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用)[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54115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生物的社会(用)[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用)[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用)[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用)[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用)[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为生物的社会(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生物的社会(用)[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 作者简介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 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 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 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 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 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 (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 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 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 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 、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 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

2、巨大 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由 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 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 ,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 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 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导入作为有着生命的生物种类,似乎与人 类一样有自已的社会组织,不论是从个 体还是从群体的角度看,生物的行为或 者社会性真是太像人了。背景知识自从我带着紧迫感和工作的快意搞完译文的初 稿到现在写这篇小序这一年多来,我越来越意识到 ,我初读此书时遗憾和庆幸交集的心情,不只是为 我个人,也是为全体中国人的。在一片四化、改革 、振兴

3、、崛起、腾飞的呼声中,在城市繁荣、经济 发展、技术进步的景象中,也存在傲慢与麻木、自 私和短视、难以忍受的拥挤和污染、对大自然的不 负责任的破坏以及人口问题的困境。在这样的时候 ,将这本振聋发聩的书,奉献给迷惘、失望、然而 却是在思考的知识界,还是颇合时宜的。 本文中文译者-李绍明 鳟鱼 木屑 迄今 蜂窠 毗邻 阈值 重点字词拱券 苜蓿 海滨 蚁冢 筹划(zn) (k) (xi) (p) (y ) (q) (xun) (m x) (bn) (zhng )(chu) 浏览课文1-3自然段: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并找出两段文字的联系。 (1)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 滨木板路上,

4、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 们,就象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1)把人比成昆虫(2)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 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 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 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 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2)把昆虫拟人化相似是不是每个生物学家都同意这个观点?根据何在? 不是 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 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 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 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象是来 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

5、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 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 们倒更象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 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 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 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 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 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这不无讽 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 了一个基调。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 自处,他想说明什么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 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

6、,因为这是对人类 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 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 ”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 、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 ,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 ,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 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 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 ,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 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 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 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

7、观点,那就是:人 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 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 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 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 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 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 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蚂蚁搬运 食物、建造蚁丘是这样,蜜蜂寻找花蜜、营造蜂 房也是这样。不惟昆虫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鱼 群、飞鸟,都表现出这种集体的智慧。它们作为 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结成为一个整体,“组 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阅读5-10自然段,回答:

8、作者在这几段中论 述了什么?蚂 蚁搬运食物建造蚁穴:单个几只数千讽刺、轻蔑有点意思 智慧活动 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 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好象从 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结论:群体变大时,智慧出现有条不紊白蚁:建筑仅两三只数量增多并无结果建筑完工(井然有序)结论: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也随之增强蜜蜂:单个采蜜分群系于集体整齐划一其他生物:黏菌,鲱鱼,飞鸟结论:同样是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的阅读课文第11自然段:赏析以下几段话。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 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 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

9、那是以太阳 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 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 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 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 结论:人类之间的团结性和协作性比不上其他生 物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 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 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 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 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 ,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 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 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 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阅读课

10、文最后几段:赏析以下几句。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 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 键性事件”。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 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 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结论:强调集体的力量及人与人之间 需要的交流、合作。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 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 ,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 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 创造必须融入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 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 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

11、常 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人类社会生物(昆虫)世界相似团结一致、相互 依存、互相联系 、同步活动却并不经常感到 我们的联合智慧人类应该降低格调、 团结起来、 相互交流、 克服困难、 推动社会发 展对 比对 比行文思路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 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 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 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 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文章结构文章内容表达思想 提出课题以人类聚会为例,说明像群居

12、昆 虫聚会人类社会的行为与生 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 的共性,可以互为比 较传统的思想认为昆虫几乎还是非 生物的 对比表述昆虫(如蚂蚁等)像人的行为很多动物表现出集体 的智慧,显示非凡的 力量生物的两种生活:个体和集体的 智慧 得出结论多个单独的动物可以合并为一个 生物人类更需要团结和联 合,克服困难,推动 社会进步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和群体的智慧的关系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 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 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 。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 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

13、社会行为有 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 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 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 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 (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 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 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语言特点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 道的小机器。 这些句子含蓄地揭示了昆虫天然构造的 精巧,对昆虫的一些不可思议的甚至有 些神奇的功能形容为“魔魔道道”,对 昆虫的喜爱之情,不难品出。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蚂蚁与人相比,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14、, “小”“大”之差如此强烈,但人却为蚂蚁 伤透脑筋,但蚂蚁并未明显危害人类,这种 “为 难”是人的自大狂妄的心态所使然。 本句通过“小”与“大”的对比,造成强烈 的艺术反差,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明晓作 者的用意。3.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 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 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这几句话把在科学探索过程的后期 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 展,以及成功之后的兴奋用形象直观的 语言表述出来,作者通过绘声绘形的漫 画式手法,产生一系列的幽默效果。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 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 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 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 :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 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 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 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 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 ,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 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