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657957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盈余管理理论综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合作经济与科技年6月号下( 总第3期)CO-OPERATI VE ECONOM Y &SCIENCE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 这个议题, 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 结果,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 余管理的 进一步研 究造成了 混乱。 鉴于此, 本文将围 绕盈余管 理概念的 提出、 盈 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 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 状进行归纳和梳理, 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一、 引言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 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 利用职

2、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 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 “理性经济人” 假设, 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 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 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 改善公司治理, 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

3、界并未统一, 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 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 盈余管理的动机、 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 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二、 盈余管理的概念对盈余管理的概念, 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 但总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第一, William R Scott 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第二, Katherine Schipper 认为,盈

4、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 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 “披露管理” 。 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 因此被称为“信息观” 下的盈余管理。第三, Paul M Healy和 James M Wahlen 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 认为盈余管理是指, 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 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 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 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 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 从 “信息观” 的角度看待盈余管

5、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 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 法规、 制度的大前提下, 对现行制度所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利用。归纳而言,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 以达到私人盈 余 管 理 理 论 综 述文/吴文静“控制” 立足于事先主动地采取决策措施, 以尽可能地减少以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这是主动的、 积极的控制方法, 因此被称为主动控制。 也就是说, 我们所说的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决策, 反映设计、 发包和施工,被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更要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 影响设计、 发包和施工, 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3

6、、技术与经济相 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应从组织、 技术、 经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从组织上采取的措施包括: 明确项目组织结构、 明确造价控制者及其任务、 明确管理职能分工; 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包括: 重视设计多方案选择, 严格审查监督初步设计、 技术设计、 施工图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 从经济上采取措施包括: 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和实际值、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投资的有力奖励措施等。应该看到,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长期以来, 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 技术与经济相分离。许多国外专家指出, 中国工程

7、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工作能力、知识面, 跟外国同行相比几乎不相上下, 但他们缺乏经济观念, 设计思想保守, 设计规范、 施工规范落后。 国外的技术人员时刻考虑如何降低工程造价, 而中国技术人员则把它看成与己无关的财会人员的职责。而财会、 概预算人员的主要责任是根据财务制度办事, 他们往往不熟悉工程知识, 也较少了解工程进展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 往往单独从财务制度角度审核费用开支, 难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为此, 迫切需要以提高工程造价效益为目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把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通过技术比较、 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 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力求在技术先进条

8、件下的经济合理, 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把控制工程造价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之中。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之间, 存在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首先, 工程造价的确定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和载体, 没有造价的确定, 就没有造价的控制; 没有造价的合理确定, 也就没有造价的有效控制。 其次, 造价的控制寓于工程造价确定的全过程, 造价的确定过程也就是造价的控制过程,只有通过逐项控制、 层层控制才能最终合理确定造价。 最后, 确定造价和控制造价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 即合理使用建设资金, 提高投资效益, 遵守价格运动规律和市场运行机制, 维护有关各方合理的经济利益。可见, 二者是

9、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20084728 合作经济与科技年6月号下( 总第3期)CO-OPERATIVE ECONOMY &SCI ENCE集团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三、 盈余管理的动机、 手段和后果从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 国外的实证会计研究领域有大量文献对会计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Holthausen 和 Sefw ich 认为, 企业经理人员会为了规制方面的原因或者为了履行合同方面的原因而采用对自己有利的方法报告盈余。此后, 盈余管理很快成为了实证会计研究的热点, 迄今为止, 该领域内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文献资料。概括来说, 学者们一般都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 盈余管理的动机

10、、 手段及其后果。( 一) 盈余管理的动机。西方大量文献对于盈余管理动机的考察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契约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以及迎合或规避政府监管的动机。 契约动机一般集中在管理者的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两方面; 资本市场动机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影响公司股价、 迎合分析师或管理者自己的预测; 监管动机主要表现为回避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Perry 等的研究表明,管理当局下市收购前, 有强烈的动机以最低的价格从市场回购股票,试图通过操纵应计项目来调低利润金额。国内也有大量文献涉及到盈余管理动机, 如陆建桥的研究表明, 亏损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和处罚,在亏损

