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街及其慧照亭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64729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0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莲花街及其慧照亭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莲花街及其慧照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莲花街及其慧照亭(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责任编辑:朱云毕电话:89880091E-mail:?乡土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故乡 明月【】乡土 杂记【】考证 链接【】斩龙涧苗春生莲花街是楚州联城天衢门外通往河 下湖嘴,途经萧湖的湖中心一条小道。 清雍 正年间系徽州盐商所建,因路面不宽防人失 足落水,特在地面铺设的长条青石和长条黄 麻石上凿有莲花, 且暗合佛家步步莲花之 义,故称莲花街。 莲花街 “ 蜿蜒数里,势若长虹”。街南、北 均为萧湖,中间跨三桥以通舟船。 最东边叫 通城桥,稍西叫通惠桥,再往西一里有广济 桥 ( 又名通济桥)。 街内的通惠桥、通济桥两 座桥,为何桥墩都凿成圆弧状呢? 是源于古 代造桥工匠考虑湖中的游船经过桥

2、洞,为避 免游船与桥墩碰撞,而设计成圆弧状的桥墩 ( 类似现今为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通道)。街 东端通城桥处有慧照亭,慧照亭北边为林德 川家祠堂,西边为郡厉坛,郡厉坛往西半里 有福建庵,过广济桥则到永裕亭。 亭南为周 宣灵王庙 ( 即新安小学旧址),亭北不远,即 为荻庄大门。 莲花街东西两头 “ 均有茶亭,以憩过客, 东曰慧照,西曰永裕”。 相传 “ 慧照亭”为 “ 莲 花街居民吴昆山构方亭一座”, 并“ 悬灯于 壁”,故名 “ 慧照亭”。 后慧照亭毁于火灾,邑 人林德川捐款重建。“ 夏施凉茶,冬施姜汤, 晚以路灯照人行,并备小灯 ( 笼)数十盏,上 书 借去还来”,每当 “ 阴晦雨雪,行人行道

3、 旁者,予行人携之去”。慧照亭 “ 悬灯于壁”是淮安至今有记载最早的路灯装置。慧照亭于 解放前被拆毁。 慧照亭虽有史料记载,但亭子建筑结构 却鲜为人知。 笔者去莲花街踏访,巧遇世代 居住此街的宋文明老先生,他今年已83岁高 龄,但对慧照亭有关情况却记忆犹新。 笔者 撰稿后又请教居住莲花街新安小学旧址附 近,今年已86岁高龄的姚崇老先生,根据两 位老先生的回忆现赘述一下,以飨读者。 慧照亭旧址, 今位于莲花街5号居民家 门前的路中心, 慧照亭系歇山式的建筑风 格,为过街亭式样(类似现今淮城巽关古城 墙东南处,龙光闸上的歇脚亭)。 慧照亭东西 约8米长,南北宽约5米长。 东西两侧过道净 高约3米,

4、宽约5米。东西门楣上方均镶嵌3块 镌有阴刻的楷体“ 慧照亭” 汉白玉石碑。 亭内地面铺有黄麻条石,亭子南墙镶嵌清咸 丰年 重修慧照亭记两块长约4米、宽约60 公分石碑,靠石碑下方有独圆木长凳,供过 往行人小憩, 亭子北侧即为林家祠堂的大 门。 慧照亭直至楚州第一次解放还尚存,后 由于林德川的家境衰落,林家的两个女儿从 城内搬迁到计有15间房子的林家祠堂内居 住,又因没有生活来源,便拆除属于林家出 资兴建的慧照亭,将亭子上的木料、砖瓦卖 给莲花街上居民盖房,两块石碑也处理给胡姓居民,用作砌房子的墙基。 莲花街西头的永裕亭,其建筑风格同慧 照亭大致相仿, 不同的是亭中间的铺路石, 是块四方的大青石

5、。永裕亭坐落在灵王庙的 后楼与文美村之间的街中心 ( 今莲花街50号 居民家门前)。 永裕亭在史料中没有过多的 陈述,笔者翻阅 汪达之教育文集,在书中 看到汪达之校长制定的 “ 淮安新安小学第六 年计划大纲” ( 1934年6月1935年6月)共计 十四项拟办实事,其中的: 十二、翻造永裕亭。 此亭年久失修,现已椽朽瓦坍,状极危 险;拟重新盖,并扩大其用途: 为附近农家生活闲暇时,办民众夜班 的场所。 为蒲草造纸工厂接洽收买蒲草的场 所。 为种蒲田业者合作社办公的场所。 为方便往来行人歇肩息脚的场所。 汪达之校长拟定的翻造永裕亭计划没 有实施,笔者认为1935年他已忙于筹划组建 新安旅行团的大

