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6528248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23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00.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李培生 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精勤博学的伤寒学家李培生 李家庚李家康整理 编者按:李培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专家,著述丰硕,曾多次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伤寒 论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并著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等三部伤寒学专著,公开发表学术论 文余篇。本文对李氏在伤寒学术研究上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若干伤寒学术研究 中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确属发前人所未发。对其学宗仲景、旁及百家的治学态度和其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李氏读书注重源 流,探幽索微,教学中对六经辨证的实质强调多种学说的综合应用研究和密切联系临床实 际,提出了六经辨证

2、十法,论述了六经之病与证的关系,辨析了六经证治之异同及常与变, 探讨了合病与并病的五种证治规律、六经证候的传变及标本学说的临床应用、伤寒与杂病的 关系、伤寒与温病的关系等等。 李培生教授家学渊源,且谦逊好学,除自幼精勤博览,师事百家外,并曾遥从上海近代名医 恽铁樵先生函授学习,深得其传。不仅治学严谨,在中医各科基础理论方面功底深厚,卓有 建树,而且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学家。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迄今已余年, 一生奉行“精”、“诚”二字,积累了极为宝贵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脏腑辨证,对内、妇、儿科 疾病,疗效确切,每起沉疴,深受患者爱戴。本文从个方面对李氏的临证特色结合具体 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

3、的总结,并介绍了李氏常用验方五首,用药平正通达,剂小效宏,颇能 启迪读者心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李培生,字佐辅,湖北汉阳人,年月日生。世以医为业。父 亲李席之系前清邑庠生,通晓诗文,精通医理,善治内、妇科杂病,名噪一方。李氏幼承庭 训,岁起从父习文,诵读四书、五经类,兼读医学启蒙书,如濒湖脉学、 医学三字经等。年岁稍长,即攻读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文史书籍。因家学熏 陶,立志于医,其父始授以医学经典,旁及各科。 第三卷岁时其父病逝,便独自悬壶于汉阳古城,此期间一面济世行医,一面自修 深造,并遥从上海名医恽铁樵先生受业,时达

4、两年。抗战爆发后,武汉沦陷,避难返乡,受 聘于汉阳官桥李家集安怀堂药店坐堂行医,外感、内伤、妇人、小儿诸疾,无所不治。李氏 治病,效力专宏,勿论贵贱长幼,一律平等,待人谦和,仁慈博爱,四方以疾迎候者,几无 虚日,遇人邀诊,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建国初期,李氏曾在汉阳索河联合诊 所与柏林联合诊所供职,负责中医诊疗业务。年被推荐到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 北中医学院前身)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一年,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过内经 、温病学、内科学、伤寒论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李氏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古典医籍,明清八大家的临床书籍如喻嘉言的医门法律、

5、李士材的医宗必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张石顽的医通、叶天士的临证指南 医案等对其也有深刻影响。 李氏治学勤勉,学识渊博,熟知中医经典,尤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殚精竭虑,不遗余 力。他认为伤寒论之重要贡献在于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 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医学著作,不仅为 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而且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 规律。书中所载方药,尤其是许多常用的有效方剂,经过长期的实践考验,至今在临床仍行 之有效,有些方剂正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课题,并取得许多成果。对伤寒学术的研究,他 主

6、张突出辨证论治这一重大主题。他说六经辨证的主要依据来源于六经中病、脉、证、治等 方面,故伤寒论每篇首载有“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 理及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加以分析、归纳,辨 为某经病证,进而厘定其有效的治法和方药,此乃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也是辨证论治的 重要依据。研究过程中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但又不以此为局限。由于伤寒论在中医学 术上的重要地位,历代伤寒注家繁多,迄今为止不下数百家,仁智之见互异,学者当有所侧 重。李氏认为伤寒研究的首要关键,还是在于忠实大论原文,逐字逐句弄通其原义,根据自 己的实际体会,结合前人的经验,然后综合

7、分析,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他提倡博览群书,师事百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持门 户之见。对于西医学术,他也主张兼蓄并存,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好中医,重在实践。李氏认为:一个中医学者,既是书生,又是医 生。书生:必多读书,多写书,能由博返约,食能消化;医生:就要学以致用,服务于临 床,替群众解除疾苦。他擅长中医内科,兼通妇、儿科。临床研究方面,重视辨证论治和方 药的研究;诊疗疾病,重视慢性咳嗽、慢性泄泻、胃脘痛、肝炎、肝硬化、冠心病、心律失 常、尿路感染的研究;处方用药,长用经方,惯用时方,并结合实践,创制出

8、不少新方,用 药简练,轻灵平稳,慎用补益、温燥、毒烈及苦寒败胃之剂,但用药依据总以脉证为凭。有 人谓李氏用药以量小著称,其谓“治方有大小,病势有缓急,药量有轻重。古人谓病大药 大,病毒药毒,为人医者,岂能滥投虎狼之剂,而称道耶!”他赞赏近代名医施今墨、冉雪 峰等人的用药特点,以为药量不大,方不见奇,而有良效。感叹当今之士,处方用药,动辄 三五十克,或以为胆大,殊不知误人之迹甚多,且造成中药材的浪费。因此他在临证时,无 问大小缓急之剂,当用则用,不畏其峻;不当用则不用,而不以轻剂为敷衍藏拙。 李氏著述丰富,撰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 Page 1700.李培生老中医经

