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贺新禧 春节快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54134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6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恭贺新禧 春节快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恭贺新禧 春节快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恭贺新禧 春节快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恭贺新禧 春节快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恭贺新禧 春节快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恭贺新禧 春节快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4 年 12 月 15 日 第 165 期 刊头题字 程十发电话电话: (021)57830821 电子信箱电子信箱: 上上 海海 市市 松松 江江 二二 中中 校校 友友 会会 编编 恭贺新禧 春节快乐 五七级师范 盛伟仁 与松江二中 夏贻榖堂、云间书院、清华女校 1912 年 12 月 26 日, 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孙 中山先生莅 松江视察。 翌 日上午, 孙中 山与随行人 员冒雪来到 清华女校。 在 师生欢迎会 上, 孙先生即 席作了热情 洋溢的演讲, 盛赞清华女 校对革命有 功,并指出, 在世界大国 中, 中国人口 最多, 而 “所 缺乏者教育 耳” ,“吾辈亟 当致力於社

2、会, 多办学校” 。 他寄希望于清华女校, 使之成为“松江女学之模范,中国女 学之模范” 。 演讲结束, 学生唱欢迎歌。 随后,孙先生又与全校教职员学生合 影留念。 (照片原件及演讲记录稿,现 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散会后,孙 先生又认真观看了清华女校办学成绩 展览会。其间,夏允麟校长将受邀在 场的景贤女校校长丁月心女士介绍给 孙先生,孙先生对丁女士献出家产鼎 力办学极表敬佩,当即索取纸墨,欣 然命笔, 题一额以赠: “怀清台竣” “颂 景贤女校丁月心女士割产助学校绩卓 然民国元年冬月孙文敬题” 。 (题额墨 宝已毁于“文革” , 金山县松隐志有载,见曹云歧老师孙中山先生驾 幸松江 。 )

3、 孙中山先生莅松视察两天, 住宿 陈公祠(今工业局技校) ,除了视察清 华女校,还视察了位于长桥街的蒙养 园,最后来到醉白池雪海堂。但只有 在视察清华女校时留有珍贵的照片和 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存世,因而成为 松江教育史上乃至松江历史上光耀千 秋的一件大事。至今,松江境内无一 处纪念地可与此相比拟。因而,清华 女校也随之熠熠生辉,其遗址也必将 成为松江的一个胜迹。 那么, 松江的清华女校究竟在哪 里?几十年来,松江人一直在寻问。 据史载:清华女校在“东内一图小仓 桥弄夏宅” ,1906 年由同盟会会员夏 允麟在自己宅内创办。教员沈思齐、 卫锐锋、顾稼轩、何东等均为留日学 生、同盟会会员。该校实际

4、上是同盟 会在松江的一个活动机关。 然而, 小仓桥弄又在哪里?夏宅 又在哪里?笔者前年在参与编写松 江教育志时,曾查阅了百年来松江 地图资料及文字资料,并经调查访问 证实:小仓桥弄在现松江二中地震监 测站东侧围墙处,南北走向,南至中 山东路,北进二中校园围墙后逐渐斜 向东北, 最后与东面、 南北走向的 “察 院弄”汇合,成“丫”字形后,向北 直通观音桥至邱家湾。 据原中山街道已故何老先生回 忆,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父亲拉黄 包车经常在小仓桥弄进出,夏家的位 置大约在松江二中地震监测站一带。 今年 12 月上旬,挖树民工在二 中地震监测站房屋北二公尺、距东围 墙五公尺处,挖到了一块夏宅堂名石碑,

5、上书“夏贻榖堂” 。石碑距地表约 一公尺,直立,字朝南,可以证实该 址为原埋设点。再,石碑北侧有整齐 的残存的房屋地基石,由此可推断, 夏宅就在石碑之北,即今侯绍裘烈士 塑像前后处 (松江二中老领导孙承谟、 老教师程积勋及职工李木林现场见 证) 。上世纪五十年代,二中兴建三幢 教学楼,在挖地基时,在“五四楼” 附近,也曾挖出一块“夏贻榖堂”石 碑。字迹清晰可见。由此可证,夏氏 宅基, 南至二中地震监测站, 北至 “五 四楼”一带,范围如此之大,当为大 家。 站在这绿树浓荫怀抱的草坪上, 轻拔百年历史云烟,遥想当年,孙中 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了关于教育强国 的演说,并与清华女校师生在此一起 留下了

