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科技.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61799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纵观中国历史科技.1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纵观中国历史科技.1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纵观中国历史科技.1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纵观中国历史科技.1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纵观中国历史科技.1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纵观中国历史科技.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观中国历史科技.1(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纵观中国历史科技发展生活从这里开始改变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 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 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 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 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 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 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

2、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 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 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 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 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 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 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 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

3、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 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造纸术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 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 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 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 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 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 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 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 ,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 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 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 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 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司南 早在两千多年前汉(公元 前206公元220年),我们的 祖先就发现山上的一种石头具 有吸铁的神奇特性,并发现一 种长

4、条的石头能指南北,他们 管这种石头叫做磁石。古代的 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凿雕成一 个勺形,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 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 的刻纹。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 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 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 ,这就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世界 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 做司南。司南的“司”就是“指”的 意思。 火药 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 。火药最早应用的是我国发明的黑 色火药,所以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 。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 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 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 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 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 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

5、重要组成部 分。根据燃烧时的性质,可分为有 烟火药(燃烧时发烟,如黑色火药) 和无烟火药两类。主要用作引燃药 或发射药。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 始于古代炼丹术。至于火药的发明 者至今没有人知道。 印刷术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 ,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 、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 ,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 ,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 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 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 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 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 传到朝鲜,日本,中亚, 西亚和欧洲。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 要地位: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 所以成为文明

6、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 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 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 术却停滞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 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 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 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 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 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 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 ,

7、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 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 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 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中华民族的瑰宝!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 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 技发展上乏善可陈, 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 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一个有着光辉灿烂 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 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 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 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 国、教育救国,主张学习西方的先 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 1847年,

8、来自广东香山南屏镇的容 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 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 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 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 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 派出 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 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 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 。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 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 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 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 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 中国走向共和。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主张 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 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 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的物质

9、条件极差,所以发 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 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 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 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 动”。“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 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 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赵 元任、任鸿隽、杨铨、胡适等 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 ,其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 术,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并 创办了科学杂志。这是中 国第一个科学家团体。 1928年6月9日,国民政府 成立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 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 研究院,著名教育家及科 学家蔡元培先生为首任院 长。1929年9月又组建了 国立北平研究院。到

10、1935 年,全国各类专门的科研 机构已超过了70个。国民 政府在此后的十几年里, 把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经 验移植到了中国,形成了 以轻工业为主体、通才教 育和政府较少干预的欧美 式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这时的中国科技界已不再与国 际科技界隔绝,科技交流逐渐 增加。一批有成就归国科学家 ,成为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地质学 家李四光,地理及气象学家竺 可桢,林学家梁希,物理学家 叶企逊、周培源、吴有训,空 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化工学家 侯德榜,土木科学家茅以升等 。叶企逊、吴有训、周培源、 王淦昌、谈家桢等一批中国的 杰出人才出国深造。近代力学 奠基人、航空动力学大师冯卡 门,控

11、制论之父维纳,量子力 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等先 后到过中国。 竺可桢茅以升 抗日战争(19371945 )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及 各研究所先后内迁至四川 、广西和云南,在艰苦的 环境下坚持科学研究。一 批日后颇有成就的科学家 ,如李政道、杨振宁、黄 昆、吴文俊、朱光亚和林 家翘等,都是这个时期培 养出来的佼佼者。美籍华 人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 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 学奖。 美籍华人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获 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当时的中国国内仅 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 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 中国的科

12、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 墟”上重建。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 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著名 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 ,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 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 遇,毅然回国。 1955年,航空动力学 家冯卡门的学生、时 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 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 ,历经险阻,回国效 力。后来的几十年间 ,他为发展中国的国 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贡 献。 1970年4月24日,钱学森参与研制的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的第五个 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十年规划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

13、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是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 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 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 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 远景规划,拟定了57项重大任务。此规划提出的主要任 务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 、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 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的基础上,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

14、2年科学技术 规划纲要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 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 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 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 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 此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 所,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研队伍。到1965 年,全国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的 人员达到12万人。这是中国

15、科学技术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科技事业遭受重创 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这 场政治运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其间,科技 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还是在极 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 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 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 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数学家 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16、向 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 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31日,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全 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他提 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中 国的知识分子。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 生,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讲话科学的春天。 他用澎湃奔放、抒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文革” 结束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喜悦心情和踌躇满志。这 次大会预示着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将由乱到治、 由衰到兴。 1978年12月,召开了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 大意义的中国共产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从 此,中国进入了改革 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也真正迎来了科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