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道学苑电子报 03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34048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道学苑电子报 03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川道学苑电子报 03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川道学苑电子报 03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川道学苑电子报 03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川道学苑电子报 03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道学苑电子报 0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道学苑电子报 03(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川道学苑3本期扫描2010 年 11 月川道学苑第三期举行2010 年 11 月 24 日,四川 512 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川道学苑第三期学习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本期学习活动的主讲嘉宾梁晓燕老师,是“自然之友”(官方名称为“中国文化书院 绿 色文化分院”)理事、创始人之一,也是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她给我们带来的讲座 主题是:民间环保组织的生长与担当。梁晓燕老师以自然之友的创立、成长和社会担当为线索,向大家生动展现了大陆第一家民间 组织“自然之友”,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由弱小到强壮的过程,为保护环境和推进社会建设做出 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接着,梁晓燕老师结合自己亲身参与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

2、的民间救灾经历,与大家分享 了民间组织参与救灾的经验教训。“大灾难面前,社会的安定有序有赖于一定的组织化,要形成 新的秩序这个时候迅速建立起生活秩序,是一种很强的能力。”“说白了你是要走的。社区 发动和社区参与是民间组织的工作常识。”随后,梁晓燕老师与学员们充分互动,解答了学员们关于组织创立、城乡环保、民间环保组 织如何发声等方面的问题。下午,作为四川本土的草根环保组织,成都野草文化传播中心的主任何磊分享了本机构及其 生态旱厕项目的成败得失,并就公益体验话题与学员展开交流。美国温洛克国际 SEN 项目刘晓梅与学员分享了刚刚开始接受申请的小额拨款计划相关讯息。本次学习,我们还专门邀请成都社会安全

3、火灾防治中心的张主任,为学员们做了消防知识普 及培训,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是 512 中心第二次举办这样的活动。最后,学员们以环保为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地球村、川盟绵竹工作站、香港土房子、成都爱白等三十多家机构的五十多名学员参加了本 期学习交流。一天的学习交流让大家流连忘返。有学员表示,“借用各 NGO 组织的经验对开展活 动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也有学员反馈说:“实用,理性,有案例,有讨论,收获很大。”01目录November 2010 ( 第三期 )本期扫描 01 2010 年 11 月川道学苑第三期举行 学习要点 03 本期提要 04 自然之友的故事 自然之友艰难创立 自然之友应运成长

4、 自然之友三件大事 自然之友两项工作 自然之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09 环保 NGO 在大型突发灾害中的作为 11 交流互动案例分享 14 “野草”与生态旱厕 学员反馈 16 学员发言摘要 每月词典 17 可持续发展 机构简介 19 四川地震救援 21 大邑兔王扶贫研究中心 推荐阅读 22 我们为什么要爱护野生动物 / 唐锡阳 征稿启事四川 512 民间救助服务中心 电话:02887044778 工作邮箱: 川道学苑专用邮箱: 网站: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 155 号附 1 号 2 单元 2 号(省社科院内) 邮编:61007202川道学苑学习要点本期 提要环境保护,不仅是保护身外美

5、丽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更是保护我们赖 以生存的大自然。环境保护,不仅促进了公众对自身观念的反思,对自身行为 的改进,更是作为一个公共话题,有效地推动了微观的社区参与和宏观的社会 建设。环境保护, 是大陆起步最早、 发展最快的公益领域。 民间环保组织摸着石头, 趟过河来,一路的经验教训,对其他领域的民间组织,也是最好的借鉴。本期的主题是:民间环保组织的生长与担当。作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先行者,梁晓燕老师为大家奉献了一席公益文化 的饕餮盛宴。大环境的余威下,在公众的不解中,四位创始人当仁不让,带动身边的朋 友艰难创立了大陆第一家民间组织自然之友。自然之友,真心实意,身体 力行,从学校教育和传媒教