6、伟大的历史瞬间,还挥题 额, 这一切, 似乎都 “历历在目” ! 需要一提的是,据重修华亭县 志记载,云间书院: “初,乾隆十八 年(1753 年) ,松江知府朱霖、蔡长 澐,率属捐买城内夏宅之居为书院。 以无经费,不得延师课士” 。 “初”所 建云间书院,当在松江二中校园内。 松江府署衙门在今二中操场一带,而 “城内夏姓之居” , 则极有可能是府署 东邻的这个“夏宅” ,也就是后来办清 华女校的夏宅。地域的亲缘与逢合, 已使松江二中这所历史名校、上海市 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因伟人的驻 足而增添了一份神圣、厚重的历史文 化色彩。 斯人已去, 清华女校也已不复存 在。然而,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

7、行 者孙中山先生的音容笑貌及其人格魅 力,却长留在松江二中校园,永远激 励着二中人奋力向前! 我于1949年7月毕业于松 江女中高师部,我对母校有深 厚的感情,在抗日战争前先父 钱钟祥先生曾在松江女中任 教。日寇侵占上海之前松江女 中迁上海办学,我初一初二就 是在上海松江女中上学的。当 时学校的条件很差, 筚露蓝蒌、 艰苦奋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 象。我不仅学习了文化基础知 识还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的薰 陶。后来上海沦陷母校停办, 我被迫辍学回乡(嘉善) 。抗战 胜利后,母校复校,我和妹妹 钱晋芳又一起考入母校,妹妹 在高中部、我在师范部学习。 毕业时迎接松江解放,前后在 校学习达五年之久,因此我

8、一 家三人都和松江女中结下不解 之缘。 回忆在母校学习期间,母 校的教师队伍是一流的,教学 水平是相当高的:如教语文的 陆维钊老师、教化学的周芬老 师、教英语的陶善都老师、教 数学的吴之微老师、教生物的 朱定一老师,他们的教学态度树人情,师生情 访中科院博导仲萃豪教授 高二(5)班 安乔 非常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 格,教学效果非常突出。当时 的课堂纪律非常严厉,老师在 上课时一眼就能看到每个学生 在课堂上的心态。记得一次语 文课在课堂上抽背,我在座位 上暗暗背诵,好象有个地方记 不清楚,想翻一下课桌角上的 书,我还没有动手,陆维钊老 师就看出我的内心世界,马上 叫我起立讲述,幸好我没有背 错

9、,心却别别地跳动,庆幸自 己总算过了关。这一情景,我 至今记忆犹新。我在学习中, 对生物学科在朱定一老师的教 诲之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后来我考上南京师范学 院,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我的 专业定向,无论是专业思想, 还是专业基础知识都是受益于 母校的。 现在我点滴回忆,在母校 学习的情景不胜依依,心系母 校,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愿 母校在贯彻三个面向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更加兴 旺发达! 忆母校 49 届 钱景芳 仲萃豪,52 届校 友。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 博士生导师, 我国第一 代著名软件专家和学 术带头人。 历史悠久的树人 院已经屹立了半个多世纪,52 届校友仲萃豪老先生对它依

10、然 记忆犹新。他回想起当年在二中 的学习与生活,说道,在那个艰 苦的年代,松江二中远没有今天 这样令人心旷神怡,校园中只有 一座树人院,一座红色的图书馆 和两三座宿舍楼,即便如此,当 时与众多学校相比,条件已经是 相当优越了。仲老先生曾经走过 的三年高中学习生活就仅仅在 这里,完全在这里,他还清楚地 记得当年的情况,勤勤恳恳的老 师,努力用功的学生,共同描绘 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 仲老先生对于当年的教师 的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他的物 理老师吴之微和化学老师周芬, 说到这两位老师,他的脸上流露 出了无比激动和怀念的神情,他 对我们说: “这两位老师非常敬 业,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持着一 丝不苟

