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X刘 海 峰X 本文为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课题成果本文得以完成, 应感谢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其原主任杨学为研究员、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远东系主任 H. Baker 教授、剑桥大学东方学系麦大维 ( DavidMc Mullen) 教授、日本创价大学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图书馆、伦敦大学总部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本文在以往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介绍新发现的近50种1870年以前记载有关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 指出到 19世纪中叶, 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已为欧洲知识界普遍知晓史料明确说明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 科举西传说可以确立科举制的 / 公平竞争、平等择优0 原则是其被西方借鉴的根本原因科举考试西传欧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关键词 科举制 西方 考试制度作者刘海峰, 1959年生, 历史学博士,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一、问题的由来科举制是中国的特产, 但它却对东亚和西方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东亚国家的影响表现在历史上日本曾一度仿行过科举, 韩国 ( 朝鲜)、越南曾长期实行过科举制度; 对西方的影响则表现在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东亚诸国仿行科举于史有征,不成问题; 而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却是一个以往中国人了解较少的相当复杂的问题20 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在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风雨飘摇, 实行了 1 300 年的科举制也走到了穷途末路为了推广新学、兴办学堂,清政府不得不于 1905 年废止了科举制随后, 八股科举被看做和鸦片、缠足等同类落后丑恶的东西,为人们所唾弃因此,一些谈及科举考试史的人往往避免使用 / 科举0 这一名词,而代之以 / 中国历史上的考试0 的说法在中国人多对科举加以批判的 20 年代, 早年便出洋、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说出的话石破天惊:/ 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188#学过去的所以, 中国的考试制度, 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0¹正是在孙中山这一说法的启导下,一些中国学者对科举西传问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1943年前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最为激烈、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两位中国学者不约而同在美国重要学术刊物上用英文发表了关于中国科举考试对英国和西方影响的论文, 使当时正与中国一道抗击法西斯和日本侵略者的世界人民知道中国曾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这一贡献。
这两篇论文其一是当时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任教的张沅长发表在 1942 年 4 月出版的 5美国历史评论6 上的 5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6 一文 (以下简称张沅长文)º,其二是旅居美国的邓嗣禹发表在 1943年 9 月出版的 5哈佛亚洲研究学报6 上的 5中国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6 一文 (以下简称邓嗣禹文)»其中邓嗣禹文长达三万余字,旁征博引,论述详赅,长期以来在海外引起广泛的反响, 被收入多种文集,在西方汉学界几乎无人不晓,至今还经常被引用其后, 还有几位外国学者在邓嗣禹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如莱茨 (Lach) 1965 年出版的 516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6 一书,新发现了几条西方人对明末科举制度的记载,并认为欧洲人曾从中国科举中学到了笔试形式¼顾立雅 (Creel) 1970年在 5中国政术之起源6 一书中,声称自己在详细研究考试制度史之后,发现中国确实是最早采用考试的国家, 并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曾在 12世纪影响过中东的医学考试,进而影响欧洲的学位考试, 17 世纪以后又影响了德国、英国考试制度的建立½但他对科举西传并未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其他一些涉及科举西传的外文论著多数只是一般介绍 16) 19 世纪西方人所见到的中国科举,中国学者近年来的有关论著基本上是在邓嗣禹文的资料范围内做一些介绍论述。
笔者 5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6¾一书的有关章节,虽曾利用过一些新资料,但未遑做深入的探究由于研究科举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主要涉及 19 世纪中叶以前的西方文献, 在中国基本上无处查阅,西方藏有此方面资料的各大图书馆也多将之列为善本书而很难借阅,加之邓嗣禹等人的研究成果已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难度极大,因此在张沅长和邓嗣禹文问世后半个多世纪,中国学者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未取得大的进展笔者在研究/ 科举学0 的过程中, 借赴英国、日本访学研究机会,专门对 / 科举西传0 这一难题,进行研究,本文是研究的初步成果1953 年7 月, 邓嗣禹文以 5中国考试制度的西传考6 为名在台湾出版了中译单行本, 随后,中外关系史专家方豪在香港 5民主评论6 半月刊第 4 卷第 14 期发表了 5西方考试制度果真受到中国影响吗?6 一文, 对邓嗣禹文的论点提出质疑1965 年,英国学者蒙哥马利出版的 5考试:它们在英格兰作为行政措施的演进6 一书,认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之由来可归因于牛津、剑桥#189#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¹º»¼½¾刘海峰: 