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生活四艺的体现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654164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文化与生活四艺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茶文化与生活四艺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茶文化与生活四艺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茶文化与生活四艺的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茶文化与生活四艺的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文化与生活四艺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与生活四艺的体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5中国茶文化与生活 “四艺” 的体现余悦“茶艺表演中 挂画、 插花、 焚香、 点茶 并称四艺, 在北宋时代就已在盛宴和神祭中作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也成为文人生活中艺术修养的内容。元朝、 明朝时, 文人雅士更加倡导, 处处讲求悟性, 崇幽趣, 尚自然, 着重神韵内涵的提升和品位。其中喻理更为明显, 四艺的配合品赏有茶艺的完整呈现, 品茶重味觉之美, 挂画重视觉之美, 插花重视觉、 触觉之美, 焚香重嗅觉之美, 生活四艺较少单独表现。四艺合一, 相得益彰, 才能尽善尽美。四艺是生活的艺术, 也是提高风雅和韵味的人生哲学。”一、 生活 “四艺” 是以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在中国茶文化史上, 向来有

2、 “茶兴于唐, 盛于宋” 的说法, 其实明代同样是具有创新的时代,“开千古茗饮之风”成为追求, 出现了焕然一新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方式, 饮茶风尚也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 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创造一个新的天地。明代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生活 “四艺” 的完成, 正是这一变革的体现之一。何谓生活 “四艺” ? 就是指挂画、 插花、 焚香、 点茶。回顾中国文化史, 这四个方面的艺术都有各自的独立性, 也有各自的运行轨迹。 唐代的起步, 宋代的发展, 都有令人惊喜之处。 但是, 明代则把这四种艺术统一到品茗时光, 使之成为互为依存、 互为影响的共同体, 成为 “红袖添香” 般动人和谐的

3、美妙图景与文化体系。我们阅读明代茶书时, 时时会有挂画、 插花、 焚香、 品茗同为一体的描述。明代学者、 茶人许次纾对饮茶的环境气氛有专门的要求, 认为品茶应该在 “心手闲适” 、“披咏疲倦” 之际, 在 “风日晴和” 、“茂林修竹” 、“清幽寺观” 、“小桥画舫” 的优美环境。而不宜饮茶的情形有:“作字、 观剧、 发书柬、 大雨雪、 长筵大席、 翻阅卷帙、 人事忙迫及上宜饮时相反事” 。 他还指出, 饮茶时 “不宜近” 的氛围是 “阴室、 厨房、 市喧、 小儿啼、 野性人、 童奴相哄、 酷热斋舍。 ” 以往对于许次纾茶学专著 茶疏 中的 “饮时” 一节, 往往解读为品茶的最佳氛围, 这未必是

4、准确的, 我们如果再读一遍, 并且作些点评, 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茶疏 中的原文是:饮时心手闲适, 披咏疲倦, 意绪纷乱, 听歌拍曲,歌罢典终, 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 夜深共语,明窗净几, 洞房阿阁, 宾主款狎, 佳客小姬,访友初归, 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茂林修竹, 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酒阑人散, 儿辈斋馆, 清幽寺观, 名泉怪石。这些对于 “饮时” 的要求, 是一种综合考量。其中, 既包括对环境的要求, 如 “明窗净几” 、“名泉怪石” , 又包括对人员的要求, 如 “心手闲适” 、“佳客小姬” 。而且, 在 “饮时” 还应该是多种生活艺术的汇聚, 如 “鼓琴

5、看画” 、“茂林修余悦, 男, 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社会科学 主编、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中国茶文化。96竹, 课花责鸟” 、“小院焚香” 。这就非常地明确, 把赏画、 观花等都作为饮时的必备条件。在品茗时, 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现, 明代并非仅仅许次纾如此, 其他茶书也有相同或相似的论述。明末冯可宾的砮茶笺 谈到 “茶宜” 时, 就提出了品茶的十三个条件:“无事” , 就是无俗务磃身, 有闲情雅致;“佳客” 就是趣味高尚, 懂得茶道的客人;“幽坐” 就是氛围幽雅, 心地安静;“吟诗” , 就是以茶发诗思, 以诗助茶兴;“挥翰” , 就是濡毫染翰, 泼墨挥洒;“徜徉” , 就是小园香径, 信步

