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返本开新与中华美学精神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8890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的返本开新与中华美学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的返本开新与中华美学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的返本开新与中华美学精神(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6责任编辑:王昉电话:(010) 65914510电子信箱: 2016年9月19日星期一青年批评家“新时期” 以来, 当代文学从技巧、 风格乃至 语体和观念都深受欧美文学的影响。这个主潮 可以回溯到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的 “诗界革 命” 、“小说界革命” 等一系列自觉的文学革新诉 求, 这个诉求在新文化运动的西化潮流中进一 步得到合法化。尽管与主潮并行的不乏 “国粹” “甲寅” 等对于本土传统怀抱温情的支流, 但终 究 “西风” 压倒了 “东风” 。这固然是文化精英在 特定历史时期针对已呈衰败、 落伍之相的帝制 时代文学观念的现代理性选择, 并且在中国共 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 追求 “中国风格” 与 “中国气派” 的道路上得到了一定的纠偏, 但 “启 蒙” 的理念一直保持其岿然不动的地位。启蒙 本来是现代历史进程中应有之义, 但我们的启 蒙很大程度上是在西方启蒙现代性的话语结构 中运行, 往往在不自知中陷入到褊狭的一隅, 甚 至在文学观念中形成了某种以西为贵、 以西律 中的潜意识自卑。 这种潜意识自卑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对本土 传统的自我憎恨,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文学 实践之中隐然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并且 在人性论、 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的整体性文化氛 围中, 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霸权式的存在。返 观晚近 20多年的当代文学, 由 20世纪 80年代 众声喧哗肇

3、端, 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常生活 审美化和世纪之交的欲望、 身体、 个人主义的泛 滥, 邪僻、 险怪、 玩弄花里胡哨的结构与技巧、 沉 溺私人而忘却外部世界的狭窄趣味, 已经趋向 于背离它们原先所具有的解放和自由性质, 成 为一种新的保守。对于当代文学 “去传统化” 的 不满也由此产生, 是时候反思现代以来文学与本土传统的话题了, 尤其是当中国在经济上已 经跃居全球前列, 科技与传媒获得了迅猛发展 的时候, 中华文化复兴的愿景也促使我们不得 不再次回首元典, 重新发现中华传统美学之于 当代文学的意义和启示。 但是,曾经一度被贬损乃至污名化了的过 去,是否还可以再次复活?或者说,在这样

4、一 个已然全球化,中西古今的遗产经过现代中国 的重铸已经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如何找到 一条新的通往过去、接续传统的道路? “中华 传统美学”这一提法本身是抽象的,作为一种 因应着时代语境不断变化的综合性事物,它很 难被归束为某种本质化的存在从整体文化中割 裂出来,让后来者一劳永逸地进行继承或者弘 扬。事实上,任何一种“传统”总是过去的事 物与当下语境彼此互动的精神活动结果,是一 种效果历史。什么东西才能在当下被我们称之 为“传统” ?我认为, 当代文学如果要有所创 新, 一定是在发明自己的传统。因而, 中华美学 传统最核心的部分是 “精神” , “精神”指向那 些具有价值意义的东西,而在实践

5、层面它则可 以幻化为种种特异的形态,这种精神如果要重 新获得其活力,那它一定在生存体验、道德范 型、价值系统、想象方式、情感结构方面有着 能够与当下生活相通相连,乃至即便暂时处于 蒙尘的状态, 也一定有着可以被激活的契机和 关窍。 不避粗陋的话, 我可以将 “中华美学精神” 从几个方面归纳为几组核心观念, 倒并不是说 它们构成了某个一成不变的固化内涵, 而是在 我看来, 这些核心观念也许在一定的时间里睡着了, 却并没有死去。它们可以作为线索, 贯穿 到当代文学的创作之中, 并融合为当下创作的基 本理念。 就文学的本体和功能而言, 中华美学精神强 调的是诗以言志, 文以载道。尚书 尧典 有谓:

