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石膏山志》卷二 地理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99.48KB
约22页
文档ID:46543248
《石膏山志》卷二  地理_第1页
1/22

6 卷二卷二 地理地理 石膏山雄踞太岳北麓,与灵空山、 绵山鼎足而立,山势雄奇俊秀,鬼斧神工,美景天成,实为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精品 石膏山山高林密,气候凉爽,植被完好,树种繁多,流水潺潺,风光旖旎,是一座天然的森林公园 境域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林带、森林植被、物种特产,为本卷所记 7 第一章第一章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第一节 境域 石膏山座落在灵石县城东南石膏山的境域,在民国以前仅指西峰罗汉顶一座山峰现代意义上的石膏山境域概念,萌生于民国初年,即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601 年版《灵石县志》 (明·万历本)对石膏山境域的描述是: “石膏山与尖阳山相对,……其上有上、中、下三岩,峰峦壁立,谿壑幽深一登其上,而潇洒清奇,若入异境灵石胜地,无过此者……孝文山在石膏山东十余里,相传孝文帝寓此,故名 ” 1817 年出版的《灵石县志》 (清·嘉庆本)的描述是: “孝文山在石膏山东十余里,相传孝文皇帝驻此得名石膏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与尖阳山相对,东接沁源,高十里,盘踞十五里 ” 1842 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所立“石膏山录善碑”中对石膏山境域的描述是:“东至五老壑,南至天河,西至三叉堙,北至河道” 。

1927 年出版的《石膏山志》中,对石膏山境域的描述是: “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东至五老壑赵姓为界,南至天河心为界,西至偏老坡为界,北至程姓为界 ”这与民间俗传的石膏山北起花石岩,南至五龙壑,东连沁源,西至峪口基本吻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全国山川地形作了准确测绘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 1973 年 10 月调绘,1977 年出版的 1∶5000 地形图标示,石膏山的境域应为北起花石岩阴坡根部二沟水发源处,南至五龙壑阴坡根部的白杨河水发源处,东以灵石县与沁源县边界为限, 西以二沟水和仁义河交汇处为尽头 地理坐标东径111°53′— 59′,北纬 36°41′— 47′东西广约 8.5 公里,南北袤约 11 公里,总面积35 平方公里西距灵石县城 46 公里 2002 年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受山西石膏山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对石膏山风景区作了第三次普查规划在这次规划中,石膏山风景区以原石膏山界为依据,作了适当扩充,尤其是向北扩展了约六公里左右,使之与县内最高峰牛角鞍相衔向西延伸了 2 公里,将西许村周槐也包含其中沿西北、西南方向都有程度不同的浸润性扩张,使石膏山风景区的可游览面积扩大到 75 平方公里。

8 第二节 地质 一一.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石膏山属于约一亿年前中生代时期燕山运动中由汾河断裂带发育起来的东部隆起系列,后来经过新生代时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改造所形成的山地由一系列北北东方问的背斜和向斜所构成,断层以北北西方向为主,北东方向的断层次之,断层的性质为正断层其中走向 EW、倾角接近垂直和走向 EW330 度、倾角近 90 度的两组较大,且有擦痕 石膏山的山系划分总体上隶属于太行山系列,局部划分为太岳山的一支山脉,是太岳北部群峰中一座比较孤立的山峰山势呈南北走向,区域内河谷切割较深,总体呈“V”形,谷底发育有薄的不稳定的岩滩及滨河床浅滩 石膏山的山体特点表现为东部平缓,坡度在 25 度以内;西部陡峭,坡度 60度左右山体相对高度约 800——1400 米,最低点为西部入口处,即石膏山林场场部一带海拔 1100 米山有东西南北四峰,最高点为北峰花石岩,海拔高度 2523.6 米,其上多高山草甸,风光独特;东峰孝文山,海拔高度 2337 米;南峰称 2034 高地,与东峰一样,均以山林野趣、自然风光为著;西峰罗汉顶, 海拔高度 1878 米,是石膏山主要景点集中所在地四座山峰中北、东、南三峰几乎排列在一条纵轴线上,只有西峰独立特出,凸现于一方。

