为 于明诚伤悼,但也在为文化伤悼,为一种精神的逝去而伤悼。这里对世俗生活的拒绝与现实的绝 望,是 作家丈化精神批利的要组成部 分,井 成为贯通小说最动人 的 人生 场 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