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591743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DIA OBSERVER2012.03赵楠新闻的现场纪实性报道已经成为现代电视的主流,电视记者也不再局限于屏幕背后,他们和新闻主播一样日渐成为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重大事件现场的直播连线,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深度评析, 贯串新闻始终的体验式、 全现场报道。 不管是哪一类,必须承认,当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已经进入多样化选择的今天, 电视媒体已经在有意识加大记者的现场报道分量, 改变传统的演播室主持人加新闻画面配解说词的单一新闻传播方式,让新闻的贴近性、亲和力更强。 这种方式正在让一大批出镜记者脱颖而出, 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新闻报道人。本文想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出镜切入点把握

2、、 现场出镜内容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和同行探讨。“在现场” 让观众身临其境现场报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记者的活动与新闻事件的发展是同步的,记者是目击者、见证人。好的现场出镜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笔者在采访中习惯将出镜分为导语式出镜、 嵌入式出镜、结尾式出镜三种。 那么,如何把握好不一样的出镜方式呢? 笔者认为根据新闻事实找好出镜的切入点最为重要。1、导语式出镜导语式出镜主要有烘托气氛、 交代事件缘由和发生地的作用。 这样的出镜方式比较适合突发事件及重大的庆典、活动。这也是目前电视新闻中同行运用较多的出镜方式。 一般来讲只要把握好将最新鲜、最精彩、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摆在开头这个原则就可以了。不过,

3、在新闻开篇出镜很容易流于形式,遇到稿件多、时长紧张的时候,导语式出镜很容易被后期编辑删减掉。因而,这类出镜我个人认为除非背景很热闹、现场气氛恰到好处,否则不要用。2、嵌入式出镜遇到一些可以展示细节, 或者现场画面无法表现时, 不妨可以用嵌入式的出镜方式解决。 比如:【现场】记者赵楠:在这个留住城市的记忆展中我们看到了不少的油灯。 您看这个是自行车灯,这个是马灯,这两个都是火车的信号灯。 而这个灯它是上下结构,底座可以这样拿出来,您知道这个灯是做什么用的吗?(工作人员介绍灯具作用和收藏年代)在南京传统手工艺的展览上, 我在现场看到了有很多和百姓生活相关的老物件。 出镜的这部分选取的只是展览很小的

4、一个部分, 但是因为很多东西大家既熟悉又陌生, 所以拿来做现场最符合观众收视口味中的“怀旧”感觉。 现场发问的方式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同期声采访, 这样的出镜就好比一颗珠子牢牢嵌在新闻中, 不仅增加了报道的贴近性, 也让后期编辑无法割舍。 除了展示细节,嵌入式出镜可以用的场合很多。 比如:【现场】记者赵楠:观众朋友,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位于上海世博园内的新闻中心, 现在发布会正在进行当中。 我们了解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7月3号至4号将在南京举行。截至目前,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位嘉宾确定在论坛演讲和参与讨论。这些嘉宾中包括十多位部长级官员, 知名环境专家、城

5、市市长、国际组织代表和企业家等,这次论坛不仅是上海世博会六大主题论坛之一, 也将是南京参与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段现场因为是一场新闻发布会,可用画面受限,而且我是在上海异地采访,如果简单发消息是不能体现媒体人倡导的“我在现场”的报道理念的。于是,我把它处理为一条“记者出镜+解说+同期声采访”的现场报道方式。 实际操作中我将画面中暂时无法表现的世博环境论坛重量级嘉宾,以及活动本身对南京的影响力等新闻元素放到现场词中。这样就弥补了画面单调的缺憾,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新闻的鲜活性。 不过,在发布会现场出镜要求记浅谈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 记者视点 45传媒观察 2012 . 03全 国 新 闻

6、核 心 期 刊江 苏 省 双 十 佳 期 刊华 东 地 区 优 秀 期 刊者具备快速了解情况,梳理整合资料的能力。 因为发布会是正在进行时, 记者出境不能反复拍摄,否则会影响会议进行。 此外,还要给摄像留足拍摄发布会画面、收录发布人重要同期声的时间。 我的经验是,比预定时间提前半小时介入,拿到主办方的材料后快速找到重要讯息, 提前确定好何时出镜、提前和摄像定好大致的出镜机位。 事实证明,只要准备充分,现场都能够做到一气呵成。3、结尾式出镜工作中, 我发现除了嵌入式出镜能够为采访锦上添花外, 在新闻的结尾时出镜则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比如:【现场】记者赵楠:其实,这场风波的起因很简单。 市民

