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田赋考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627504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通考·田赋考序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文献通考·田赋考序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文献通考·田赋考序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文献通考·田赋考序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文献通考·田赋考序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通考·田赋考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通考·田赋考序(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献通考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荫 主讲田赋考序文献通考田赋考序 夏、商、周的时候,帝王 们并没有把国家作 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 天子拥有方圆千里的土地 ,公、侯都拥有方圆百里 的土地,伯拥有方圆七十 里的土地,子和男各拥有 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一、关于作者马端临(约1245年1323年),字贵与 ,号竹洲,元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 )。早年师承朱熹学派的曹泾,所受影响颇 大。马端临的父亲马廷鸾是宋末宰相,后被 贾似道排挤离职,马端临留在原籍侍养。南 宋灭亡后,马端临隐居不仕,拒绝了降元担 任吏部尚书的前南宋宰相留梦炎的招请。后接受地方官的聘请,出任地方学校学官, 先后担任慈湖书

2、院、柯山书院山长、教授 ,台州路教授。后马端临家居,弟子甚众 ,论辩时,吐言如涌泉,闻者均有获益。 34岁左右,马端临开始撰写文献通考 ,20余年后方完成。文献通考成书后 ,马端临本人并未刊印。所幸延祐五年( 1318年),元仁宗遣道士王寿衍寻访有道之士,王寿 衍录其书上进。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 ),官方始刊印文献通考,泰定帝泰 定元年(1324年)刊成。马端临幸运地见 到自己的著作开始刊印,惜未见其最后完 成。文献通考而外,马端临尚著有 大学集传、多识录153卷、义根 守墨3卷,均亡佚。二、关于文献通考 (一)写作目的马端临写文献通考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历史的“会通因仍之道”。他认为,懂得

3、会通者首推司马迁。司马迁创“纪、传以述理乱兴衰,八书以述典章经制”,使后人不能不把史记的体裁作为模式。z 可惜班固以来的纪传体史家只学 史记的形式写断代史,把“会通因仍之 道”丢了。直到资治通鉴问世,人们才重新看到贯通古今的著作。然而,司马 光选错了体裁,结果资治通鉴受到编 年体的限制,“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 章经制”,把应该求通和不必强通的关系弄颠倒了。马端临认为:“理乱兴衰”各代不同, 想了解各代的兴亡过程,看断代史就足够了 ;但历代的典章制度实际上是相因袭的,后 代典制不尽同于前代,也不会完全异于前代 。所以,资治通鉴不算真正的通史,因 为典章制度“变通弛张之故,非融会错综、 原始要终

4、而推寻之”,便说不清楚。他认为 ,只有通典“纲领宏大,考订该洽”, 使历史变化的由来“粲然可考”。但通典也有不足,所叙仅到天宝 年间;后来北宋宋白奉敕编撰续通典 ,流传绝少;南宋魏了翁撰国朝(宋) 通典,又未成书。通典本身有缺陷 :“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 颇欠精审。”鉴于上述种种理由,他决心 以通典为蓝本,重编一部“贯串二十 五代”、统记历代典章的专著。z(二)写作条件z 马端临具有撰写史籍的不少优越条件。例如南宋雕版印刷盛行,能看到大量的 参考书;唐、宋有卷帙很大的类书出现, 查考便利;他自己家里的藏书很多,避免 四处借书的不便;他父亲历任史官,著述 也多,实际上指教他;杜佑通典

5、、王 溥会要(唐、五代)、郑樵通志 为他奠定了基础;z担任学官时间短,有宽裕的时间保证, 使他专心撰述二十余年等等。z(三)史料价值高z 马端临生活在宋末元初,出身社会上层。宋末入元,他过着亡国奴的日子, 既对前朝统治颇多顾恋,又痛恨南宋政治 腐朽,导致王朝覆灭。因此,他对宋代制度研究用力最深。 文献通考所载宋代史事最详,多有 宋史诸志所未备,对两宋政治的黑暗面 也痛加揭露。以上特点使得书中有关宋代 的记录较少粉饰,多实相,史料价值超过 一些同类著作。(四)内容、体例、价值文献通考共分为24门:田赋 、钱币、户口、职役、征 榷、市籴、土贡、国用、 选举、学校、职官、郊社 、宗庙、王礼、乐、兵

