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573672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6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7年第一期国土资源导刊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对策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 其中, 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6 0 % 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 1 1 % 。与此同时, 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煤、油、 电等能源价格一路攀升, 局部地区还出现油荒。随着能源价格的普遍上涨, 交通运输、 冶金、 石化、 轻工、 渔业、 农业等许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专家预测, 按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能源价格水平, 今后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会因此放慢 0 .

2、5 1 个百分点。因此, 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目前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资料统计, 2 0 0 4 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1 9 . 7 亿吨标准煤, 比上年增长 1 5 . 2 % 。其中, 煤炭消费量 1 8 . 7 亿吨, 比上年增长 1 4 . 4 % ; 原油消费量 2 . 9 亿吨, 比上年增长 1 6 . 8 % ; 天然气消费量 4 1 . 5 亿立方米, 比上年增长 1 8 . 5 % 。作为一个拥有 1 3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能源消费总量尚不及美国的 1 0 % , 这是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根本原因。目

3、前, 我国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能源资源总量不足我国的能源生产经过 5 0 年的努力,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能源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 然而, 与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煤炭消费总量排世界第一, 原油排第二, 天然气排第四,但能源的拥有量却明显不足。据地质部门统计, 目前, 我国已探明的煤炭、 石油储量, 按现有规模以及开采速度, 煤炭只能维持 3 0 年, 石油只够开采 1 3 . 4 年。洁净高效的能源, 缺口依然很大。 原油产量在“ 十五” 前三年年均增长率为 2 . 3 8 % , 而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 5 . 4 7 % 。2 0 0

4、 5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为 3 亿吨, 其中, 自产 2 . 1 亿吨, 进口 9 0 0 0 万吨。据预测,“ 十一五” 期间, 石油在加大自主开采量的基础上, 缺口仍将突破 1 . 3 亿吨。2、 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 浪费大, 破坏严重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能源利用上仍处于高投入、 低产出的状态,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是以消耗巨大资源为沉重代价的。我国每年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消费总量的 4 0 % 。2 0 0 4 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总消费的 4 9 % , 2 0 0 5年煤炭消费量比2 0 0 4 年增长 1 1 % , 达到 2 1 . 4 亿吨。大量的煤炭消耗,

5、造成能源利用率低下。据对 5 5 个国家的能源消耗与 G D P 的比率统计, 我国每生产 1 美元的 G D P , 能源消耗是日本的 1 1 . 5 倍, 法国和德国的 7 . 7 倍, 美国的 4 倍。3、 能源开采利用率较低在我国, 煤炭平均回收率仅为3 2 % 。 现有的 5 . 1 万个小煤矿, 其中 7 0 % 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不具备起码的安全生产条件,且技术装备和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 死亡率高、 资源浪费严重。在 4 6 0 0 套火电机组中,5 万千瓦以下的机组 3 3 7 0 台,占 7 3 % ,其装机总容量仅为4 3 5 0 万千瓦, 占总容量的 1 6 % 。

6、同时, 能源开采利用过程和消马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 3 0 0 7 4)4 0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H e r a l dV O L . 4 N o . 1资 源 论 坛费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给生态平衡和人类安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4、 能源供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 我国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能源供需平衡的矛盾已逐步由总量平衡矛盾为主,转变为以结构性矛盾为主。结构性矛盾将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实现能源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2 0 0 6 年 3 月, 温家宝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出了能耗宏观控制

7、目标, 即: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 % 。 这一目标是实现“ 十一五” 期间能耗降低 2 0 % 目标的开端和关键。为了实现能源工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 以煤、 油、 电为基础, 多元发展, 构筑稳定、 经济、 清洁的能源体系。要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调整改造中小煤矿; 加大电力建设, 优化煤电结构; 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水资源发电和核电建设, 扩大西电东送的规模; 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 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 逐步发展风能、 太阳能等可替代产品。1、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1 ) 要做好动态规划, 协调好地方与中央开发能源资源的关系。不仅

8、要做好能源供应的调控工作,还要做好能源需求的调控工作, 只有两头齐抓, 才能实现政府对能源安全的宏观调控。( 2 ) 协调好各产业之间的政策和规划, 上项目要经过论证, 充分考虑资源、 环境的承受能力, 避免重复建设。 各类项目的发展应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升级为主要手段。在宏观调控中, 积极推进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 严格限制中小型高耗能企业的新建。( 3 ) 重视农村能源建设, 改善农村能源环境, 是服务农业、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需要。农村是可再生能源、分散式能源供应的试验基地, 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2、 调整能源结构, 发展清洁能源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产生

9、了许多问题, 煤炭供应能力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水电尽管清洁, 却产生了大量的移民和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 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1 ) 以煤、 油为主的能源结构, 必须加以控制, 做到有序开发, 合理开发, 不能有水快流, 任意开采。( 2 ) 以国家政策推动加快发展核电、 风力发电、 太阳能发电以及废弃物燃烧发电等不消耗自然资源的电力项目。风力发电建设周期相对较短,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应给予优惠政策, 采用电力公司配额制, 加快风电开发, 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程度。3、 提倡合理消费, 强化节能管理( 1 ) 实现节约型社会, 要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制定行业节能、

10、 节水、 节电、 节材标准, 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 要提倡合理消费, 杜绝过度包装, 发展节能用电设备、 节能汽车、 节能建筑, 完善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设施。通过强化节能管理, 搞好节能技术改造, 充分发挥价格、 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 促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广泛开展。( 2 ) 为减缓电力装机的增长压力, 可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和差别电价的经济手段。( 3 ) 鼓励钢铁等用电大户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自行发电, 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 4 ) 抑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加快淘汰高耗能、 高耗水、 高耗材工艺、 设备和产品。对高耗能产品出口取消出口退税

11、, 甚至征收出口税。4、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北煤南运、 西电东送( 1 ) 为缓解煤、 电的供需矛盾, 保障北煤南运, 要加快铁路干线和港口等运煤通道的改扩建速度。( 2 ) 在电站建设的新高潮中, 西电东送电网建设应同步进行。( 3 ) 加快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完善全国油气管线网络, 建成西油东送、 北油南运成品油管道。( 4 ) 合理规划建设天然气管网, 避免出现因基础设施导致的供气不足。5、 提高资源储量的探明程度, 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 1 ) 我国目前现有的能源生产能力增产余地有限, 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提高挖潜能力, 加大煤炭、 石油、 天然气等资

12、源储量的地质勘查和探明程度,提高资源回收率,保障后续扩大产能的需要。( 2 ) 加快开发煤气层, 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与煤炭生产安全联系起来,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又可以减少事故对能源生产安全的威胁。6、 重视能源外交和国际合作的经济效益“ 十一五” 期间, 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 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 多途径的发展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利用国际资源解决国内部分需求, 以减缓国内能源压力。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采取适当降低进口关税的办法, 鼓励沿海地区进口各种能源。加大与国际石油组织的合作, 尽量避免能源开发引起的

13、国际争端。在考虑进口渠道多元化和国家战略安全的同时, 注意提高国际石油合作的经济效益。能源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能源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 从长远着手, 利用科学技术、 政策等诸手段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能源、 环境、 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参考文献 1 李申生.物理学与太阳能 M .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9 . 2 LR布朗.生态经济 M .东方出版社,2 0 0 2 . 3 赵丽芬, 江勇.可持续发展战略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4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