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成为青海特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65464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5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成为青海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成为青海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成为青海特色(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最大清洁能源民营企业落户化隆化隆讯(李玉峰)近日,化隆回族自 治县与国内最大清洁能源民营企业北京 汉能控股集团在西宁签订了太阳能薄膜 光伏发电项目战略合作开发协议。 北京 汉能控股集团计划在化隆县分期建设共 计1吉瓦太阳能薄膜光伏(并网)基地, 预计总投资达150亿元左右。 化隆县与北京汉能控股集团签订的太 阳能薄膜光伏发电项目战略合作开发协 议, 是北京汉能控股集团与省政府大框架 合作协议下在青海开发、投资、建设光伏发 电项目的第一站。据了解,化隆县一期太阳能薄膜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建设规模不低 于200兆瓦,占地约1万亩,项目将在今年 完成项目批复、土地出让、并网协议及融资 落实等相关

2、前期工作后尽快开工。 太阳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开发潜力 的新能源之一,在我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 件和优势。 化隆县作为我省东部县份之 一,日照时间长,光能利用效率高,可供开 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项目建成 后,将对优化化隆工业经济结构,增加地 方税收,促进就业,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宣传党的政策的阵地 沟通城乡市场的桥梁 传递致富信息的平台FARMERS NEWSPAPER详见 2 版详见 3 版2012年1月 6中共海东地委主管 青海日报社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3-0008邮发代号55-11第 710 期 总第1941期今日4版订报电话:(0971)84573

3、69(0972)8613090星期五辛卯年十二月十三河湟大地处处春 /3 版 民和旅游收入超亿元 /2 版2012:期待民生谱新篇 /4 版 为群众撑起一片绿荫 /3 版大通 “ 四举措”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 /2?版2011年平安畜牧业产值达 1.79 亿元 /2 版 舞动不老的青春 /3 版全国累计建成农家书屋 50.5 万家 /4 版 新亮点 新希望 /2 版2011 年青海高原 10 大天气气候事件揭晓 /3 版报头地图资料由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审图号:青 S ( 2006)007 号热线电话(0971)8457368责任编辑:苏昂欠版式设计: 余敬存电子信箱订报电话:(0971)

4、8457369(0972)8613090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成为青海特色多种模式集中连片产业扶贫的做法和经验已在全国交流推广本报讯(记者 古岳 通讯员刘志军)据 省扶贫开发局2011年12月26日公布的 信息, 去年我省连片特困地区和支持藏区 发展集中连片产业扶贫项目达84项,建设 项目覆盖7个州地市33个县(市)的220 个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项目村, 有29514 户贫困家庭和12.1万多贫困人口得到项 目扶持,项目总投入达到22128万元。 这是去年内集中下达的第三批扶贫 开发项目和资金,加上已经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化扶贫建设项目,我省 去年共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超过300 项, 各类

5、资金投入达到64958万元,有 607个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行 政村实施扶贫开发工程,近11万贫困户、 45.6万贫困人口在扶贫开发中收益。 随着扶贫开发不断走向深入,我省不 断调整思路,探索创新多种模式,将扶贫 开发整村推进与产业化扶贫有机结合起 来,选好产业抓扶贫,振兴产业促致富,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 整为主线、以发展集中连片特色优势产业 为依托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 过去单一、分散、短期的开发方式得以转 变。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连片开发 产业扶贫之路,做法和经验已在全国交流 推广。 围绕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 地,切实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和创新

6、 扶贫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近三年共投入财政扶 贫资金9.8亿元, 在全省1004个贫困村 实施集中连片产业化整村推进项目305 项,建成各类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311 个,有18.9万贫困户、80.8万贫困人口直 接受益。因地制宜,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传 统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集约化 经营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发展高效生态 畜牧业。 通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了 扶贫开发项目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时,我省积极 探索创建与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 适应的多种模式,引导经济组织参与扶贫 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动员项目村贫困户按 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模

7、式集中连片发展 整村推进产业项目,确保了贫困群众长期 稳定增收。 且优化了资源配置、转变了发 展方式、调整了产业结构、产生了综合效 益,扶贫开发水平大大提高,脱贫致富进 程不断加快。中国第一个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要试验什么?副省长邓本太就三江源试验区接受本报专访本报记者/邵秀芳 2005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立, 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正式启动,总投资达75亿元,这是中国 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时隔6年后,三 江源又成为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这是中国第一个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三江源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为什么会是三江源? 熟悉三江源的 人都知道,三江源地区总面积万平 方

