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靠智,大树乃德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66078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2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成靠智,大树乃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成靠智,大树乃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成靠智,大树乃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成靠智,大树乃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成靠智,大树乃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成靠智,大树乃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成靠智,大树乃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成靠智,大树乃德小成靠智,大树乃德记先外祖父王兆元一九三九年,全中国炮火烽烟,大难临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前 所没有的严峻考验,国将不国,百姓将无家可归。此时,在太仓浮桥成立了乃德学堂, 即现太仓浮桥中学前身。其创始人先外祖父王兆元,名此学堂为乃德,又送校训:勤 苦奋斗。“乃德”和“勤苦奋斗”两语,追根溯源,和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 物”相同,相通,是王兆元用近代汉语对中华精神的表达;何况中华民族正处大难, 王兆元用中华文明精神来教训、引导学子; 身为校长,他要求在学校里保持崇高的道 德标准,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可敬,更令人慨叹万千。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

2、子以厚德载物”。天的运 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 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 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 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 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 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即大自然)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 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故老子道德经言 :“万物负阴而抱阳”。所

3、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在次;乾 上坤下,乾北坤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 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 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 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 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写进了清华校 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德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和道字相结合,通说道德。其实,道德一词,在汉语 中来自于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

4、生之,德畜之,物形 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 中“道”可理解为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处于人世 的德性、品行、王道。王道,于霸道相反,也可解为人与天地共存、与人世和谐之道。 另言,天人合一。中华文化之精华,目非髓于道德两字。道,万物之母,自其然,可悟不可言,不可名, 非学堂可以传,必经人生之艰难才可领之。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自古有 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即自然规律。 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人 生在世,入人道。人道不可违背天道,只能顺之,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故 谓天人合一 。如何?靠德,或

5、语,乃德。德,人人能极。据集韵所解,德:行 之得也。 故道、儒、佛三教强调积德。德有上德下德之分。道德经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 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最高尚的人,不注重表面形式上的道德,因此他才真有道 德;品德低下者,故意显示有道德,所以没有道德。老子的命题,经常从两个“相 反”的层次或境界出发,所以有“大音稀声”、“大象无影”、“大德不德“等言。 “大德”是“形而上”的本体的、自然的玄德,是得正道之德,“不德”是不有心为 德,不表彰自己有德,是不为“形而下”的具体的品德。故“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 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荀子不苟)。聊斋志异之考城隍中有一句

6、话:“有意为善,虽善不赏;无意为恶,虽恶不 罚。”正是对老子这句话的注解。上善不善,最高尚的善是不有意的为善,有意为善 是招摇过市、沽名钓誉;下善不失善,低级的善是有意为善,是假善,施恩图报,假 仁假义,或怀着不可告人的个人目的去为善。同理,上德不有意为德,是真正的品德; 下德处处不忘表现有德,是虚伪的品德。论语:“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 人”。真正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境界;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华丽、装饰自己, 显示给别人看。 助人为乐不留姓名就是“上德”,助人望报或别有目的则是“下 德”。一般的人修养不够,做不到无心为善;可惜在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就连有心为 善的人也罕见了。 史记淮阴

7、候列传:“淮阴候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 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乞食,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 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 母!母怒曰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讲的是,韩信流浪于市井,当 不了官,也做不了买卖,经常贴着人家吃白食,大家都厌烦这个青年。有一回他在城 下钓鱼,很多老妈妈在那里漂洗衣服,有一个老妈妈看见韩信没饭吃,就把自己的午 饭分给他一些。就这样一连漂洗了数十天,韩信跟着老妈吃了数十天白饭。韩信非常 感激,对老妈妈说以后一定重重报答她。老妈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 挣饭吃,我可怜你才

8、给你饭吃,哪里希望你回报啊!”这位老妈妈不是故意为善,而 是出于慈母之爱心,不望报,真是上德、上善。而韩信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发誓以后重报,这便是不忘德的“下德”,不忘善的“下善”,有意回报以沽名钓誉。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北宋五子”两大哲学家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应邀一 起赴宴,酒席中有妓女侑酒。在宋时文人狎妓是很平常的事情。中国古代的妓女、尤其是清代以前的妓女,在中国古代的文艺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从而形成了一种 “青楼文化”现象,和现代日本艺妓相似。但程颐见了还是拂袖而去,而程颢却视而 不见,谈笑自若,与客人们尽欢而散。次日二兄弟谈起此事,程颐仍然不高兴,认为 主人怠慢客人

