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666106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1-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逯宇铎,朱玲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辽宁大连 (116024) E-mail: 摘摘 要:要: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直接或间接的推进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研 究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机制,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 旨在建立模型, 检测我国产业结构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两者之间是否协调统一。 选取适当的 度量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给 予量化, 然后对得到的 1994 年2005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VAR 向

2、量自 回归模型) 。并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定量的角度对中 国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协调关联问题作出判断。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的技术创新水平和产 业结构状况不存在统计上的 Granger 因果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影响机制 1引言引言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工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需求变化,产业竞争力状况,对外开放,主导产业的选择等等对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需求变化是结构升级的基础规律, 产业竞争力是结构升级的条件和表征, 对外开放是结构升级的外在条件, 主导产业群的培育演变时结

3、构升级的实现途径。在这这些因素中,技术创新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 1.1 技术创新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技术创新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 在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以它们的产品供给社会,又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原材料、 能源等。 产业之间的这种关联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1。前向关联是指产业的产品在其他产业中的利用而形成的产业关联; 后向关联则是指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其他产业的产品所引致的关联。 决定产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 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联系。 产业之间的这种投入产出联系使得上下游产品和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关系。 这样, 一个产业的技术

4、创新依次向其前向联系产业或后向联系产业传递、 扩散, 促使其发生新的技术创新, 进而导致产业的扩张或收缩。 在任一特定时期,各产业部门的技术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部门发展得快,有些部门发展得慢。在若干关联密切的生产部门中, 如果某一部门的技术创新提高了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就可能诱导其他关联部门的技术创新。否则,这些部门不仅会限制已创新部门效益的实现,而且还会限制全体部门的生产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这种由创新产生的产业“瓶颈”,将把创新的努力引导到解决新的产业瓶颈上去,新的瓶颈解决了,又会产生更新的瓶颈和更新的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机制的复合作用,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变动。

5、1.2 技术创新促使新的产业的形成技术创新促使新的产业的形成 技术创新在积极地改造着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同时,也使新兴产业诞生2。技术创新使得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 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提高其技术水平, 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和产品。 技术创新使这些传统产业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产业结构中,使整个产业结构的内涵具有了新的内容。 在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所实现的根本性技术创新和技术系统的变革, 往往标志http:/ -2- 着一种新的“技术一经济范式”和新的技术一经济发展轨道的出现3。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变更必将打破技术体系中原有技术个体之间的

6、有效的协同作用关系。 这时, 一方面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因为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利用,又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生产门类和生产部门。 1.3 技术创新刺激需求的变化技术创新刺激需求的变化 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基本的, 因为没有社会需求的产业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是,需求结构却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即使有科学合理的需求,只要技术上还不可能制造出产品以满足这种需求,新的产业就不可能出现。因此,在需求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之前,必须先有某些技术突破或革命。 技术创新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可替人资源增加,改变了需求结构,

7、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创新使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变化。技术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发生转移,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最直接的影响, 是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 其趋势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2实证分析实证分析 2.1方法简介方法简介 (1)因果关系检验要求估计以下的回归: tqjjtjqiitituxxy1 11+= = =tqjjtjqiitituxxx2 11+= = =白噪音tu1,tu2不相关。其中RRRS为受约束的残查平方和,RRRS为无约束的残差平方和。用 F 检验,

8、即)/(/ )(knRSSqRSSRSSFURURR =。它遵循自由度为 q 和(n-k)的 F 分布。如果在选定的显著水平上计算的 F 值超过临界值,则拒绝零假设,这样滞后项 x 就属于此回归,表明 x 是 y 的原因。 (2)层次分析法5 建立层次结构;根据准则或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按 1 至 9 标度值评分,分别构造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 2.2 指标选取指标选取 (1)技术创新现状指标的选取4 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选取, 既要有国际可比性, 指标要尽可能少又要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具体包括:技术创新经费,用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来表