8、公里,是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 (湄公河)的发源地,养育了江河中下游 地区超过亿人口, 是中国最重要的生 态功能区之一,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 近年来, 青海省委、 省政府始终把建设 “中华水塔”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经过 六年多来的集中保护, 三江源生态保护 与建设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水源涵 养功能初步恢复,向长江、黄河以及澜沧 江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有所增加, 且均 为优质水源, 疲惫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 息。可以说,在自身权限和能力范围内所 应该做的,青海基本做到了。 如果说, 前期的保护工作是循序渐 渐, 夯实了三江源发展的基础, 山变青 了,草长高了,牧民的生活有了变化,而 “中

9、华水塔”要名至实归,依然任重道远。 无疑,国务院批准实施青海省三江 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 这也是青海的生态保护工作有史以来捕 获的最大机遇, 这标志着三江源有望被 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的 “先行先试区”, 三江源乃至整个青海都为之骄傲。那么, 三江源综合试验区要试验什么呢? 副省 长邓本太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 畅谈了这个问题。 邓本太说,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 重视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 从实施天然 林保护、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草)等工程到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 环。然而,由于受特殊自然地理和人类活 动的影响, 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总

10、体 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三分之二以上 的退化草地没有得到有效治理,鼠虫害、 荒漠化、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生物多样性 面临多种挑战,保护与建设任重道远。建 设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 区, 是对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战略的再提 升, 它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向和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给三江源生态 保护与建设赋予了更新的内容和时代坐 标, 明确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力度。 邓本太说,力争到2015年,植被平 均覆盖度提高15到20个百分点, 草场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植被覆盖度提高,荒 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物 多样性进一步恢复, 江河径流量基本保 持稳定, 生态环境恶化趋

11、势得到初步遏 制,局部有明显改善,并建立起更加有效 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的管理体制,城 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 提高。 到2020年,植被平均覆盖度提高 25到30个百分点,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 遏制,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管护, 生物多样性 显著恢复,江河径流量稳定性增强,生态 环境总体改善,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达到本省平均水 平,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或达到全国 平均水平,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由此可见,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 验区的建设, 必将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 又好又快发展, 使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 屏障更加牢固。 邓

12、本太说,首先,三江源国家生态保 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必将促进该地区民生的改善;其次,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 试验区建设必将推进该地区经济社会事 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邓本太分析道, 三江源地区环境艰 苦,气候恶劣,经济结构单一,自我发展能 力不足,贫困面广、程度深,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的目标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国务院 批准实施的 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 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把科学发展观的 四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 把改善民生作 为重要任务, 明确提出要改善农牧民生 产生活条件,通过加快推进游牧民定居、 农村危房改造等城乡居民保障性住房建 设,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社会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13、,提高社会 保障水平, 让各族群众过上幸福和谐的 美好生活。 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 执政理念,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 体、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既把握了人类 文明的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又代表了三江源地区各族群众的共同意 愿和利益, 对于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和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必将成 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强大动力。 邓本太进一步阐述道, 建国以来特 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三江源地区的经济 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 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 能力滞后,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问 题依然突出,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基于 这一实际, 青海三江源国家生

14、态保护综 合试验区建设把生态和经济两大目标有 机统一起来, 把保护和发展两大主要任 务有机结合起来, 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和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机结合 起来,明确要求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提高集约化水平、 发展生态型非农产业 为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落脚点,为 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到2015年使特色经济 初具规模,2020年特色经济形成规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 双赢。 这更有利于巩固和维护高原生态 屏障功能, 有利于解决区域社会发展的 突出矛盾,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有利 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15、的新路子, 探索生态功能区如何建立生态有效保 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新 模式, 从而真正把三江源地区建设成为 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 裕和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不过,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邓本太 最后说,青海能够秉持平和的心态,规划 好自己的未来: 一是以把三江源区建设 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 目标,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 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二是深入研究 总体方案, 认真总结这几年三江源生 态保护建设经验,不辱使命,履行职责, 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的坚定性 和自觉性,更好更快地推进试验区建设; 三是尽快将试验区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实

16、到各部门和有关地区,细化工作方案,明 确工作重点,量化工作目标,形成三江源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的新合力,努 力推动试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四 是科学规划, 抓紧编制三江源二期保护 和建设工程规划, 把三江源生态补偿机 制、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森林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为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五是发动和依 靠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三江源国家生 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 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 为保护好三江源 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民生改善、绿色发展 和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民和千名大学生 活跃在见习岗位民和讯(石延寿)近年来,民和回族 土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促进高 校毕业生就业的多项优惠政策,大力开 发见习岗位,积极安排未就业高校毕业 生到见习岗位工作,拓宽了高校毕业生 就业渠道,缓解了全县就业压力,同时 也促使大学生在见习岗位的锻炼中迅 速成长。 去年, 全县已有1099名未就业高 校毕业生走上了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 见习岗位,其中:基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