9、,程颢笑道:“某当时在彼与饮,座中有妓,心中原无妓;吾弟今日处 斋头,心中却还有妓。”大程是上德,他不有意表现自己的清洁高尚,反而与妓女一 起吃饭,只是视而不见,不与乱也。小程便是下德,有意显示自己的清高,不愿和妓 女同桌,而且过后还唠唠不忘,便是不失德,拘限于表面形式的形而下的小德。大程 是心学,“座中有妓,心中无妓”,“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小程是理学,座中无 妓时心中还有妓,“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论语先进:“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践迹就是不 留形迹,做了好事,不必要让人看出来就是善行,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徒好虚名而 为善,就不是真正为善。不入于室,就是不要一

10、心想为善,一心做好人好事,反而使 自己被善的观念所束缚,陷得太深,失去了顺其自然的天性。践迹和入室都是不失德, 故为下德。道无名、无己、无为、无争、无功,但无所不为,是万物之母。 故“上德不德,是以 有德”。行之得和道相合,称为道德。故“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 君子之行, 乃道德之行。心存善念,行善无己,利物,利人, 利地,利天, 乃上德, 是道之德也。 小人之行,为己谋私,沽名钓誉,所以下德不 愿失得,但最终无得、无德, 因惑在道之华也。一上一下两德,区别无比,其境界更不可比。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佛祖释 迦牟尼,无不是在谆谆教诲着人们要重善积德,要修身养性

11、。古代天子以至庶人,都 以修身为本,崇义而重德。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仲尼最忧的是“德之不修”,即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要求“修 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以身作则;并强调“内省”的修养功夫,要求他的学生曾 参每日“三省”自身。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家的人生境界提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孟子认为人

12、们经过坚持不懈、诚心诚意的修养,可以产生一种“至 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 界。老子则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劝人寡欲、清静,不 要轻举妄动。另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 故:“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

13、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 弃利,盗贼无有”。老子认为,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会导致自性的迷失,因而主 张清心寡欲,使人性恢复到本来的纯朴面貌。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 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老子在此强调积累德行所能达到的境界,同时也给人们展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学境界。普通人世,以佛祖所言,乃红尘苦海,指人在世为世上物质、功名,相斗、相争,终 身碌碌而无成。佛家劝人多行善积德,出淤泥而不染。故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教人得正果。无量寿经卷上:“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14、。”在禅家那里,不但对于 一切有为(下德)的境界要加以彻底的破斥, 而且又能圆融一切世出世法,没有中 边之分,没有人、我之别,一切都是那样地自在与圆满。因而,禅家的心境永远处在 一种宁静、平和而又自得的法喜之中,那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宁谧境界, 那是一种“春枝花满,天心月圆”悠然恬适的境界,是实现常、乐、我、净的涅盘境 界。以无人我、无是非、无一切对待的心量去观照世间万物,从而获得“青青翠竹, 尽是化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妙境。毛泽东作念奴娇鸟儿问答,开头两句写道:“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 扶摇羊 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这首词,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 言:“北冥有

15、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 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 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 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说的是,北 方有一片茫茫大海,那里有一条叫鲲的大鱼,化为大鸟, 名大鹏,它的翅膀有如天 边的云,展翅飞翔时, 卷起的旋风冲至高空九万里以上。小鷃雀嘲笑它说:我向上 飞,几丈高就下来了,在草丛间飞来飞去,也算飞得很可以的了。你还要飞到哪里去 呢?在庄子的眼里

16、,“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种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 的人生境界。但上德与下德境界天渊之别, 可笑小小鷃雀,俗眼如何可辨?故“上 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生命的品质和价值。现代社会色彩斑斓,思想浑然多元,很多人或唯物质利益马首是瞻,或把实用主义奉 为圭臬,或以及时行乐为人生指南,在他们眼里,“境界”要么百无一用,要么遥不可及。最易撩拨的就是人的心理,看到他人暴富,艳羡不已;看到别人出名,心生嫉 妒;看到身边人当官,心理失衡。诸如此类,彰显的是一种低境界,即下德。稍懂一 二知识,即据雕虫小技、小智,求名利,沉没与无境界、贪梦的俗世。行无德,为小 成终日忙碌,喜鷃雀蓬蒿之乐。境界一词本来是佛家使用的语汇,经晚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论述以后,便逐渐 地衍化成为一个新词汇,它具有表述人生精神领域所达到的高深境地这一含义。周 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