故而纵现石膏山,其形恰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鸟,斜舒双翼,驾驭大风,向大地俯冲而来;俯视之又恰如一把展开的折扇,扇柄为山西之峪口村,二沟水与古天河水在此交汇 西北方向沿二沟水系直抵花石岩, 西南方向沿古天河岸经白杨河至五龙壑,南北两点间呈不规则曲线以灵石县与沁源县分界线衔接 石膏山山势陡峭,林木繁茂据《灵石县志》 (清·嘉庆本)记载: “自东周迄今矣,山麓林木蔚然,深秀其中” “间露平岗,耸立天表,登韩候岭观之,尤当奇胜,春秋常有积雪,每当晴日,晃漾夺目,林光云彩,迴非画笔之所能状 ”更有长约10 公里的石膏山大峡谷,谷底河曲蜿蜒,时而激流奔腾飞溅,时而清流聚池如镜,水中怪石峥嵘,水底鱼翔蛙戏峡谷两岸受河曲影响,在凸岸相对较缓,凹岸则多成悬崖绝壁若以岩性而论,可清晰看出一岸为火成岩,一岸为水成岩,岩性古老,历尽沧桑,人涉其中,恍若与尘世相隔,不复有俗务杂念之思也 石膏山的景观,主要在西峰罗汉顶周围集中分布入山东行五公里,即可到达西峰南坡脚下登山处此峰西侧为绝壁天险,南侧为缓坡溶洞,东侧多古迹留存灵沁古道就由西侧绝壁间延伸出来,先由北而南,继由南而东,蜿蜒伸进莽莽林海深处…… 9 二二.地层岩地层岩性性 石膏山区地层岩性分布从古到今依次为太古界,元古震旦亚界长城系,下古界之寒武系中、上统和奥陶系下中统,以及新生界之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全新统。

中间缺失上古生界之石炭系和二迭系以及中生界地层基岩大部分出露于山顶、山西断层密集区以及石膏山峡谷两侧 石膏山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为太古界下太岳山群的一套中级变质的经受混合岩化作用的变质岩地层,总厚度大于 7290 米构造线方向近东北向偏北,褶皱紧闭岩性主要为混合岩化作用的片麻岩与变粒岩,夹大量角闪质岩石及少量浅粒岩组成主要分布在山西北一带断层密集区 元古界震旦亚界长城系地层,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即前人所谓“霍山砂岩” 岩性主要为肉红色至灰白色的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状砂岩,厚约 80 米,与下覆太古界呈不整合接触为区域内第一个沉积盖层,主要分布于山顶,石膏山的溶洞奇观即分布在这一套岩层之内 下古生界地层在区域分布,主要包括寒武系及奥陶系寒武系中统主要由紫红色页岩、白云质鲕状灰岩组成,与下覆元古界震旦亚界长城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181.8—184.1 米,分布于山顶寒武系上统为一套由白云质页岩、竹叶状灰岩、白云岩组成的浅海相碎屑岩——碳酸岩建造,与下覆寒武系中统及上覆奥陶系下统均为整合接触,厚度 126——129 米,分布于山西部断层密集区及山顶奥陶系下统主要由白云岩及火遂石白云岩组成,中下部夹不稳定的白云质页岩,与下伏寒武系上统呈整合接触,厚度 98——107.7 米,分布位置和寒武系上统相同。

奥陶中统则分为三段,由下而上分别为砂岩、白云质页岩、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白云质灰岩,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与下覆奥陶系下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度 124.5——178.7 米,在山顶和断层间均有出露 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南坛组明显由底部和下部两部分组成 底部岩性为淡红色——桔黄色砂质粘土类砾岩石层下部岩性以灰——灰白色巨厚层砾岩为主,夹桔黄色含砂砾粘土透镜体砾石成分中灰岩占绝对优势,其次有少量砂岩、石英岩和片麻岩等砾石磨园度较差,多呈棱角——次棱角状,层理级不明显,大小混杂,无分选钙质胶结,固结程度沿走向和倾角均有变化分布于山脚至山腰处,厚度 100——400 米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则表现为冲洪积含漂砂卵石层, 颗粒成分主要为太古界太岳山群各类变质岩,具一定磨园度,颗粒分选不均,最大粒径可达 1——2 米以上分布于河谷底部,厚度不大 附:石膏山地质形状示意图 10 奥陶系中统 奥陶系下统 寒武系上统 寒武系中统 元 古 界下 古 生 界太古界新 生 界第三系上新统南坛组底部 第三系上新统南坛组下部 第四系全新统 11 第三节 气候 一一.四季划分四季划分 石膏山位于内陆高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全年气候特征是春季干旱风多,夏季凉爽雨密,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划分具体时间、物候、平均气温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石膏山区域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两季较短 季节 物侯 平均温度(C) 起止日期 天数 春 桃杏花开 10°——20° 4 月 6 日——6 月 5 日 61 夏 麦黄收割 22°以上 6 月 6 日——8 月 20 日 76 秋 核桃成熟 22°——10° 8 月 21 日——10 月 20 日 61 冬 柿树落叶 10°以下 10 月 21 日——4 月 5 日 167 二二.气候要素气候要素 日照日照: : 石膏山区日照充足尤其景点中心区上、中、下三岩洞坐北面南,海拔在1800 米左右, 享受日照更显得天独厚 年平均日照时数达 2599 小时, 最多年份为 2762小时,最少年份为 2409 小时其中五六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最多,月平均 259 小时;十二月份最少,月平均 113 小时 气温:气温:石膏山所在县区年平均气温 9.9°—10.6℃之间,石膏山小区域气候较当地县区气温平均低 10%左右,年平均气温仅 9°—10℃全年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4.7℃,最热月为七月份,平均气温 23.8℃。