6、闲游;“睡起” , 就是酣梦初起, 以茶醒脑;“宿醒” 就是宿醉未消, 以茶提神;“清供” , 就是配备花果, 以供佐茶;“精舍” , 就是精致茶室, 典雅环境;“赏鉴” , 就是欣赏书画, 把玩古董;“文童” ,就是文静茶童, 以供茶事。 这里提到的吟诗、 挥翰、 徘徊、 清供、 鉴赏, 虽然与 “鼓琴看画” 、“小院焚香” 表述有所区别,但在品茗时各种艺术的融合, 则是一致的。当然, 茶作为雅事, 是与其他雅事相通的, 并且都是同一性灵生发的。所以, 品茗时辅以其他雅事, 是可以助清兴的。 除了赏画、 观花、 焚香外, 还能有其他的相辅相存。 例如: 明代朱权写有 茶谱 , 就认为品茶与赋

7、诗是得以结合的, 品茶 “可以助诗兴而与云山顿色。 故文征明有诗:“方床睡起茶烟细, 矮纸诗成小草斜” 。 此外, 品茶与玩墨也产生了联系, 因为两者都有沉静、 安详、 细腻的趣味。甚至清人梁磄在 承晋齐积闻录 称:“品茶试砚, 是人生第一韵事,是吾辈第一爱用” 。明代生活 “四艺” 的讲求, 是品茗与其他艺术融合为一个体系的表征。 这些综合性的茶事活动, 在明代文人的茶画中, 也得到栩栩如生的展示。 明代山水画宗师、“吴中四子” 及 “明四家” 之一的文徵明, 精于书法, 擅长山水、 花卉、人物画, 又兼善诗, 名重当时。 文徵明是一位爱茶人, 作有著名茶画 惠山茶会记 、陆羽烹茶图 、品茶

8、图 和 茶具十咏图 , 他的 猗兰室图 更是明代生活 “四艺” 的形象再现。 这幅画中, 有一文人坐在茶寮内席位, 双手拨弄桌上的琴弦, 桌上有焚香, 散发着静谧的气息。左边侧室, 有一童仆忙着夹炭煮茶, 茶寮外浑劲有力的苍松缭绕, 地上兰花点缀。 在作品中, 琴音、 焚香、 兰幽茶味交杂, 好一幅世外桃源的情景。 文徵明还写过不少茶诗, 如 煎茶 就融入了对茶的深情:“嫩汤自候鱼眼生, 新茗还夸翠展旗。 谷雨江南佳节近, 惠山泉下小船归。 山人纱帽笼头处, 禅榻风花绕鬓飞。酒客不通尘梦醒, 卧看春日下松扉。” 诗人从煎茶的情景, 联想到江南的茶园、 惠山的泉水; 他还发思古之幽情,想起 “纱

9、帽笼头自煎吃” 的卢仝和 “今日鬓丝禅榻畔, 茶烟轻落花风” 的杜牧; 最后, 表达出悠然自得的茶情。同为 “吴中四子” 和 “明四家” 之一的著名书画家、 文学家唐寅, 也就是称为 “风流才子” 的唐伯虎, 传世茶画有品茶图 、事茗图 、烹茶画卷 和 琴土图卷 等, 表达了画家对茶的嗜爱和寄托了不凡志向与高雅情怀。唐伯虎的事茗图 , 反映的是明代文人庭院书斋生活小景。在画的左侧, 有巨石、 山崖、 古木, 画面正中双松下有茅屋数间。茅屋中有一伏案读书之士, 案头置壶、 盏, 若有所待。侧旁小室, 一童子正在烹茶。舍外右方, 小溪上横卧板桥,屋外一老者拄杖行于桥上缓缓而来, 身后侍童抱琴紧随其

10、后, 他们似乎是应约前来弹琴品茗。 画面一侧题诗:“日长何所事, 茗碗自赍持。 料得南窗下, 清风满鬓丝。 ” 在这幽静而传神的画面中, 充分表现了明代文人追求远离世俗、 品茗抚琴的闲云野鹤生活; 而在休闲宁静的事茗活动中, 又显示出画家超然物外, 与自然融合的心路历程。唐伯虎的另一幅作品 琴士图卷 , 是以清新飘逸的画风, 体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寓意, 却同样是一幅生活 “四艺” 的图景。画面上, 琴士杨季静( 由画中题款得知) , 端坐在湍湍瀑布之前, 两眼注视前方, 神情怡然自得的专心弹琴, 陶醉在幽雅的琴声和意境。 他的右侧, 两颗浑然挺拔的苍松。 身旁有一童仆垂手相交随侍在侧, 另一童

11、仆则双手端着茶盘, 准备侍候主人。画面的右边, 有另一位童仆坐在放着文房四宝的石桌旁椅子, 正拿着扇子煽火煮茶。此外,“吴门四家” 之一的仇英虽英年早逝, 也有茶画 煮茶论画图 、煮茶图 、松间煮茗图 等传世。 煮茶论画图 中, 右为溪水远岫, 左侧悬崖断壁, 乔松巨树。画的中部, 近水坡地二老对坐, 展卷观画, 旁有二童, 一汲水, 一烹茶。一边观画, 一边品茗, 就这样神情毕现的呈现出来。仇英的另一幅作品 临溪水阁图 , 分为三层构图: 上层高山直耸入云, 层楼置身群山。中层苍松排立, 茶寮居间, 云海缭绕, 蔚为壮观。下层则是一幅抚琴品茗的隐逸画卷。在苍松之下, 主人盘坐在地下, 抚琴凝