9、示,记为T1;专利数量,用三种专利批准授权量合计来表示,记为 T2;劳动生产率,用来衡量劳动者相对素质的变化,记为 T3;技术创新人才,用科研活动人员数目表示,记为 T4;出口竞争力,用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表示,记为 T5;产业技术依存度,用技术贸易总额占 GDP 比重表示,记为 T6。 http:/ -3- 表 1 产业结构原始数据 Tab.1 The original data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v1 v2 v3 v4 v5 1994 227.5417 488.1964 40.4 0.7867736 0.837137 1995 247.3391 49

10、6.1824 41.1 0.7631074 0.855592 1996 262.9401 505.9774 41.4 0.7554382 0.854816 1997 268.4074 534.7364 41.7 0.7465178 0.868975 1998 269.7047 532.3018 40.3 0.7523354 0.888466 1999 267.6329 565.386 40.0 0.7232399 0.897707 2000 271.5725 618.6566 40.3 0.6610126 0.897833 2001 272.9763 636.1724 39.8 0.65102

11、12 0.901021 2002 279.2936 643.7074 39.4 0.6430624 0.912346 2003 291.4151 692.0101 40.5 0.5502392 0.920567 2004 318.1598 684.8324 40.8 0.5029755 0.931656 2005 340.5941 958.5715 42.0 0.4801253 0.93565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 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 2 技术创新原始数据 Tab.2 The original data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12、 T1 T2 T3 T4 T5 T6 1994 0.5 43297 0.757002 265.5 0.004576 0.062392 1995 0.5 45064 0.918082 270.13 0.004408 0.067953 1996 0.6 43780 1.033792 290.3 0.004215 0.082092 1997 0.64 50992 1.13467 288.6 0.004445 0.089502 1998 0.7 67889 1.206488 281.4 0.005166 0.109308 1999 0.8 100156 1.270465 290.6 0.005832

13、0.126712 2000 1 105345 1.394442 319 0.006562 0.138684 2001 0.95 114251 1.501611 314.1 0.007141 0.170312 2002 1.07 132399 1.631851 322.2 0.007346 0.208378 2003 1.13 182226 1.82479 328.4 0.007988 0.251743 2004 1.23 190238 2.126042 348.2 0.008346 0.279006 2005 1.34 214003 2.41457 396.8 0.008474 0.34837

14、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 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根据产业结构的本质,我们从二大产业结构状况和工业结构状况两方而选取五项指标作为产业结构的评价依据6。 表 3 标准产业结构表 Tab.3 The standard industrial structure 人均国民收入基准水平(美元) 主要部门 70 150 300 500 1000 第一产业 484 368 264 187 117 第二产业 206 263 330 409 484 总产值 第三产业 310 369 406 404 399 第一产业 805 633 461 314 170 http:/ -

15、4- 第二产业 96 170 268 360 456 劳动力 第三产业 99 197 271 326 374 (资料来源: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劳动力结构指数 V1, 和总产值结构指数 V2。这两个指标的量化是基于克拉克法则和库兹涅茨法则。 可分别建立从劳动力和总产值在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到人均国民收入的映射, 即将此两组比例分别按映射关系换算为相应的两组人均国民收入, 并分别用 1/3 权数求各组平均值,得劳动力结构指数和总产值结构指数。映射关系的建立我们参考霍利斯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的标准产业结构表 1;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V3;霍夫曼比率 V4;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V5。 2.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 (1)指标的修正 上述指标中,唯有霍夫曼比率随产业结构的改善呈递减趋势,为便于进行加权综合,用ijijVV1=(j=4)公式进行换算,使之变成增函数指标。另外,为避免由于量纲的差异而影响评价,用6040minmax+=jjjij ijVVVVV换算成无量纲变量。 (2)对于指标的加权处理。层次结构及指标权重如表 4, 表 5。 表 4 产业结构层次结构图 Tab.4 The hierarchy of industrial stru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