5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6,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Herrlee G. Creel, The Origins of Statecraft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pp. 15) 27.Donald F. Lach, China in the Eyes of Europe, the Sixteenth Centu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pp. 780) 782; 日本学者矢利彦也曾于1959年在 5琦玉大学纪要6 第 6 卷发表过 5西洋文献中所见明代科举制度6 一文Ssu- yu Teng, / 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VII (1942) 1943) , pp. 267) 312.Y. Z. Chang, / China and English Civil Service Reform0, AmericanHistorical Revie w, Vol. XL VII, No3, April,1942, pp. 539) 544.5孙中山先生演说集6, 民智书局 1926 年版, 第 35 页。
后来一些版本最后一句为:/ 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0等大学的考试制度,完全不提中国科举制的影响¹中国大陆也有个别学者根本否认西方或英国的文官制度曾受到科举制的影响º西方考试制度是否真正受到过科举制的影响? 这一说法能否确立? 1870 年前记载有关科举的文献是否仅有邓嗣禹文所列的 70 余种? 孙中山关于英国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说法根据从何而来? 弄清楚这些问题,不仅在 / 科举学0 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全面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及为当代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运用新发现的资料, 力图在邓嗣禹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该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以得出更为明确的结论二、新的探索与发现作为本问题的拓荒者之一, 邓嗣禹在论文中经过详细考证,基本上理清了西方考试制度的发展脉络,表明 1702 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实行了书面考试,1802 年才有学士学位考试而正式的文官考试, 法国是 1791 年开始实行,大革命后渐趋松弛, 1840年后又重新考虑建立文官制度,至1875 年法国文官系统基本形成德国约于 1800 年左右实行文官考试»。
1806 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学院, 1829 年为东印度公司选用文职人员实行公开考试, 1855 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文官考试,并在 1870 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规化1883 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并于 1893 年使其进一步完备对此, 本文不再详细追述为了证明中国科举制曾影响西方考试制度这一论点,邓嗣禹文广泛查寻,细大不捐, 力图将1870 年以前出版的记载中国科举制的西方文献搜罗殆尽其文末附有 / 纪载中国考试制度之西方论著目录0,收录了 1570) 1870 年间的 78 本 (期) 多数是在伦敦出版的英文书刊从此,海内外论及科举西传的学者都据此说 1870 年前谈及中国科举的西方文献有 70 余种之多邓嗣禹文的确几乎已将常见的 19世纪以前关于中国的西方书刊搜遍,但是,也并非此外再没有别的资料, 张沅长文所引资料中已有 10 种是在邓文所列 78 种文献之外的,莱茨也找到一些 16 世纪的珍贵资料只要扩大范围认真求索, 还是能发现不少 1870年以前论及科举的西方文献经过艰难搜寻,笔者目前已新发现了 1870 年以前论及科举的西方论著近 50种,其中多数也是用英文在伦敦出版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方人尤其是英国人对科举考试的知晓和推崇程度。
以下选取有代表性的史料分三个阶段加以介绍评述一) 17 世纪的记载17 世纪以前, 西方出版物并不太多,关于中国的书籍也有限,谈及科举的主要西文书籍邓嗣禹文已基本收录但就是在其所列书目之外,笔者还是找到了数种弥足珍贵的文献1669年, 约翰#韦布 (John Webb) 在伦敦出版的 5中华帝国古语历史文集6 一书, 论述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该书第 133) 134 页谈到了科举使用笔试的情况,说中国人通过考试获得的头衔 / 就像我们大学中的博士学位,然而却需更勤奋和严格地用功,而且确实竞争更为激烈0;#190#中国社会科学 2001 年第 5 期¹º »顾立雅、莱茨考证出德国于 1693 年便采用了笔试方式选拔法官, 但也曾受到中国科举的影响见 Her2rlee G. Creel, The Origins of Statecraft in China, /The Problem 0, p. XII, Note 93王敬松: 5也谈官吏制度与文官制度6, 1989 年 12月 20 日 5光明日报6 史学版R. J. Montgomery, Examinations: AnAccount of Their Evolution asAdministrative De vices in England, London: Long2 mans Press, 1965, pp. 17) 43./ 他们若不能十分准确地写出好的文字,便得不到学位0,那么只好等三年后的下次科举再试。
书中还引述了其他学者谈到的中国用同样的科举考试来认可生员身份的情况¹1671年, 蒙塔努斯 (Montanus) 编辑出版了荷兰作者 5第二、第三次出使大清或中华帝国记6 的英文版,其中说到: / 在中国社会中有几种荣誉学位,每个人要通过写优美的文章才能获得这些学位; 一旦获得后, 他们在朝廷中便能升迁到很高的职位 0 书中还提到各地主持或参与管理科举考试者皆是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士º西班牙传教士门多卡 (Meadoca) 的西班牙文著作 5满清征服中国史6 也于 1671 年被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此书第 8章谈到, 清朝征服中国后,并不禁止汉人学习汉人学术顺治皇帝认为中国人十分敬重而且很醉心于学术,于是在 1647 年初有 300多位文士取得了博士学位, 600多人得到了硕士学位, 此外还有大量的人得到了学士学位,这说明并非只有欧洲才有众多的博士和学士»葡萄牙来华传教士安文思 (Magalhaes) 的著作 5中华帝国历史新编6 于 1689 年被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 书中谈到中国人获得科名非常荣耀,三种科名含义相当于西方的博士、硕士、学士, 并说: / 全国的硕士 (中国人称之为举人,即有学问的名人) 每三年一次集中在北京贡院,一起参加 13天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