11、及前后年份普遍存在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蒋义宏和魏刚发现, 上市公司存在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即 “10%现象” 。综上所述, 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观动机来自于各种利益驱动,或为了上市筹资, 或为了避税, 或为了追逐自身利益。( 二)盈余管 理的手段。根据 Scott 以及Healy&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狭义定义,盈余管理就是对会计准则所允许的变通及判断机会的一种利用。而根据Schipper的广义定义,盈余管理还包括了改变实际投融资决策时间以改变盈余。由于企业及其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 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有完备的规定。此时, 公司管理层便

12、会运用其影响力, 选择一种对其目前或长期利益最为有利的方法。 而这些选择都将对利润的计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盈余的管理与控制。例如, 折旧年限、 残值、 坏账准备率等的选择和确定。即使在会计准则规定得相当明确, 不给企业以任何变通或判断的机会时, 企业仍然可以利用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利润进行管理控制的目的。例如, 通过提前确认收入、 推迟购买固定资产、 降低应收账款信用标准等手段增加利润; 通过推迟确认收入、 租赁代替购买固定资产等手段减少当期利润, 等等。( 三) 盈余管理的后果。西方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 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盈余

13、管理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从资本市场观的角度分析, 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表现在对上市公司股票价格、 价值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三方面。 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实施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提高公司股价, 提高公司和管理层在资本市场的知名度, 改善公司形象, 提高公司价值, 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孙铮和王跃堂的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突出表现为配股现象、 微利现象。 “微利” 现象的存在, 导致应该被 ST 的公司仍然在盈利公司的行列, 甚至应被摘牌的公司仍在正常交易, 结果使市场风险剧增, 有限的资本资源被无效占用和浪费。 “配股” 现象的存在, 导致的结果是市场中新的资源

14、被无效分配, 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出现错位, 损害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四、 盈余管理的计量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大量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如何计量盈余管理程度。总体而言,研究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 特定应计利润模型和盈余分布模型。总体应计利润模型是西方最常用的盈余管理计量方法。根据应计利润的易操纵程度,可以将总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应计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并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该法最早的文献是 Healy 和DcAngelo, 他们用应计利润总额及其变动来代表经理人员对盈余的管理。Jones 模型是该方法最具影响力的模型, 它用回归方程控制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15、的因素, 寻求应计利润总额与销售额变动及固定资产间的关系。 该法常用的模型主要有六种: Healy 模型、 DeAngelo 模型、 Jones 模型、 修正的 Jones 模型、 行业模型以及 KS模型。尽管该方法在盈余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它依赖于一些主观的假设, 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定应计利润模型是通过一个或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建立计算模型, 以此来检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行业, 如银行业中的贷款损失准备和意外险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McNichols 指出, 特殊应计利润模型便于识别影响应计项的关键因素,并可以在某些行业有较好的应用。其缺点是收集信息比

16、较困难, 且不易一般化。盈余分布法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的分布来检测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该方法有两个显著的优点: 一是研究者盈余管理的确定不用估计充满噪音的可控应计利润来检验, 仅需通过分布函数在给定阀值处的不连续性来确定。 二是这种方法能估计阀值处盈余管理的普遍性。 但其显著的缺点是不能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国内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 多数采用的是 Jones 模型和修正的 Jones 模型。例如, 陈汉文和蔡春直接使用修正的 Jones 模型;而另一些学者对修正的 Jones 模型进行了拓展,如陆建桥在修正的 Jones 模型基础上,在自变量中增加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变量; 徐浩萍则沿用了修正 Jones 模型的思想,认为现金销售收入的变动、 长期资产水平及其增量是影响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经营性应计利润的重要因素, 为控制行业因素, 将这些变量的行业平均值也一并作为自变量。五、 结论我国的股票市场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其运作效率和上市公司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 有不少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现象日益严重,如上文所提到的“10%现象” 等。由此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