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乱七八糟的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6595654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8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录1乱七八糟的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附录1乱七八糟的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附录1乱七八糟的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附录1乱七八糟的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附录1乱七八糟的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录1乱七八糟的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录1乱七八糟的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们不生产考点,我们只是 PPT 的搬运工,天然的弱碱性考点,关爱学霸良心出品。 附录附录 1 乱七八糟乱七八糟的的板块板块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构造学基础知识整理 主动主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a plate with oceanic crust will subduct beneath one capped by continental crust. The resulting morphology is similar to that developed in an ocean/ocean subduction zone, which are often called “convergent”

2、or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 E.g.:The west coast of the North American plate, western South America。 被动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the plate boundary is at the mid-ocean ridge, far from the margins separating continental from oceanic crust. Such margins are termed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E.g.: The Easter

3、n Seaboard of the North American plate, the south-facing coast of west Africa. 岩石圈岩石圈(lithosphere)的定义的定义:岩石圈(lithosphere)是下界为 13000 等温面的地球表部刚性圈层; 岩石圈板块是由板块边界断裂分开的刚性块体.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的基本思想的基本思想 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 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 的塑性软流圈; 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 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 的软流圈上作大

4、规模的运动; 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 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 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可将板块边界分为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可将板块边界分为 3 种基本类型:种基本类型: 离散型离散型(divergent): 洋中脊(mid-ocean ridge)、洋隆(rise); 会聚型会聚型(convergent):海沟(trench)、俯冲带(subduction zone); 转换型边界转换型边界: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板

5、块构造学说中的几个地质单元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几个地质单元 1 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我们不生产考点,我们只是 PPT 的搬运工,天然的弱碱性考点,关爱学霸良心出品。 2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中脊(洋隆)mid-ocean ridge / rise 3 会聚型板块边界:俯冲带与海沟 subduction zone, and trench 4 走滑型板块边界:转换断层 transform fault 六大板块的划分六大板块的划分: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大洋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地球地球内

6、部构造内部构造: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中脊(洋隆)离散型板块边界:洋中脊(洋隆)Mid-Ocean Ridge / Rise 板块的生长带,又称为建设型板块边界。在这个板块边界,两个板块相互背离运动。板块 之下的岩浆推动板块运动。当岩浆冷凝时,则粘贴到板块上,成为板块的一部分。离散型 边界即大洋中脊轴部。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 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分离型边界也称为增生板块边界 或建设性板块边界。这类边界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和东南太平洋中隆。大 陆裂谷系具有与大洋中脊类似的特征,也属于分离型板块边界。 洋脊附近海底地貌洋

7、脊附近海底地貌: Mid-Oceanic Ridges (大大洋中脊,中央海岭,洋中脊洋中脊,中央海岭,洋中脊):大体沿大洋中线延伸的海地山脉,各大 洋均有发育,规模巨大,其面积相当于陆地所占面积,延伸约 7 万公里,是一种巨型构造 带,板块边界的一种。个别部分以火山形式升出海面,如冰岛中部出露的大西洋中脊,是我们不生产考点,我们只是 PPT 的搬运工,天然的弱碱性考点,关爱学霸良心出品。 地球上唯一的中脊露头。 Mid-Oceanic Rift (valley)(大洋中谷,大洋中脊裂谷,中央裂谷大洋中谷,大洋中脊裂谷,中央裂谷): 沿洋中脊轴部延伸的巨大 裂谷,沿此有浅源地震和高热流值带分布

8、,如大西洋中央裂谷两侧山脉顶部水深 1100 22m, 谷深 1800m, 宽 1448km,长几百千米。 Oceanic Rise (洋隆,洋中隆洋隆,洋中隆):与洋中脊的区别是,其两翼斜坡比洋中脊平缓,多呈丘陵地 形,在其轴部没有洋中谷发育,如东南太平洋洋隆。 目前的洋脊和洋隆,连绵延伸于 4 个大洋,总长 6.5 万公里。这是板块构造的具体表现。 History of a 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a) Heat from rising magma beneath a continent causes it to bulge, producing numero

9、us cracks and fractures. (b) As the crust is stretched and thinned, rift valleys develop, and lava flows onto the valleys floors. (c) Continued spreading further separates the continent until a narrow seaway develops. (d) As spreading continues, an oceanic ridge system forms, and an ocean basin deve

10、lops and grows. 蛇绿岩 Ophiolite 会聚型会聚型(convergent)板块边界:板块边界:俯冲带与海沟 Subduction Zone and Trench 板块的消亡带,又称为消亡型板块边界。两个相邻板块发生相向运动、俯冲、碰撞的位 置。按照边界两侧的接触板块种类,划分为三种会聚型边界:洋壳洋壳会聚型边界、洋 壳陆壳会聚型边界、陆壳陆壳会聚型边界。按照汇聚性质,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 界和碰撞边界 2 种亚型。汇聚型板块边界包括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两种情况,实际上碰撞 边界是俯冲边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会聚板块边缘的类型:会聚板块边缘的类型:大陆边缘褶皱成山、根部高温