12、视前方山涧, 一童仆汲水返回走在木桥上。右边树下, 有一童仆持扇煽火煮茶。另二名童仆忙着桌上的茶具, 以便伺候。明代这样表现生活 “四艺” 的作品, 极为普遍。如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王问的 煮茶图 , 描述的是文人相聚, 品茗挥毫, 尽情享受书香、 茶香高雅生活的情景。 陈洪绶的 停琴啜茗图 , 则表现出琴弦收罢, 茗乳新沏, 良朋知已, 香茶在手的情景。明代以茶艺为中心的生活 “四艺” 的盛行, 表现出对风雅的执着, 也就更为经意专供饮茶的茶寮。 廖建智先生在97明代茶文化艺术 中指出:“茶寮的发明和设计, 是明代茶人对茶道的最大贡献” , 是 “落实诗、 画、 境结合的人间梦想” 。 屠隆认为

13、构建茶寮是 “幽人” 的首要大事, 不可或缺。 他在 考余事 特别提出:“构一斗室, 相傍书斋, 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 以供长日清淡, 寒宵兀坐, 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 高濂 遵生八笺 对茶寮的设计非常用心、 细致,对于必备物品一一道来:“侧室一斗, 相傍书斋, 内设茶灶一、 茶盏六、 茶注二, 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 拂刷净布各一, 炭箱一, 火钳一, 火箸一, 火扇一, 火斗一, 可烧秀饼, 茶盘一, 茶橐二。 当教童子专主茶役, 以供长日清淡, 寒宵兀坐。” 明代, 茶寮根据茶人的不同品味, 出现多种风格的形制。茶学家屠隆的琴棋书画茗碗炉香的文人茶寮, 许次纾的山润流泉的品茗避

14、世的幽静茶寮, 造园家文震亨的舟舫茗炉的富贵茶寮, 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 屠隆和许次纾设计的茶寮, 盖在书斋旁边。文震亨的茶寮选择在山斋旁, 讲究豪华, 还有佛堂、 琴室, 又有园林和小桥流水。而且,屠隆和文震亨都有茶童, 许次纾的茶寮未设茶童。除了这三种类型外, 也有把茶寮设在厅堂内的, 同样讲究避静和清洁, 并且布置字画、 古玩、 盆景等, 更显雅气十足。还有的把茶寮和书房合二为一, 在诵读之时可烹茶、 注汤。明代生活 “四艺” 的践行,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追求, 又是历史的继承和发展。早在唐代, 诗僧和茶人皎然就认为: 品茶伴以花香琴韵, 是非常快意之事。他在 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

15、 汤衡、 海上人饮茶赋 中就记载:晦夜不生月, 琴轩犹为开。墙东隐者在, 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 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 晚景屡徘徊。诗人的笔触, 描绘了几位高人逸士以茶相会的生动情景, 在清幽高雅的品茶活动中, 赏花、 听琴、 吟诗、 品茗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陶然欲醉, 是茶艺的魅力, 也是各种艺术的使然。如果说, 唐宋时期品茗更多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活动, 那么, 明代突出的表现是以茶艺为中心的生活 “四艺” 联动的情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自然因为其有物资基础。明代茶类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茶叶生产和饮用方式有大的变革, 改宋代的团茶为散茶成风潮。用散茶冲泡, 不仅冲饮方便, 而且

16、芽叶完整, 大大增强饮茶时的观赏效果, 并能够在饮茶过程中有更多的闲暇同时从事其它艺术活动, 达到整体的赏心悦目。 除此之外, 起码还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士大夫和文人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我曾在 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 一书中指出: 明代前期文人沉湎于茶事, 并非是闲情逸志, 而是以茶雅志, 别有一番怀抱。 述著 茶谱 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是在茶本身, 而是 “栖神物外” , 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生活 “四艺” , 都是可以雅志的好媒介。 到了晚明至清朝初期, 茶文化风尚又是一变。 自万历、 天启到崇祯末年, 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 在游山玩水、 居家日用中追求自我, 沉湎物趣, 以达雅趣。 晚明名士嗜好茗饮, 风流倜傥, 有钱有闲, 闲情雅致。 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 明亡之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 直到康熙中期。一些入清文士意绝仕宦, 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 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 能力、 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