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高原攀登高峰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68209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筑基高原攀登高峰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筑基高原攀登高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筑基高原攀登高峰(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4创作谈责任编辑: 任晶晶电话:(010) 65389197电子信箱: 2015年10月12日星期一艺术筑基 “高原”攀登 “高峰”孙豹隐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家谈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邮政编码: 100125总编室电话/传真: (010) 65003319新闻部电话/传真: (010) 65002492宣传发行部电话: (010) 65935482广告许可证: 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零售每份0.70元印刷: 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融戏剧之美于歌舞中 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戏剧导演工作札记王剑男评点由曲润海编剧, 山西省忻州市职业技 术学院艺术团排演的北路梆子现代戏 云 水松柏续

2、范亭 真实地表现了续范亭将军 从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 成长为共产主义 者的光辉人生。 剧中所表现的历史人物、 革 命事件都是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 其创新 的视角, 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审美感受。 故事从1935年12月26日续范亭在南 京中山陵园剖腹自杀开始。 在一个狂风暴 雪的深夜, 在苍凉悲壮的 “满江红” 音乐声 中, 身着戎装的续范亭含着无限悲愤, 来到 中山陵园拜谒孙中山先生。 他不忍民族陷 于危亡, 亲赴南京呼吁团结抗日, 然而国民 党当局执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 出卖 民族利益, 坚持反人民的内战, 令他悲愤交 集, 痛苦绝望。“风冽冽雪皑皑, 杜鹃泣血为 国来。 ” 作为

3、早期同盟会员, 革命的三民主 义者, 他万般无奈, 仰天长啸,“血泪成书诉 情怀” 。 他愿以自己的身躯, 唤起同胞的共 同抗日。 临终之际, 一字一句沉吟:“赤膊条 条任去留, 丈夫于世何所求? 窃恐民气摧残 尽, 愿将身躯易自由! ” 他诵读了 敦促抗日 绝命书 后, 愤然剖腹自杀明志, 殷殷鲜血 顿时染红了漫天白雪。 这震撼人心的戏剧 开场, 强烈冲击着台下的观众, 不由得凝神 屏气, 揪住了内心。 续范亭的这一行为霎时震惊了全国, 这对当时蒙三民主义外衣而实为背叛孙 中山革命宗旨的当局者是无情的揭露, 更 是对全国人民抗日精神的激励。 毛泽东称 他是有骨气的人。 自杀遇救后的续范亭来

4、到了西安, 亲历 “西安事变” , 并直接看到 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表现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 的斡旋下达成和平协议, 停止内战, 一致 抗日, 使他的思想有了巨大的飞跃, 他不 再绝望, 不再感到 “愧我空留一点血, 依然 国难又秋深” 。 续范亭欣然接受了周恩来 的建议, 以博大的胸怀, 毅然回到山西, 与 对立多年并通缉他的阎锡山合作抗日, 担 任了晋西北行署主任等职, 在反扫荡和根 据地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 之后, 续范亭 积劳成疾, 并拒绝了蒋介石邀请他去成都 养病, 登上了前往延安的渡船。 在延安, 他 目睹了解放区广大人民的真正翻身, 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

5、前途。 考虑到新中国建设 需要知识和人才, 他创办了范亭中学, 同 时说服女儿续磊参加了赴东北工作团。 1947年9月12日, 续范亭不幸病逝于山 西临县都督村。 临终前他写下了入党申请 书, 次日, 中央批准续范亭为中国共产党 正式党员。 毛泽东为他题写了挽词给予高 度评价:“为民族解放, 为阶级翻身, 事业 垂成, 公胡遽死? ! 有云水襟怀, 有松柏气 节, 典型顿失, 人尽含悲! ” 这六场戏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同寻 常的英雄人物, 其艺术特点有如下几点:首先, 剧情环环相扣, 唱词优美有韵味, 显 示出编剧不凡的艺术创作功力。 人物设置 除了续范亭, 还有阎锡山、 许玉侬、 赵承 绶、

6、 邓宝珊、 续磊、 温宗祺等, 故事情节顺 着人物的性格发展, 脉络清晰。 其次, 半人 半仙的滹沱老人的设置别出心裁, 既贯穿 剧情, 又是剧中人物, 还是评论者, 这种新 手法独特、 感人,“我是黄河独钓翁, 我是 云冈苦行僧; 我是书乡一愚叟, 我是桑田 一稼农。 ”“我是吕梁水火土, 我是雁门精 气神。 ”“尧舜是我的先祖, 孔孟是我的血 脉。 长城是我的筋骨, 报国是我的情怀。 ” 该剧通过滹沱老人之口表达出了剧作家 的心声, 从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剧作家的 内心世界。 其三, 导演手法灵活多变。 导演 李学忠、 杨爱莲运用戏曲的表现手段, 将 传统程式拆开运用, 道白与表演都在节奏