11、高压变质、下行板片的部分熔融产生 安山岩。E.g.:菲律宾岛弧:洋洋汇聚、南美:洋陆汇聚、喜马拉雅山:陆陆汇聚 俯冲边界又包括两类:俯冲边界又包括两类:岛弧-海沟型,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指大洋板块沿海沟俯 冲于与大陆以海盆相隔的岛弧之下;安第斯型(或山弧-海沟型) ,主要见于太平洋东南 的南美大陆边缘,指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 碰撞边界碰撞边界 又称地缝合线( suture),是指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当大洋板块我们不生产考点,我们只是 PPT 的搬运工,天然的弱碱性考点,关爱学霸良心出品。 向大陆板块不断俯冲时,大洋板块可逐渐消耗完毕,最后位于大洋后面的大陆与大

12、陆板块 之间发生碰撞并焊接成为一体,从而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有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 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喜马拉雅的构造俯冲阶段:喜马拉雅的构造俯冲阶段: 弧、弧前盆地、增生楔、大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 趋于闭合阶段:增生楔、弧前沉积发生褶皱冲断,蛇绿岩形成 碰撞作用开始:褶皱冲断、前陆盆地发育、蛇绿岩就位、双层陆壳 造山作用阶段:深成变质、陆壳部分熔融,山脉形成 板块的转换边界:板块的转换边界:转换断层 Transform Fault 转换断层是大洋地壳的离散边界。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 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转换断层一般呈直立状,切割两侧的大洋地壳。加拿大地球物理

13、 学家 J. Tuzo Wilson 于 1965 年发现了转换断层。他认为,转换断层可以切穿离散型板块边 界,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切穿会聚型板块边界。转换断层有三种类型:洋脊-洋脊型、洋脊- 俯冲型、俯冲-俯冲型断裂带断裂带(剪切带剪切带):无数条直立的断层、枕状玄武岩(pillow basalt)、席状墙群(sheeted dikes)碎 块组成的构造角砾、大规模蛇纹岩(serpentinite)侵入、夹于沉积物和玄武岩(如枕状熔岩)之 间的角砾岩,以及坡积物(talas). 三联点三联点 Triple Junction Piont 三联点是一种特殊的边界,它描述了三个板块的边界的结合部。一条

14、板块边界可能仅以交 切另一条板块边界为终点,这个交点便是一个三联点。由于有三种类型的板块边界,即洋 脊、海沟和转换断层,所以大体上有十种类型的三联点。 三联点存在的条件:三联点存在的条件:有些三联点是不能存在的,比如 FFF。 一个三联点能够存在的条件是,在三联点上确定板块对之间运动的三个矢量速度必须构成 一个封闭的三角形。 我们不生产考点,我们只是 PPT 的搬运工,天然的弱碱性考点,关爱学霸良心出品。 热点热点 Hot Spot 板块构造学说中,热点和地幔热注的概念是联系起来的。观测表明,在地球表明存在若干 热流异常高的地区,通常这些地区局限在直径约为 100km 的范围之中,其重力异常为

15、正。 这就是所谓的热点。 威尔逊认为,某些热点是来自于地幔深部的热库,它们相对于板块是固定的。 摩根认为热库是下地幔对流的表现,并认为这种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推动力。 Stacey 和 Loper 认为热库是来自地幔底部的 D层。 Wilson 旋回旋回(Wilson Cycle):详见表格详见表格 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地幔对流地幔对流 Mantle Convection 板块构造与地震板块构造与地震 地震是能量的积累和突然释放。根据震源的深度可分为:浅震(70km 以浅),中震(70 300km), 深震(300700km)。 岩石圈具刚性,受应力作用而错动时发生地震;软流

16、圈具塑性,受应力作用后不易破裂。 所以是否发生地震关键在岩石圈。 大洋中脊地震:其张裂作用只影响到岩石圈,浅震 俯冲板块边界:俯冲岩石圈深入地面以下,可达 700 km,由此引起的震源,浅、中、深均 有,且距俯冲带越远震源越深 板内地震:只影响到岩石圈,浅源地震,如华北地震,震源 10-20km,四川汶川 10- 20km。 地震带直接对应全球大洋中脊系统,海沟系统和碰撞造山带,它成为板块划分的依据。 从深源地震分布看,深源地震和海沟密切相关。而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沿太平洋海沟和喜马 拉雅-阿尔卑斯造山带。发生在洋中脊上的地震呈拉张型,表现为正断层,它直接描述了板 块离开大洋中脊的扩张运动。发生在转换断层上的地震显示了此断层的剪切性质。由地震 分布的纵向剖面可以确定每一个海沟板块俯冲的角度。 俯冲带的地震机制比较复杂,在其俯冲板块的顶部海沟附近,表现为垂直于海沟的张性机 制,随着板块俯冲深度的增加(50km) ,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