6、“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 文学艺术一 直被认为是抒发思想感情和政教怀抱的载体。 当然, 陆机在 文赋 中另有一说:“诗缘情而绮 靡。 ” 但言志与缘情之间并不矛盾, 毛诗序 中 就提出 “情志合一” 的观点:“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志” 与 “情” 所体现的最终是 “道” , 文以载道的 明确提出是周敦颐, 但这个观点在先秦就是通 识, 如同孔子所说 “吾道一以贯之” ,文心雕龙 的首篇就是 “原道” 。“道” 在不同的历史语境、 不 同的政治环境有不同的内涵, 因而文以载道根 本的内涵是时代与文学的密切关联。 礼记乐 记 中

7、提到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 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 直 接表示文艺有着反映时代政治与民心的功能。 所以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 即文学能够起到 感发兴味、 观察民风、 凝聚认同、 针砭时弊的作 用。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 诗合为事而作” , 都是对这个内涵的说明和丰 富。这个本体与功能论直至现代文学时期在文 学研究会和创造社那里还发生了 “为人生” 还是 “为艺术” 的争论, 1980 年代以降, 现代文学 “感时忧国”的传统被认为是政治规训对文学 的压制,进而造成了后来个人主义“纯文学” 观念的甚嚣尘上。但无论是反对还是赞成,当

8、 代文学始终是根植于并且生长在文以载道这个伟大传统之中的, 事实上, 如果文学脱离了志、 道 的关注现实的政治意义, 就变成壮夫不为的 “雕 虫小技” 了。 就文学创作与传播而言, 中华美学精神体现 为刚健有为, 日新不已。周易 乾坤两卦言:“天 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 物。 ” 强调了刚毅坚卓的勃勃生机与包容万物的 宽厚美德之间辩证的统一。同时 周易 系辞下 又说:“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 则说明经变从 权、 不拘泥、 不僵化的流动性。 大学 中更是以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来进一步加以说明。 先秦以降的这个文化精神中间可能经历过一些 起伏, 但延

9、续千载未曾磨灭。这种精神体现在文 学上, 一方面表明内容与形式不是某种本质性的 存在, 而是动态的、 变化的, 富有生生不息的创造 精神; 另一方面是表明文学应当充满清刚雄强之 气, 而不是仅仅沉迷在轻靡软烂的风花雪月之 中。重申文学的包容阔大、 不断更新的创造性, 之于我们反思和走出日益在消费主义和商业主 义侵蚀下的颓废与浮华, 在当下文学现状当中尤 其具有现实意义。 就审美形态与风格而言, 中华美学精神则既 温柔敦厚又超然物外。现代美学体系中作为文 化大风格的审美形态主要有以希腊文化为源头 的 “美” , 希伯来文化肇始的 “崇高” , 现代以来的 “荒诞” 等, 这一系列范畴中又包容了诸

10、如优美、 壮美、 悲剧、 喜剧、 滑稽、 荒诞等多种亚门类。而 中华传统美学遗产的独特贡献则是华夏文化传 承下来的儒家 “中和” 与道家的 “神妙” , 这个中华 美学主流观念虽然也已经熔铸到当代美学话语 之中, 但因为现代以来的反传统激进潮流的持续影响, 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基本上是缺席的。 论语 雍也 言:“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 然后君子。 ” 在论述韶乐的时候, 又提出 尽善尽美之说。置诸于文学批评之中, 可以视作 对形式与内容平衡的要求, 力求达到真善美的统 一, 而其途径就是 中庸 中所谓: “尊德性而道问 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 新,

11、敦厚以崇礼” 。朱熹将其解释为:“中者, 不偏 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 ” 程颐进一步补充说:“不偏 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 就是中正平和而又守常待 时。这与被庸俗化了的折中、 妥协的理解不同, 而是充满了执两用中、 主文谲谏的和谐理念与道 德温情。如果说中和之美是入世的达观,“神妙” 则是出世的超脱, 是立足现实而又超越当下, 走 向人生感、 历史感乃至宇宙感的超越。从庄子 “天人合一” 到司空图 “咸酸之外” , 从严羽的 “妙 悟” 到王士禛的 “神韵” 、 袁枚的 “性灵” , 文字的味 外之旨, 言外之意, 得鱼忘筌, 得意忘言, 始终都 是文学的格调与品质高低的衡量标准。长期以