11、的态度,培养出一代又一 代的祖国栋梁,现在已经是桃李 满天下了。 ”仲老先生特地将两 位老师的姓名给我们写下来,然 后接着说: “后来我到了北京中 科院工作,听到两位老师退休后 也到了北京,我便经常与她们联 系,经常去探望她们。 ”说到这 里,老先生显得有些悲伤,他用 低沉的语气继续说, “可惜吴之 微老师逝世了,而周芬老师也年 过九旬了,而且身体也不太 好”我们感觉到仲老先生对 老师深厚的感情,而这份感情已 经超越了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师生之情,在时间的流逝中,它已 经得到升华,而且更加完美,更 加长久。 仲老先生对于二中的学风 和校风也感触良深,赞叹不已。 他说,还是当年良好的校风和学 风,才

12、使他自己养成了独立学习 的良好习惯,并且为后来的人生 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二中今天的变化仲老 先生也十分感慨,他说这不仅是一代代二中人共同努力 的结果,也是中国飞速 发展的缩影。他笑了, 我们可以从语气中感受 到他的兴奋,整整 50 年,他回到母校的次数 超过 5 次!忙碌的仲老先生这次 也是抽出一点时间,急急忙忙地 从北京赶到这里,为的就是在母 校 100 华诞时来看看她!而且只 能在短暂的时间中看看她!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我 们请他为二中留下自己的话语, 仲老先生没有迟疑,他说,留给 他印象最深的是树人院,于是留 下了二中里最常见,同时也最负 深情的一句话“百年树人” ! 2

13、校友通讯 2004 年 12 月 15 日叶可明,53 届校友,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生导师。 叶院士刚坐下,就向我们介绍了他读书时的“二中” ,准确地说,那时这所美丽的学校,叫做江苏省立松江中学,而且这所学校原来是一所女中,叶院士是这儿的第一批男学生中的一员。说到这儿时,叶院士自豪的表情让我们了解虽然他现在是赫赫有名的工程院院士,但至今他仍为能在二中学习而骄傲。 “当时,二中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自修时间很多。 ”叶院士说道。早上跑完步,就开始了一天中第一节自修课。早自修,大家做着一天的预习工作,都很投入。上午四节课,下午有两节课,3:00 以后的时间就由学生自己安排,可以到操

14、场上去运动,强身健体,也可以留在教室一段时间,把一天的知识消化一下,把不明白的题目细细推敲,晚饭后,大家到校门外散步,十分悠闲,时常能听到同学们爽朗的笑声,散步回来后,大家都专心投入到 2 节晚自修中。一天的课程有六节,而自修课却有四节,足见二中对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的着重培养。叶院士说自己曾因出去看大戏而逃了一节周日晚的晚自修,回来后班主任教导他周日晚上要静下心来预习下一周的课文,开始准备投入到新一周的学习中去,因为看戏而逃课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自此,叶院士从来未迟到早退过一堂课,晚自修也十分认真地做预习、复习工作,不敢怠慢。 叶院士说,在这么多的自修课过程中,让二中的学生在无形中养成

15、了老师引导,但自觉加强自己,能管好自己的好习惯,能够拥有较好的自学能力,这对叶院士的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当叶院士从苏州建筑工程学校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同济大学的工民建系(即现在的土木工程系) 。由于工作原因,他只在课堂上听了一年的课,后面的三年课都是由他自己边工作边自学而获得的,这就更考验一个人是否能合理安排时间,能否独立思考。叶院士感慨到:如果没有在二中自习的习惯,他不会那么顺利地以优异成绩毕业。 当我们询问叶院士还有什么是让他记忆犹新的,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二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 “他们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有些老师他们为了更好地教育好学生,终身未婚。我有

16、一次发高烧,躺在宿舍里,十分虚弱,陶善都老师(是叶院士当时的班主任) ,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我买了一些水果补充营养。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平时能吃饱已很满足,在学校,饭菜有保证,但水果是不敢奢望的东西,吃着陶老师的水果,我真的是非常感动。有时,有些贫困学生冬天买不起厚衣服穿,冻得直哆嗦,老师见了,马上用自己的工资给这些学生做了新衣服。 ”说到这时,叶院士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眶也有些湿润了。 我猛然想起在叶院士接受我们采访之前,有一位老人安详地与叶院士谈话,但他却没有在镜头前多停留一秒钟,这就是二中的老师充满爱心,桃李满天下, 但却不求回报, 不求张扬。只是以自己对学生细致的关心去呵护学生,以自己的做人原则,以自己非凡的耐心去一遍遍教导学生,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以自己的身教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怎样做好“人” 。 接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