6、事了,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实 施这项工作了。 但十年过后,淮安第一次解 放时, 他回到莲花街主张创办“ 新生合作 社”,蒲农把蒲草编织蒲包,实现产、供、销一 条龙的方式,终于让莲花街的乡亲们尝上了 甜头,并过上了一段好日子。莲花街及其慧照亭章来福文/图地理 变迁【】斩龙涧是盱眙县一条有名的商业街,也 是盱眙县最原始的名字。 其它大街小巷,已 经打上了时代烙印,唯独斩尤涧,原汁原味 地叫了几千年。 据当地老年人说,斩龙涧原来有一条涧 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冲击而成。 有一条龙 因为作恶,坑害百姓,雷公发怒,一声炸雷, 把这条巨龙斩成两截,横躺在涧弯上,从此 人们都习惯把这个地方称为斩龙涧。 上世纪七八

7、十年代, 我家住在斩龙涧, 我目睹了斩龙涧的风云变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斩龙涧还十分荒 凉,山上杂树丛生,野草覆盖周围群山。 野 狼,蟒蛇,猫头鹰,狗獾,时常出没。 人烟稀 少,显得原始而苍凉。 七十年代,地方为了生产自救,组织各 乡民兵队伍,数千名采石大军,进驻斩龙涧, 在这里白手起家,开山采石,从此,斩龙涧红 旗飘展,炮声隆隆,烟雾弥漫,石头翻滚,每 天数百吨石料,运往建筑工地,斩龙涧成为 名副其实的采石基地。 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山 城,在 “ 春天故事”感召下,斩龙涧开始步入 新起点,拉动了市场经济。 采石队伍开始转 移,商潮在这里风起云涌。 盖房,修路,建立 了小商品

8、世界, 形成了一个巨大综合市场。 斩龙涧在一片喊街叫卖声中,唤来了四面八 方的客户。 人流,物流,常把斩龙涧挤得个水 泄不通。这里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解 放思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里造就了 众多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斩龙涧成为盱 眙的 “ 汉正街”,人们从一个美丽的梦幻世界 走向现实世界。 斩龙涧走过了风雨岁月,走过了历史沧 桑,今天它像一只凤凰落在这里,穷山沟彻 底变了样。 斩龙涧这个古老的名字,仿佛是远古的 呼唤,它开始跨上时代的骏马,腾飞。 今天它 群山环绕,苍松翠柏,高楼林立,灯火辉煌, 条条道路通四海。 从山上蜿蜒的街道,连接 主街道,它的出口西侧对面,就是 “ 维多尼亚

9、 港湾”,五星级大酒店。 斩龙涧让人们充满无 限的情思与遐想。近来闲暇,有意翻来枕边书中的一本 唐诗三百首,本想多记几个佳句,以便 他日不会作诗也会吟,与朋友附庸风雅一 番, 可没想到却让我发现一个意外的惊 喜。 读到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诗时,竟然赫 然映入眼帘这样几个字:夕次盱眙县。 夕次盱眙县据考证是韦应物在唐 建中年间任安徽滁州刺史的时候为盱眙 写的仅有的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韦应物 生于公元737792年间,是中国唐代著名 诗人。 汉族,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 做过苏州刺史,世称 “ 韦苏州”。 诗风恬淡 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夕次盱眙县全诗内容为: 落帆逗淮镇,停舫

10、临孤驿。 浩浩风起 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 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用今天的白话文翻译就是小舫停靠 近一个孤零零的淮河县城的旅驿。大风突 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 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 安。 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 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 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 一片思乡 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 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该诗对旷野苍 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 把风尘飘泊,羁 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夕次盱眙县与 马致远的 天净沙 秋思 有异曲同工之 处。 韦应物

11、是唐代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其 诗风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 一代诗人韦应物出生在当时唐朝的 名门望族之家, 韦应物青年时代侍卫玄 宗,生活不拘小节,豪横放荡,遭到人们厌 恶。 中年后久历州县地方官吏,目睹百姓 疾苦和社会时弊,思想渐趋成熟,成为一 个清廉的地方长官。 “ 身为里中横,家藏亡 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是他对自己青年生活的自述,不禁使人联想起在 锦衣玉食绿酒红灯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总 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 套用 今天的话说,就是官二代。庆幸的是,浪子 回头金不换,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 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 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 到