12、 来, 我们的当代文学乐于展示人性之恶、 暴露历 史的暗角, 恰恰忘记了温柔敦厚的传统, 至其甚 者,“正能量” 倒成了自命不凡之人的嘲笑对象; 而超越性的追求也往往被淹没在鸡零狗碎、 一地 鸡毛的故事和叙述之中。以入世之姿态做出世 的事业, 也许是儒道传统给当代文学留下的宝贵 遗产之一。 中华美学精神其要点不在于语词与概念的 挪用, 而是要将其精神价值落实到文学实践之 中, 需要我们不断回溯传统、 发扬传统, 在创造自 己的现在的同时, 创造过去和未来。返本开新, 自铸伟词,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复兴。重识古典对接传统刘波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13、, 确实涉及到传确实涉及到传 承问题承问题, 但这种传承不是复制性的但这种传承不是复制性的, 而是建构性的而是建构性的, 必须穿透必须穿透 固化的范式固化的范式, 以一种以一种 “新感觉力新感觉力” 去打通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美去打通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美 学边界学边界。很多作家对于传统的理解很多作家对于传统的理解, 其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和阅历的丰富逐渐加深的和阅历的丰富逐渐加深的, 对古典的传承和吸收对古典的传承和吸收, 始终存在一始终存在一 个审美境界的对接问题个审美境界的对接问题。因进入古典的世界需要积累和沉因进入古典的世界需要积累和沉 淀淀, 所以所以, 对古典的传承不仅

14、有高门槛的要求对古典的传承不仅有高门槛的要求, 而且它还关系而且它还关系 到一个作家的内在修为和情感教养到一个作家的内在修为和情感教养。 我们现在来提传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现在来提传承和发扬中华美学精神, 其前提可能是其前提可能是 我们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这种精神我们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这种精神, 那么那么, 如何接续这种传统如何接续这种传统 的美学精神的美学精神, 如何找回失去的传统美学风度如何找回失去的传统美学风度, 就成了题中应有就成了题中应有 之义之义。新文学百年新文学百年,“打倒打倒” 的呼声不绝于耳的呼声不绝于耳, 反传统成为一时反传统成为一时 风潮风潮, 虽然后来有人意识到了过犹

15、不及虽然后来有人意识到了过犹不及, 并反省自己并反省自己, 然而然而, 那那 条条 “革命革命” 的风筝线一旦放出去了的风筝线一旦放出去了, 我们对于传统的反叛好像我们对于传统的反叛好像 就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就走向了一条不归路。“文革文革” 结束结束, 当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被当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被 译介过来译介过来, 作家们在经历了长久的精神压抑和知识饥渴之后作家们在经历了长久的精神压抑和知识饥渴之后, 几乎是一边倒地选择了向欧美学习几乎是一边倒地选择了向欧美学习, 这或许与之前极端的反这或许与之前极端的反 传统风潮不无关系传统风潮不无关系。这股向西方现代派学习的强大思潮这股向西方现代派学习的强

16、大思潮, 曾曾 经袭卷了经袭卷了19801980年代的一大批作家和诗人年代的一大批作家和诗人。传统所构成的抵传统所构成的抵 抗力量抗力量, 不足以扭转中国当代文学的封闭格局不足以扭转中国当代文学的封闭格局, 而西方现代派而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本和观念文学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本和观念, 几乎没有多少障碍地几乎没有多少障碍地 征服了一代青年作家征服了一代青年作家。在当时有些人看来在当时有些人看来, 只有西方现代派只有西方现代派 文学才能真正解放我们的思想文学才能真正解放我们的思想, 启发我们的创作实践启发我们的创作实践, 这一度这一度 成为部分作家在写作上重要的思想支撑成为部分作家在写作上重要的思想支撑。 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的确给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的确给19801980年代的中国作家带来年代的中国作家带来 了精神的启蒙了精神的启蒙, 同时也直接促成了后来先锋文学的发生同时也直接促成了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