6、育入手,传播环保理念。大众在成长,自然之友也 在成长。自然之友做了三件大事:综合考虑当地的财政和生计,保卫滇西北的天然 林(滇金丝猴最后的一片栖息地)免遭砍伐;对内援助野牦牛队武装打击盗猎 分子,对外吁请英国首相设法切断贸易源头,保护藏羚羊;以保护圆明园湖水 生态为契机,行政公关,公众宣传,推进环境听证制度。自然之友有两项主要工作:环境公共政策影响和公民环境行为改善。政策 影响主要靠提案、政府人脉、传媒、环保教育,发挥专家、行政、宣传、群众 的力量;行为改善实现了环保教育由知到行的转变。另外,自然之友也在积极 扶助草根环保 NGO,共同应对严峻的环境局势。其他环保 NGO 也各尽所长,为 环保

7、事业添砖加瓦。大型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在紧急救灾阶段,环保 NGO 可以发挥专业优势, 调查化工厂、水利设施等,防止次生灾害造成更大损失。临时安置阶段,在社 区卫生等方面,环保 NGO 可以有所作为;民间组织更要善于发动社区,建立秩 序,这是民间组织最应该做却也很难做好的事。灾后重建阶段的工作必须要和 原来的工作有联系;做项目也要计划可以跟进的工作,环保 NGO 要想到环保设 施建好后的环保教育;不要被项目局限,而要善于在执行过程中寻找更多资源。 最后我们要清楚,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都是在平时工作中练出来的。03川道学苑学习要点自然之友 的故事Part 1自然之友艰难创立:大陆第一家“民间组织”

8、在裂缝中萌生2010 年 10 月 28 号,梁从诫先生去世。他是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之一。自然之友创立之初 共四个人:梁先生,杨东平先生,我,王力雄先生。1993 年 6 月 5 号,我们在北京的郊野 的一座古塔下,举行了自然之友的成立大会。第一批会员都是从朋友开始的,有 80 多个人 参加了成立大会。大家都认同环保理念,并愿意为此做一些事情。1993 年的北京大环境形势非常恶劣,刚刚解除戒严,不能做宣传,所有的事情只能从身 边开始。当时就是找个会谈的地方都很难。王力雄老师就建议会议可以不在室内开,可以到 外面去。我们是自然环境保护组织,就应该有我们自己的风格和工作方式。当时通知大家在 郊外开会

9、后,很多会员都打电话表示疑问,以为搞错地方了。最后在一座历经一千多年历史 的辽代古塔下,大家散坐在草坪上,开了第一次会。后来我们将 6 月 5 号定名为“绿色恳谈 会日”。那时候大规模的环境破坏还没有开始,但是有两个问题很严重。一是森林的毁坏,到处 在大肆砍伐森林。第一次参会的很多记者、教授,都亲眼目睹了全国各地的森林被大肆地砍 伐。二是当时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乡镇企业最初发展的就是五小工业,小化肥、小水泥、 小五金、小皮革、小橡胶。许多小工业都是高污染行业,而且当时没有防护措施,污染就直 接被带到了全国。工业污染开始在全国呈现严重态势。第一次恳谈会上,我们主要就这两个 问题开始谈,之后有人提

10、议,可以建立一个民间的环保组织,我们这些人先行动起来,看可 以做些什么。当时参会的人,愿意参加自然之友的都签了字,有百分之八十的人签字。当时国内还没有民间组织的基本概念。我们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别人都无法理解我 们的身份,会问,你们的领导是谁,你们的上级是谁,说自己是民间组织在那个时候是不可 想象的。民间组织不是一个单位的概念,民间组织就是大家走到一起,在一定的规则下选择 你要负的社会责任。这些事情谁来做,怎么做,跟谁合作,都不是靠上级命令,也不需要外 界人来评判,都是靠一套内部的规则来决定的,这就是民间组织。领导怎么产生?怎么问责 负责人?这些东西都是要由我们的会员们参与制定的。民间组织要

11、有一套完整的民主规则, 在这样的内部规则下,一个机构才会有战斗力,有公信力。20 世纪 80 年代的时候,民间一 度很活跃,行动力很强,但是时间很短,没有组织起来。想要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化, 没有组织显然是不行的。现在自然之友写的正式的历史是从 1994 年开始的,因为当时我们寻求注册寻求了一年 多,还是未果,最后在中国文化书院之下成立了绿色文化分院。期间艰辛颇多,当时梁先生 和杨先生分别找了六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注册都没有成功。不过当时,我们一边在寻求注册, 一边已经开始工作了。自然之友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当时选择这个, 是因为在当时大背景下环境教育几乎