7、中, 舞台调度灵活流畅。 其四, 演员阵容行 当齐整。 生旦净末丑各有千秋。 其五, 音乐 设计保留北路梆子音乐元素, 同时加入了 昆曲、 歌曲等音乐元素, 大气雄壮。 该剧主演续范亭的扮演者是北路梆 子第一位全国 “梅花奖” 获得者、 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国家一级演员杨仲 义, 他塑造过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被誉为 “全才须生” , 他的表演朴实无华, 演唱高亢激昂, 颇有燕赵之风。 表演以情 感人, 认真细腻, 一丝不苟, 每一个动作、 眼神、 步态, 都从人物出发, 让观众深深感 受到续范亭的心理活动。 在第四场骑马报 信时, 大幅度的身段表演更完全展示出杨 仲义扎实的基

8、本功。 阎锡山扮演者形态逼 真, 道白生动, 活脱一个 “阎锡山”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北路梆子近年来 传承发展的现状并不乐观, 各剧团为了生 存努力奔波。 作为忻州职院艺术系学生的 实习基地, 在本次演出中, 许多学生担当 了群众演员的表演重任, 剧团为培养新人 作出了努力。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河北省文化厅、 河北演艺集 团支持, 河北省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 天边的鼓 声 是河北省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推出的一部大型原创舞剧作品, 也是该院继 1995年创排大型民族舞剧 轩辕黄帝 后推出的又一部 原创舞剧。 该剧由王勇、 郭雪编剧, 王家朋导演, 通过

9、太行 山麓一个世代制鼓、 击鼓的鼓艺世家在抗日战争期间的 悲惨遭遇, 揭示了战争对于人类的迫害, 讴歌了中华儿女 不怕牺牲的反抗精神, 是一部 “反对战争, 祈愿和平” 的抗 战题材作品。 天边的鼓声 舍弃了一般抗战题材作品恢弘史诗般 的大剧情、 大格局, 而是以一个家庭为视角, 以小见大、 用 故事传递情感, 对燕赵儿女的勤劳、 勇敢、 坚强进行了艺术 化的展示。“天边响起隆隆的鼓声, 至今回荡着, 那最后的 吼声。 ”“鼓” 的意象贯穿全剧。 鼓不仅是剧中鼓艺世家的生 存依托, 是剧作情节发展和结构立意的支点, 更是鼓师、 大 丫、 冬娃等人生命力的象征, 是普通人身上流淌着的民族 血液的

10、体现。 剧中集合了常山战鼓、 花盆鼓等各种规格的 鼓, 而且用专门的舞段展现了锯木头、 敲木楔子、 熟皮、 置 帮、 打龙骨、 上绳索等制鼓的场面。 同时, 用细节化、 情感化 的舞姿展现了人与鼓之间的特殊关系, 比如第一幕的拜师 舞, 用庄重的鼓点和齐整的舞姿, 表达了人们对传统的敬畏; 第四幕, 鼓师敲起小血鼓, 一面巨鼓被推上舞台, 村民 们一一上前, 在鼓面上按下血手印, 击鼓的人撕破彩衣, 露 出缟素, 敲出了愤怒的鼓声、 反抗的鼓声, 展现了中国人不 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天边的鼓声很遥远, 但是又近在 耳边。 ” 可以说, 该剧借助 “鼓” 的艺术形式, 把国家、 民族、 个人

11、的命运与鼓声联系在了一起, 体现了凝聚起来的民族 力量, 彰显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气节。 编舞、 音乐上对河北地域文化元素的注入, 成为该剧 的一大亮点。“落子、 拉花、 地秧歌” 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 的舞种, 在我国北方广为流传。 该剧表演中, 创作者把河 北民间舞蹈的动作、 手势、 哑剧等表现手法融入到演员的 舞姿中, 既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 像第一幕, 师傅在自家的庭院中举行收徒典礼 时, 众乡亲们为拜师典礼忙碌的群舞, 就体现了浓郁的河 北地域特色; 第三幕 “制鼓作坊” 中的群舞, 也在不同舞种 的变换中, 表现了制鼓人自力更生、 辛勤劳作的场景。