6、、刑、经籍、帝系、封 建、象纬、物异、舆地、 四裔。每门下分为若干子目(类), 也像门一样,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其中有19门是模仿通典成规,详加增 补;经籍、帝系、封建、 象纬、物异等5门系自创。 z文献通考的写作原则有三个:文、 献、注。所谓“文”,是叙事,也就是采取 史料,他依据经史及百家传记,必须是“ 信而有证”的才选取,有矛盾可疑的不要,这就是鉴别史料的工夫;所谓“献”,是论事,也就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述,他把历代名人的评论意见都附录在具体史实下面,使人们更容易认识历史的真相;所谓“注”,是附注意见,也就是历史学家的独特见解。他对于历史上别人的记录和论断,有不同意的地方,

7、经过分析研究之后,再给予新的结论。z这种文、献、注三者结合为一的编撰方 法,是颇有创造性的,吸取了前人修史的 经验,开后世历史考证学的先河,影响深 远。z 从体例和内容看,文献通考实 为通典的扩大和续作。天宝以前的内 容以通典为基础,并作适当的补充。 中唐以后的内容则是广收博采的结果。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端临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富,其中多为宋史所无的资料。文献通考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包括了封建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虽然从上古叙述到宋末,但有关宋代的内容,约占全书一半以上,是全书的主骨。通典首列食货,说明杜佑对国家经济的重视;郑樵将食货移置于 选举、刑法等之后;马端临更列 于全书之

8、首,且增加为8门之多(田赋 、钱币、户口、职役、征 榷、市籴、土贡、国用) ,可知马端临的看法实居于郑樵之上。通典之礼典100卷,占去全书的一半 ,文献通考的郊社(考) 、宗 庙(考) 、王礼(考) 等3门共为 60卷,不及全书的五分之一,是又胜过 通典的地方。杜佑创立的新史籍体裁“典志体”,郑 樵极力倡导的会通之义,马端临都在实践 中加以发展。 以文献通考与通典相比,从 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扩大和提高;以 文献通考与通志相比,通志只 作到旧史籍的粗略总和,文献通考则 予以重新组织,表达了新的看法。如商鞅 变法和杨炎的两税法,马端临都持否定态 度,但却指出其变革的历史意义。z 再如张全义参加过

9、唐末农民起义 ,对恢复洛阳一带的经济生产起过有 利作用。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因 为张全义出身于“群盗”,仅略记数 语。而马端临不仅详记其事,并加以 按语云:“全义本出群盗,乃能 劝农力本,生聚教诲,使荒墟为富实 。观其规划,虽五季之君号为有志于 民者,所不如也。贤哉!”又如南宋初年占据湖南的起义军首领 马友,在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行税酒 法,人民感觉方便。但宋孝宗时改行榷酒 ,反而受到人民反对。马端临在按语中评 论说:“县官惟务榷利,而便民之事乃愧 于一剧盗,何邪?”以县官和“剧盗”对 比,且指明其为有愧,这也是马氏史学思 想的出众之处。当然,由于文献通考规模宏大,某些 内容必然会疏略。如职官

10、(考)全 录通典的内容,于五代部分则叙述 寥寥。又如经籍(考)内容丰富, 而主要依据却不是出自晁公武郡斋读 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两家 ,所以不可能完备。舆地考多本于 欧阳忞舆地广记,无什么订补。z 但文献通考的不足,不能抹煞其 史学价值和意义。z 对研究宋代历史来说, 文献通考 的“叙事”部分当然有很高的史料价 值,因为它主要依据的是现已失传的宋 代国史和现已残缺的会要。z。 “论事”部分引用的宋人议论及著作 ,有些现在已经不传了;即使现存的,也 可以作为校勘资料。“考”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包含有不少重要史料,同样不能忽视 。z 总之,如果将通典与文献通 考进行比较,历代学者的看法是: 通典

