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教师资格考试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54699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33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教师资格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教师资格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教师资格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教师资格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教师资格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教师资格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教师资格考试(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 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 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 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为,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为成

2、熟时期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1903 年。我国 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 1924 年编写的。1868 年,俄国教 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 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 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6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教育心

3、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94 年,美国著 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 80 年代以来的成果: 主动性研究, 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反思性 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 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 响学习过程和结果。此外,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 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 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

4、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人了新鲜血液。7请简述教一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传 递信息的主要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它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2) 学生特点。学生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差别以外,还有个别差异。年龄的差异意味 着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而个别差异则意味着思维发展的水平在不同人身上有 不 同的表现。智力的差别、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别、性格的差别外向或内向、场 依存性或场独立性等等、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种族等差异,所有这些都会对教 育 进程产生影响。(3)教师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 都起着主导作用。(4)教学环境。它包括物质

5、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 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 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 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心理特性的 发展。8请分析教一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1)学习过程,它指学生在教学情 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 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2)教学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 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 ,组

6、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 练习以及实验等) ,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 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3)评 价/反思过程,它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包括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 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 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9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学 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

7、,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提供多种方法帮助 教师了解原因。例如,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 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 来找出困难的症结。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 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是随机 点名还是按顺序占名?对这个看上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其答案并非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应综合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点名方式的利 弊等,选取恰当的点名方式。 (2)为实际教学

8、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 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 学习动机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 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 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老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 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 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 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 (4)帮助教师结合实

9、际教学进行研究。教 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 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 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 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 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 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 征:(1)连

10、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 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 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 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 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 有个体差异性。2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乳儿期(01) ;婴儿期 (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少年期

11、(11,1214,15) ;青年期 (14,1525)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 以后)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少年期。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具体运算 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 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 组成部分。人格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自主感对 羞耻感与怀疑(2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勤奋感对自卑感(61

12、1) ;自我同 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 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自我认 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 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 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的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 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1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 格的发展。6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小学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以下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 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 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7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 程因个体之间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 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 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 存、冲动型与沉思型

14、、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 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 蒙于 1905 年编制。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 100。智力是个体先天 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群体差异主 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IQ 超过 140 叫智力超常儿童, 不到总人中的 1%,低于 70 叫弱智儿童。9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

15、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是有 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特 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 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 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 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 型。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

16、的稳固的态 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 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 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 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 学生的性格差异。10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表现在: (1)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 的记忆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占优势。到中年级,有意识记逐渐赶上 和超过无意识记而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 有重要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识记材料 时,多采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表现出较 强的机械识记的能力。到中高年级,小学生逐渐学会从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方 面识记学习材料,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 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学生记忆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具体词的记忆, 而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又高于记忆抽象的词,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