12、 此外, 音乐设计上也洋溢着浓浓的民风民韵。 剧的音乐并没 有将某段河北知名的民歌拿来直接搬用, 而是注重整体 的浑然天成, 融合了河北民歌、 民调的曲风, 既质朴、 淳 厚, 又大气、 明朗; 既悲壮凄凉, 又婉转动听, 把河北人面 对大难慷慨悲歌的精神艺术化地表达了出来。 不少业内专家在看过该剧后, 对剧作展现出的民族 气节、 体现的整体风貌和人文情怀给予了肯定, 认为其在 坚持舞剧创作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创 新。 舞剧创作离不开戏剧性、 文学性、 哲理性, 其中文学性 就是要写人, 要塑造角色, 要展现性格的发展过程。 该剧 塑造了外冷内热、 不屈不挠的鼓师, 善良活泼、

13、敢爱敢恨、 大方爽朗的大丫,倔强、 英俊、 领悟能力强的冬娃等多个 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们在剧中的命运变化牵动着观 众的心, 他们也用各自在侵略者面前的坚强与斗争, 诠释 了哪里有压迫、 侮辱, 哪里就有反抗、 奋争的真理, 以及对 和平的呼唤与期盼。9月3日晚,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文艺晚会 在人民大会堂隆重登场, 党和国家领 导人、 多国国家元首与各界代表人士一起观看 了演出。当一阵阵掌声响起, 作为这台晚会戏 剧导演的我, 也难以遏制激动的心情。 话剧是我的本行, 是我最熟悉的艺术形 式。虽然以往也曾导演过音乐剧、 音乐话剧、 戏 曲等歌舞元

14、素较多的剧目, 但此次以合唱和大 型歌舞为主要形式的大型晚会对我而言, 却是 一个崭新的舞台, 也是国家级的大型晚会中首 次将话剧导演置于如此重要的主创位置。纵观 整台晚会, 只有一个情境朗诵 松花江上 抗联 英雄 贴近戏剧表演, 此外再无其他语言类节 目, 而我们的任务则是要在所有节目中, 将戏剧 性贯穿到底, 那么, 该如何将戏剧性渗透到其他 十几个歌舞类节目?在主创团队酝酿节目架构 时, 总导演组提出, 可参照 “大歌剧” 的格局样 式。这一个 “剧” 字, 让我眼前一亮, 似乎有路可 寻了,“大歌剧” 不也是 “剧” 吗?中国的戏剧, 本 没有话剧而只有戏曲,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戏

15、曲者,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 一句话道出了中国 式戏剧的本质, 也道出了歌舞与戏剧的血缘, 歌 也罢, 舞也罢, 唱念做打等等一切技艺手段, 都 是为了演好故事。即便是独立的一首歌曲、 一 段舞蹈, 在轻歌曼舞、 壮歌劲舞之中, 又何尝不 是在讲一个个故事?就这个意义上说, 在表演 艺术中, 戏剧性无处不在, 也大有可为。于是, 茅塞顿开, 峰回路转, 创作进入了我所熟悉的戏剧领域。此刻, 脑海中 浩如烟海的各种经典歌曲, 仿佛变成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而 “故事” 的 内核和 “剧” 的表现形式则如同一根丝线, 将一颗颗珍珠串起。 既然是剧, 就离不开几个要素: 人物、 情节、 线索。 导

16、演组在经过了漫 长的论证后, 最终决定塑造一个贯穿的人物形象一位胸前挂满军功 章, 经历了70年前那场伟大战争洗礼的老兵, 整台晚会以他的思绪为线 索, 由他引领观众的视角。 他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我们所要做的, 就是要围绕这三个问题, 以诗化的艺术语言不断填充和丰满这个人物形 象, 回答观众的心理期待, 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反复构思和编创后, 结构逐渐成型了: 在今天的胜利广场上, 一位老战士来到一组抗战烈士 铜像前, 深情地注视着雕像, 仿佛那就是自己当年的战友们。 他从一个雕 像手中取下一只冲锋号, 辨认出, 这就是自己当年在战场上吹响的那只 军号。 历史在刹那间回溯到70年前那场血与火的生死搏斗 与此相呼应的是, 在抗战的胜利日, 我们又安排老战士在广场上, 与自己当年的老战友重逢, 那是阔别数十年经历过生死后的重逢。“将 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 广场上的礼兵们擎出10面战旗, 上面书写着 10个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部队番号。老兵们在彼此相认 后, 纷纷走向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