7、冲的是广告单上免费龙虾免费这两个字,而商家无非想借免费的龙虾来赚一点人气,提高其知名度。 事情原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一个简单的商业促销造成了现在这种混乱的局面,那这样的促销方式就实在值得商榷了。 直播南京记者现场报道。这是2005年夏天我做的一条全现场报道,当天下午市内一家新开业的龙虾店因免费赠送龙虾,引发市民蜂拥而至导致一场混乱。我用了三段出镜分别交代事件发生地、时间和缘由,事件最新进展情况以及最后现场评述。 上面这段现场就是最后的评述。 由于多了一份记者个人的思考和观点, 一篇普通的社会新闻就有了不一样的报道分量。 而结尾出镜的语言除了可以评述、总结外,有时运用号召式的语言,也是一种不

8、错的尝试。“说对话” 体现记者的职业素养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不仅外貌端庄,口齿伶俐,关键是还要懂得现场出镜要说些什么话。如果记者只是为了出镜而出镜,千篇一律采用类似“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今天这里有什么活动”之类的简单出镜方式,是很容易在后期编辑时因为时长原因被编辑删减掉的。所以,记者现场出镜一定要说有用的话,达到“我的现场你没有办法删掉”的效果。而在现场出镜中尝试通过道具或模拟场景来表述复杂、 少见的状况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时,科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大帽子”的控油装置。 美国福克斯新闻频道的资深记者威廉 拉 让涅斯在报道这条消息时,事先请人做

9、了一个模型,然后站在海边一边比划一边讲解“大帽子”将如何发挥作用堵住漏油点。尽管他的报道没有采访一个专家,但由于道具的运用加上直观的讲解, 片子显得既有趣又好看。 类似这样的借用道具说话的做法威廉 拉 让涅斯还把它用在了地震、直升机失事等报道中,每一个现场都令人印象深刻。 而威廉 拉 让涅斯借助道具出现场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电视画面不好还原和展现, 尤其是一些重大灾难的应对和探究时, 他都通过不同的道具包括场景设计为观众提供了非常丰富生动的资讯。所以说,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需要心中有观众, 只有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谋篇布局、设计现场和提问,我们的现场报道才会更具生命力。“会穿衣” 彰显记者的人文修

10、养能够准确把握新闻现场出镜的切入点, 会说有用的话, 这是一个优秀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而学会“什么样的环境穿什么衣”则是对记者本人的文化素养、美学修养的检验。“观众朋友,这里就是北川县城,我身后就是北川县政府所在地, 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 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 这里的一切都还保持着一年前地震发生那一刻的原样。当我们走在这里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担心,生怕自己的脚步声重了,说话的声音大了,惊扰了地下的生灵。 ”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一周年后,记者在北川地震废墟上的一段现场。单从语言文字、背景选择以及现场出镜的语气语调来说, 都非常贴切和完美。 但遗憾出在记者身上的红色羽绒外套上。 一月的四川春寒料

11、峭, 身边就是一座寂静无声的殇城,即便惨剧发生了一年,但置身于此,人的身体和心理还是被嗖嗖的阴冷所包裹。 犹豫中记者没有脱掉外套就出了这段现场。节目播出时,尽管新闻本身有深度、有故事,但当现场出镜时身上那一抹靓丽的红色和一座悲怆的城市一下子显得格格不入。而这次失败的穿衣也成为此片一大硬伤,错过好稿评选。除了特定情况下的报道需要记者注意着装颜色外,现场出镜还要避免服装样式的过于随意。比如,女士的吊带衫(裙)、男士的圆领老头衫、短裤等, 身着这些服饰报道新闻不仅会给观众留下过于随意的印象,破坏记者的职业形象,还会导致观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上述观点只是笔者从事新闻采访报道的点滴感悟,具体到每个人、每件事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体会,希望以此文和同行分享与探讨,共同提高新闻报道的业务水平。(作者单位为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记者视点 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