12、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 “ 邑有泳 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 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为官一方, 当造福万民。 夕次盱眙 县这首诗就是他在就任与盱眙比邻的县 城现今的滁州市刺史时到盱眙来旅游写 下的。作为淮安市管辖区之内的盱眙这个 地方,历来被奉为历史古城,能在大浪淘 沙穿越几千年前的大唐诗歌历史中看到 有它的精彩一笔,不得不说,韦应物与他 的诗再次佐证了我们淮安这座城市的人 文底蕴深厚。韦应物与夕次盱眙县郭玉琴小满接芒种, 农民前脚驱赶金黄的 麦浪进仓,后脚点绿一方方水田,站在田 埂上直了直腰望着天光水影的秧田有说 不出的舒心。队长眯着眼望着酡红的夕阳 从云层中穿过,

13、“ 太阳过了关,明天晒草不 要翻。 ”两手合圆搭在嘴上高声喊: “ 明天 上场闹场。 ” 闹场是种田人的牵挂,是夏熟剩下的 一份希望。那些未十分成熟的麦子趁着抢 收抢种被搁置在草堆里吮吸母体残存的 养分变得圆润饱满,以及那些因首场打夹 了未打清的麦子。 通过闹场,把它们从草 秸中清出来,麦收就见底了,拨算盘珠交 公粮,集体留用后才知道到户的麦子到底 有多少。 闹场的日子人们熬过了春荒接上了 新粮, 男男女女肩扛着连枷聚集在大场 上。 铺满大场的麦秸被热烘烘的太阳晒 脆,不时发出哧啦哧啦的响声。 人员分成 两队面对面一字排开举起连枷,领头人喊 一声: “ 好好哟好好吾哎”一人唱众人 和,连枷声号

14、子声交响成强劲有力的旋律在空中一波波地震得太阳摇摇晃晃。躲藏 的麦粒被拍打吆喝从麦穗里纷纷蹦跳出 来。 一场麦秸打一遍翻过来再打一遍,收 场铺草,日已当头。 饥肠辘辘的人们拿着 连枷像关云长拖着大刀往回走。 时令正值暑天, “ 楝树花落正好困”。 劈劈啪啪大场上响起队长催工的击掌声。 人们好不情愿地从席子上起身慵懒地上 了大场。 灼热笼罩着田野村庄, 连枷声哑,号 子声咽,人们倍尝着太阳的毒辣,干草与 灰尘的呛燥,汗水的咸涩,手中的连枷上 上下下机械地拍打着,一个个成了直立行 走着被抽干水分的麦杆。 一场下来,大家 逃离火炕,躲到阴凉处。 男人们脱下挤得 出汗水的衣裳,横七竖八地倒在草堆旁像

15、一个个大冬瓜。 队长挑来一担绿豆汤,干瘪了的人们 争先恐后牛饮过后桶底朝天。看着队长从 仓库里进进出出, “ 参谋长”与我私语 “ 有 戏”,我俩蹑手蹑脚溜进门,充分运用嗅觉 搜索,揭开墙角一张锅盖,半淘箩刚炒熟的蚕豆一齐向我们挤眉弄眼发着迷人的 香味。 我们取下凉帽倒了小半,趁着队长 背着仓库指点铺场时出了门。你一把我一 把咯嘣咯嘣地嚼起来。队长喊: “ 全起来打 场呐”,我们装蒜不动弹,嘴却在拼命地嚼 着。 队长看叫不动,就用 “ 利”来诱惑: “ 闹 下这场我请你们吃炒蚕豆。 ” “ 参谋长”噗 哧一笑嘴里的蚕豆屑喷了出来,队长一见 情知不对,赶忙到仓库查看,拿着断了颈 的连枷指过来:

16、“ 揍死你们这些猴精,脸皮 厚得像牛皮能扎笆斗。 ” 大家一哄而起,高高地举起连枷, “ 参 谋长”说: “ 我来领号子。 ”咳了咳,清了清 嗓子: “ 好好哟上来好好吾哎,我们的队长 真正好来,吃了他三个豆哎,崩坏了一颗 牙噢。放着连环屁,浑身没力气”声音 还没落,有丢了连枷捧肚子笑的,有在干 草上打滚的,直到队长答应明天炒一大淘 箩蚕豆慰劳大伙,草场又热火起来,连枷 声号子声响彻云霄,惊飞起西天一片火烧 云。 明天又是大晴天,接着闹场。殷华然闹场慧照亭 “ 悬灯于壁”,是淮安至今有记载 最早的路灯装置。莲花街凿有莲花的长条青石, 已改作通济桥下的河码头垫脚石已散落民间的慧照亭汉白玉石碑的“亭”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