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84370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神障碍与社会因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汪向东姜经纬一、 创伤性事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威胁到个体的生命、 身体或是精神世界的完整,带来异乎寻常痛苦的人生遭遇称为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事件并非罕见, 我国仅各类自然灾害平均每年就使 ! 亿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 加上人为事故、 交通意外、 暴力事件的受害者, 构成不容忽视的一个巨大群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带来一系列心理、 生理和行为的改变, 从多方面影响心身健康, 并可能导致长期存在的严重心理痛苦和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 条;(;)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9 条中至少 ! 条。病程方面要求上述 ; 类症状持续至少 2 个

2、月。严重程度上, 症状带来明显的主观痛苦或社会功能受损。1067“将 ./01 分为三型: 急性型 (病程短于 ; 个 月) 、 慢性型 (病程 ; 个月或更长) 、 迟发型 (创伤性事件发生 的延迟性应激障碍, 在症状标准方面与 1067“大致对应, 需注意一点, 时间标准不尽相同。二、 ./01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01 的早期研究主要以退伍军人、 被俘军人 及集中营的幸存者为主, 234:年的研究发现, 参加作者单位: 25554;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越南战争的退伍老兵中, 终生患病率男性为 ;2?,女性为 !:?, 男性和女性的时点患病率分别为29!?和49?;。6-A$*, B

3、C5?, 如 E?:易感因素: (2) 种族: I+在 K0L 飓风发生一年后调查了2 9C名 22 G 2; 岁青少年, DE54 的患病率在白人女生最高 (9:) 性别: 尽管男性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机会大于女性, 但是女性的 DE54 患病率为男性的两倍2C。对 93 名非性攻击受害者 (男性 B 名, 女性 名) 进行了调查, 从发生创伤性事件后 2 周至 B 个月, ;22C:;2 GB3 岁年龄的随机样本研究了 DE54 的患病率及危险 因素 (4567!78) ,DE54 的患病率与种族及婚姻状况无关, 其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低、 儿童时期有行为问题、 具有神经质倾向、 内向性格、

4、 有精神障碍或物质滥用的家族史。女性 DE54 的危险因素包括早期亲子分离、 神经质、 精神障碍家族史 (包括焦虑、 抑郁性神经症及反社会行为问题)2?。其他较为公认的危险因素还有: 既往有创伤暴露史、 创伤性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 家境不好、 身体健康状态欠佳。B:创伤后变量: 张北地震后我们自距震中不同 距离、 受灾程度不同的两个村随机选取 22 人作为研究对象, 两个村相隔 23 F*, 人口学资料可比性良好, 震前各方面情况相当, 差别在于受灾程度和得到的救灾援助。受灾程度重, 但灾后得到救援和支持较好的村 DE54 发病率低, 以 4567“为标准进行诊断, 震后 ? 个月时两

5、村 DE54 发病率分别为2?:33 年 23 月第 B 卷第 = 期M“ 年以后减少至 5:* -.?等55对 ,210A B-.C 大坝坍塌的受害者长期追踪发现, !“#$ 终生患病率为;46)*, 3) 年后的现患率仍高达5;6:*。DE081F-EGC 等发现, 3%*的性攻击受害女性 3% 年后仍然诊断为 !“#$。时过 ;: 年,不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仍然受到 !“#$ 症状的折磨5:。揭示 !“#$ 病程慢性化、 迁延不愈的相关因素对于减少创伤的心身危害、 促进创伤后康复意义重大。,-./012, $1HE/5(发现慢性患者的特点是: !“#$症状总数多, 麻木和

6、警觉症状比例高、 存在焦虑和情感障碍、 酗酒史、 有童年创伤史。性别是影响病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不仅对!“#$易感性高, 病程也趋于慢性化, 中位数约为男 性的 ) 倍 (分别为)=63月和356:月)5:。综合大量灾难后 !“#$ 研究的文献, 与慢性!“#$ 相关的因素包括: 目睹毁灭性场景和大量人员 死亡, 悲哀的情绪未能加以适当的处理, 失去家园和社区, 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缺乏, 周围环境对个体提出较高的要求, 用回避、 自我责怪、 饮酒吸烟等方式应对困难处境。五、 小结大量证据表明 !“#$ 是一类常见精神障碍, 且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表现为慢性病程。有关 !“#$ 流行病学的研究在既

7、往 5: 余年里一直十分活跃, 有几方面的原因:(3) 创伤性事件在人群中并非罕见现象, 但对创伤性事件的心理影响特别是与精神障碍的关系一直缺乏系统探索, !“#$ 诊断概念的确立为临床、 机理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5) 相应于新的诊断类别需要获取基本的流行病学资料,并探讨在不同文化及各类不同的创伤性事件后的流行病学特点;(() 随着研究证据的积累, !“#$ 的概念和诊断标准也一直在经历着相应的改变。对 !“#$ 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深化, 本文概略介绍了有关 !“#$ 的一些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 从中也不难看到存在许多亟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 如: 创伤前、 创伤后创伤变量在

8、!“#$ 发病中的相对作用, !“#$ 与焦虑、 抑郁等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 干预对于 !“#$ 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造成的损失惨重, !“#$ 作为灾害的严重影响之一值得引起更多的注意和更为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3 IJ.-EG1? !/KG9E1F-EG I/AGE1FEA?6 $E1L?A/FEG 1?M /F1FE/FEG J1?210 A J.?F10 ME/A-M.-/,)F9 .MEFEA?($#6355%35(+6 ) Y5=+54:6 ; A.?ZE1? ID,X1Z1-E1? 3Y=4;4:36 + $1HEM $,%Y35+:35+6 = “2-?