年极端气温据记载最高为 37.2℃,出现于 1918 年 7 月 8 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0.3℃,出现于 1984 年 12 月 24 日地面温度稳定通过 0℃的初日为 5 月 15 日左右,终日为 10 月 5 日左右全年无霜期平均为 153 天,初霜一般在九月中旬,终霜一般在四月上旬石膏山各项气温指标的达到日都要比当地县区推迟或提前十天以上,差别非常突出每到春末冬初,别处细雨霏霏时,石膏山却是白雪皑皑处,显示的就是这种差异 降水:降水:石膏山所在县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占全年降水的75%以上,春季和冬季很少降水汛期一般于六月中旬开始,九月初结束石膏山为全县多雨地带,年降水量平均 625 毫米以上,丰年降水量最高达 955.1 毫米,旱年降水量最少时 299 毫米, 最大积雨深度 17 厘米 (沟壑) , 最大积雪深度 18 厘米 (平台) 以上各项指标, 均高出同期当地县区指标 20%左右, 而且呈现越是旱年比例越高的趋势当地民谚:天旱雨浇山,正谓此也 风:风:石膏山区多西南风,西北风次之冬季多西北风,春季次之,夏秋季多西南风地面风速一般不大,山下年平均风速仅 1.8 米/秒,随着海拔升高,风速递增,最高风速可达 26 米/秒,但终为林涛清风,绝无沙尘天气出观。

湿度湿度: : 石膏山区湿度较大全年相对湿度平均为 54.75%,一月份最低为 53%,12 七月份最高为 72%全年绝对湿度平均为 9.53 毫巴,最大值为 46.3 毫巴,最小值为-14.5 毫巴 地温:地温:石膏山区的地温年际变化与气温大致趋同,一月份最低,平均为-5.6℃春季逐渐回升,到七月份平均值可升至 29℃秋季逐渐下降土壤冻结最大深度为78.3 厘米(阴坡) 三三.天气谚语天气谚语(45 条条) 看云看云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东山戴帽,大雨来到 日落云接日,下雨不隔宿 旱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天上花花云,明日晒得脊背疼 早看东南一大片,晚看西北一条线 天上有了钩钩云,三五天里雨淋淋 东虹圈圈西虹远,南虹北虹下大雨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湿地皮; 云往南,空喜欢;云往北,陷牛腿 看天看天 天发黄,大雨冲垮塘 日月长毛,大雨快到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出烟脂红,没雨也有风 日出紫云生,午后雷雨鸣 看风看风 早起东风急,下雨不等黑 雨后刮东风,后头雨更凶 久旱东风下雨,久雨西风不晴 东风阴,西风晴,南风是个雨祖宗 不怕南风刮得大,转了北风雨就下 看雾看雾 大雾三日必有雨。

秋雾连阴夏雾晴 山光翠欲滴,不久雨淅沥 久晴大雾必阴,久阴大雾必晴 13 旱雾晴,晚雾阴,中午有雾要连阴 看物象看物象 蛤蟆占道,大雨要到 蜜蜂不出勤,不久雨淋淋 蜘蛛架网天气晴,蜘蛛收网有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