12、是空白,我们的大众传媒中、教育中都没有这些信息。 我们参与自然之友的人,大部分不是环境专家,只是普通公民,是关怀和热爱这片土地的普 通公民,不可能做专业性的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要做教育。1993 年 8 月份,我们做了第一次面向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五十多个老师参加了那 次培训。当时我们去的是十三陵,十三陵那个时候还比较偏僻荒芜,有很多废陵,其中有一 个德陵,第一次培训就是在那儿做的。当时我们是想让大家感受一下,北京市区的空气湿润 度和温度与十三陵地区有什么不同其实十三陵离市区也不远。通过直接的体验,大家会 发现,有非常好的植被对生活有怎样的影响。那时候我们也不懂怎么开展工作,好在有香港

13、 的“地球之友”提供帮助,协助我们做培训。互相的支持与协作,共同的血脉和追求,我认 为这些是 NGO 的特点。NGO 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带来了很多他们在香港用的展板和 教具,让我们耳目一新,恍然啊,原来环境教育是可以这么做的!那一次做了一整天的环境 教育培训,希望老师们回到学校之后,可以把这些放进课外活动。04川道学苑学习要点Part 2自然之友应运成长:环保的理念在传播1995 年左右,中国开始有了成批的环保组织出现。契机是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其中设有 NGO 论坛。当时有两个并行的会场,一个是政府的会场, 一个是民间组织的会场。后者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团体都有。 政府很

14、紧张,就把民间组织会场移到了北京郊区。就在北京郊区,NGO 的理念第一次传播到普通人当中去。北京至少有四家组织是那个时候成立的,“地球村”“绿家园”等。一成立以后,大家就携起手来。自然之友的会员一开始发展缓慢,真正的大发展是在 1998年前后,环保主题开始成为社会共识。1998 年的大洪水,环境破坏导致的自然灾难,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国务院下达了长江上游 天然林禁伐令,媒体的作用也开始表现出来。19941998 年,自然之友花了五年做的中国报刊环境意识调查,可以看出中国传媒的环境意识怎样在一点点地觉醒和变化。当时我们制定了 17 项指标,17 项指标从今天看也是非常科学的。我们

15、据此做统计,给环境意识排了等级:浅绿、中绿、深绿。我们选了 71份全国重要的报纸做调查,把报刊环境意识调查的数据发给这 71 家报社的总编辑。我们还每年召开一次发布会,评选优秀的环境记者和环境意识比较好的报纸。其实,我们是一个民间组织,他们也许一开始不会在意我们的评价。第一年我们只收到了 5 家报纸的回执,但是贵在坚持,到了第五年已经有过半的报纸回执了我们,他们开始把这当成一个事儿。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传媒教育、企业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能做的是学校教育和传媒教育一个大众参与的环保组织一定要找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入自然之友的记者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他们在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会自然地加上环保的视

16、角。他们的好文章我们也会复印出来,与自然之友的会员分享。绿家园创始人汪永晨最早是自然之友的成员,1995 年她独立出去成立了绿家园。2000 年,绿家园开始做“环境记者沙龙”,一个月一次,到今天还在做。我们的会员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会员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05Part 3自然之友三件大事川道学苑学习要点保卫滇西北天然林自然之友发起和参与的几个社会影响比 较大的事件,一个是制止了滇西北的天然林 砍伐。那是滇金丝猴最后的一片栖息地,方 圆两百公里的原始森林。有一个云南的环保 人士奚志农,到云南拍摄金丝猴时看到砍伐 的情况,忧心如焚,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看 报纸知道了自然之友,就冲到了北京,找到 梁先生,忧心忡忡地说了这件事情。我们马 上选取了两条途径:一是媒体的报道,当时 就找了几十个自然之友的记者;一是梁先生 的紧急提案,建议国务院给予两个县财政补 贴,停止砍伐。这片森林现在还保留着,中 间有好几次又差点被砍伐,因为那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