9、.- #N, “9AJ8/A?O, 7A/.-7,=Y)34)5%6 4 $AA0.K ,2? O6 “9. 8/KG9A0ALEG10 .GF/ A ME/1/F.- 1F /.16 ,- O !/KG9E1F-K,344;,3+%Y5(5(%6 3: D./0.- 7B,#A?.L1 I,,-AJ.F ,.F 106 !A/FF-12J1FEG /F-./ ME/A-M.- E? F9. ?1FEA?10 GAJA-SEMEFK /2-H.K6 I-G9 .? !/KG9E1F-K, 344;, ;5Y3:)= 3:+:6 33 a20. N6 !A/FF-12J1FEG /F-./ ME

10、/A-M.- E? F9. L.?.-10 8A8201FEA? 1?M E? G9E0M-.?6 O B0E? !/KG9E1F-K,5:3, +5 (/2880 3%) Y5(5=6 35 ,-./012 X,D./0.- 7B,B9E0GA1F Q$,.F 106 “-12J1 1?M 8A/FF-12J1FEG /F-./ ME/A-M.- E? F9. GAJJ2?EFK:F9. 344+ M.F-AEF 1-.1 /2-H.K A F-12J16 I-G9 .? !/KG9E1F-K,344=, ;Y+5+(56 3( 7./?EGC Q#,DE081F-EG $,$1?/CK ,

11、#,.F 106 !-.H10.?G. A GEHE0E1? F-12J1 1?M 8A/FF-12J1FEG /F-./ ME/A-M.- E? 1 -.8-./.?F1FEA?10 ?1FEA?10 /1J80. A AJ.?6 O BA?/20F B0E? !/KG9A0, 344(, +3Y4=)4436 3) WA1 ,,#F-.F !6 NAJ.? 1?M F-12J1FEG .H.?F/6 O B0E? !/KG9E1F-K, 5:3, +5 (/2880 3%) Y54()6 3; #JEF9 期B9E? O 8EM.JEA0, VGFAS.- 5:5, bA065(, XA6

12、;!“#$%!“!&)“$?$, $A 0%/B)/:A%&CB&D-, /D! “)/-0 $A !“AA&%&D0 $0&D0“/?, 0%/B)/0“- &E&D0# $D !“AA&%&D0 !&)$%/.“- %$B# * F$D#B?0 F?“D +#,-.$?, 1227, 936432841G 15 H/%“#$D FI,J%,/D0 =K,(!, FL,&0 /? +$#00%/B)/0“- #0%&# !“#$%!&% “D /!$?&#-&D0# /A0&% $#00%/B)/0“- #0%&# !“#$%!&% “D /D B%S/D $B?/0“$D $A ,$BD

13、/!B?0# (%-. H&D +#,-.“/0%,, 1221, 4G6719877773 J%&#?/B : TB0-$)&# $A $#00%/B)/0“- #0%&# !“#$%!&% * F?“D +#,-.“/0%,, 7331, 97 (#B? 15) 6NN8N2 71 何鸣, 吴任刚, 章晓冬, 等翻车事故幸存者中精神创伤后应激障 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22O, 5614G81N177 H%&D JL,L“D!, *P,H%/-& UF,&0 /? F.%$D“- $#00%/B)/0“- #0%&# !“#$%!&% /D! !“/D$#0“- -$)$%S“!“0, “

14、D / !“#/#0&% #/)?& * :&%E U&D0 P“#,1227, 1G365938599 7O J%&#?/B :,P/E“# HF R%/B)/0“- &E&D0# /D! $#00%/B)/0“- #0%&# !“#$%!&% “D /D B%S/D $B?/0“$D $A ,$BD /!B?0#:%“#Q A/-0$%# A$% -.%$D“-“0, () * +#,-.“/0%,, 1227, 1426951895N (收稿日期: 733783O873) (本文编辑: 尹廉) 短篇报道 北京儿童医院 122N V 7333 年川崎病住院患儿发病调查李棠王利平张永兰柴晓敏

15、张拓红柳川洋川崎富作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发热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我国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现将我院122N V 7333 年川崎病住院患儿情况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选择 122N 年 1 月至 7333 年 17 月 9 年间符合川崎病诊断的住院患儿。采用日本中国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组 122G 年东京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 并增加急性期心血管改变一项。诊断标准: 典型病例为符合川崎病 9 条症状中至少 N 条; 非典型病例为符合 9 条中 4 条, 同时二维超声提示冠状动脉损害。7结果:(1) 患者情况: 共收治川崎病 91N 例。自 122N V7333 年病例数分

16、别为: G5、 G5、 5N、 131、 114、 1N1 例。其中北京地区病例分别 为: 5O、 5O、 47、 9N、 GG、 25 例, 共 4OG 例, 占517W。后两年人数增多。其余为外省市来诊病例。91N 例中男 O59 例, 女 7O2 例, 男X女 Y 1N5。最小年龄 9N !, 最大 11岁。4 岁以下 4NG 例, 占54NW。7 岁以下 7G3 例, 占4NNW。1 岁组 1NN 例, 占7N7W。发病高峰在 9 月龄 V 7 岁之间。9年中以 5 月份发病例数最多 (57 例) 。 (7)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 N72 例, 占G93W; 非典型病例 G9 例, 占143W。本组六大症状发生率依次为: 发热 N ! 以上227W, 唇和口腔粘膜改变2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