11、 以精密见称,文献通考以博 通为长,各有独到之处,应相互参证而 不可偏废。z(五)版本情况z1、文献通考最初刻成于泰定元年,z即1324年,有西湖书院刊本,现已不存;z2、现存元代刊本有至元五年(1339年)余谦补修本;z3、现存明代刊本有正德十六年(1521年)慎独斋刘洪刊本,嘉靖四年(1525年)冯天驭刊本;z4、现存清代刊本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武英殿刊“三通”合刻本,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浙江书局刊本;z5、常见的是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1986年,中华书局又将此本重新影印出版。z 各本中以浙江书局本错误较少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引用文献 通考时,应当用其他史

12、籍核对。正 文 翻 译夏、商、周的时候,帝王们并没有 把国家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天子 拥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公、侯都拥有方 圆百里的土地,伯拥有方圆七十里的土 地,子和男各拥有方圆五十里的土地。 在王畿内,还有王室贵族的公、卿、大 夫的封地。贵族们各把土地视为自己的土地, 把土地上的劳动者视为自己的后代, 子子孙孙世代固守着自己的产业。贵 族土地肥力的高低,劳动者数量的增 减等问题,一切都好像是自己家庭内 部的事务,不用费力地去考察核实, 也不会有人去弄虚作假。所以,当时全国所有的土地都归国 家所有,老百姓依赖国家。老百姓从国 家得到土地,靠自身劳动自食其力,向 国家交纳赋税。老百姓侍奉父母

13、,养育 妻儿,国家平等地对待每个老百姓,也 没有特别贫穷和特别富裕的人民。以上 就是三代时期的土地制度。 z段落大意z 本段回顾三代时期的土地制度。 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与政 治上的分封制紧密相连。在井田制下 ,土地获得与否、获得多少与政治权 力的大小息息相关。z 在井田制下,劳动力被强制性地跟土地结合,形成一个个相对封 闭的经济单位,给国家层面的管理 带来便利。这样的封闭经济单位回 避市场竞争,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 定与凝固。这两点是马端临赞同井 田制的主要原因。从秦王朝开始,秦始皇把国家视 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一个人实行独裁 统治。而地方长官的任命屡次变更, 地方官都把治地看作传舍,以

14、致于民 间的实际情况,就算是贤能而有智慧 的人也不能够了解详情。地方官员的任职时间相对有限,使得土 地的授予和归还漏洞百出。所以秦、汉以来 ,国家不再能够把土地授给百姓,土地成为 百姓私有,这也是情势发展的必然。虽然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在北魏的太和年间和 唐朝的贞观年间曾经略微恢复三代制度,可 是不久后新实行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原因就 在于没有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就不能再实行 下去。z 在三代以前的时候,国家并非天 子所能够私有的,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开始用整个国家来满足皇帝一个人 的私欲;在三代以前的时候,土地并 非老百姓所能够私有的,秦始皇废除 井田制后,就放弃了国家对土地的控 制而把土地

15、授予百姓。秦王朝把应当给百姓的保留下来, 把应当保留下来的却给予了百姓。然而 新制度承袭推行久了,要想重返旧制度 就实在很不容易。要想恢复分封制,就 是分裂国土,酿造混乱;要想恢复井田 制,就是强行夺取百姓土地来招致百姓 的怨恨。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纯属书生 的迂阔见解,是行不通的。z段落大意z 回顾郡县制下土地制度的变化。由于官吏不再世袭,由国家任命, 也有一定的任期,因此不再能像井田 制那样由贵族世代掌控土地,土地由 国有(贵族所有)变为私有。z 尽管马端临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井田制,但他认为土地私有制是 历史发展的大势,无力扭转,均田制 的失败也表明井田制无法恢复。把百姓有田与否作为标准征收赋税,而不再考虑田土数量的多少,方 法源于商鞅。把百姓拥有土地的数量 作为标准征收赋税,而不再考虑人丁 状况,方法源于杨炎。三代以来井田 制的好办法被商鞅废除,唐朝租庸调 制的好办法被杨炎抛弃。商鞅和杨炎两人的行事为人,是君子所 耻于谈论的,但是他们之后的帝王却不得不 沿用他们创立的新制度,间或有人想改变他 们创设的制度,就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