9、验集 正;受第三卷卫生部委托,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续、全国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 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教材伤寒论;并在中医杂 志、新中医、湖北中医杂志、贵阳中医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医学论文余 篇。 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是李氏的代表作。 上三书分别于年、年、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认为清 柯琴(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包括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伤寒论注)有 许多独到见解,学术上有研究价值,历代医家都很推崇它,是一本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 考书。然因当时条件,属文间有偏激,大醇之中

10、不无小疵。故于公余之暇,见其议论明畅, 说理入微,能发人所未发者,必力为表彰之;文字晦涩,义理难明,细循其说,又确有见 地,不惜多方疏通而证明之;间有不合事实,势不能辗转附会者,不揣愚蒙而僭为正之( 柯氏伤寒论翼笺正自序)。该书以艺海珠尘丛书本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伤 寒论注为蓝本,于原书内容精湛部分,而有晦涩难懂的或理论不够完整的,则加以发挥, 用“笺”(或“疏”)字标出;如理论与事实不合的,则用“正”字标出;如某个段落中既需要有 所发挥,又要加以辨正的,则用“笺正”两字标出;原文间有错字,根据多种版本校正,附注 于旁;如各本皆一致,而显然有误者,亦注明于后,但原文不动,以昭慎重。其“笺正”与

11、“ 疏正”部分,为李氏数十年来教学临床之心得,对于当前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以及中医学 术,均有参考价值。 李氏在湖北中医学院任教余年,先后为伤寒论专业的教学和临床培养进修生、函授 生、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西学中人才数千。他常教导学生,在学业上要“博学之,审问 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说:“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应该超过老 师,中医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传统医学才会后继有人。”在他培养的研究生中,而今大多数 已成为博士、教授、研究员,有的还被国外某些大学机构聘为客座教授。他也曾多次被邀请 到广东、陕西、贵州、湖南、江西等地讲学;卫生部几次主办“全国伤寒师资班”,皆委他以 主讲的重任

12、。年中医学院首次技术职称评定中,他被评为副教授,年晋升 为教授。年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战线劳动模范,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李氏年逾八旬,但他人老不服老,除肩负培养学生和 带徒的任务外,仍然坚持每周多次的门诊,为广大患者服务,深得病人的敬仰和信赖。现在 他仍保持每天清晨早读、学术上精勤劳作、笔耕不辍的习惯,立志在有生之年,奉献更多的 余热。 学术精华 一、精勤博览师事百家李氏常言,古今之大学问家,凡以仁术称世者,无不强调道德修养, 注重“精”“诚”二字,第三卷“精”即技术精湛、“诚”乃医德高尚,为人

13、医者,两者缺一 不可。青少年时代,他的一半时间是在汉阳城区度过的,那时其家庭环境异常艰苦,却正是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白天外出应诊,晚间挑灯夜读,手不释卷。寒冬酷暑,从无间 断。真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除了家中的书,他还经常借书读,并常过江到 武昌湖北省图书馆阅读或抄写医籍,有时还写信到上海等地求购医书。若行医在外时遇有 珍、善本医书,常不惜以重金购买。 李氏读书的方法是:基本书籍反复读,实用书籍重点读。基本书籍:如素问、灵枢 、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本草从新、医宗 金鉴、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李氏认为像必反复熟读,其中重点内容,要能熟 练地背诵,不但初学者

14、应如此,即使从医多年者也不可有半点松懈。实用书籍,像当时民间 流传的明清八大家的临床书籍,如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孙文垣的赤水玄珠,李士材 的医宗必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张石顽的医通,叶 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尤在泾的金匮翼等,既有理论方面的丰富知识,又有临床方 面的实用价值,须重点阅读,至于薛立斋、冯兆张等人的书籍,因观点偏颇,或价值一般, 故作一般阅读即可。又由于某些中医临床书籍篇幅甚繁,故学习时还可以采取重点阅读的方 法。举例言之,如喻嘉言论秋燥,李士材谈泄泻,张石顽谈时疫,尤在泾论中风治法等,其 立言有据,观点鲜明,切合实用,应当精读。有些书籍,如巢氏病源、千金要方、 千金

15、翼方、外台秘要,以及金元四大家等医学名著,因博大精深,则应在学好中医 基础之后,再反复研读。另尚有些中医小本书籍,如吴又可的温疫论,葛可久的十药 神书,张山雷的中风诊,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沈尧封的女科辑要, 王孟英的霍乱论,谢朴斋的麻科活人书,丘在田的福幼篇等,其专科性质颇 强,或确有独到之处,亦应研读。此外,多阅读古人医案,如江篁南的名医类案,魏之 的续名医类案,俞东扶的古今医案按等,都是前人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应认真学 习,汲取精髓。 读中医书,不仅要眼到、口到,而且要脑到、手到。眼到、口到:是仔细阅读,辅以背诵; 脑到:是将读过的内容反复思考,充分理解,加深记忆,司马迁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是也;手到:是勤做笔记,略有心得,则眉批于字里行间;获一良方,辄记录于薄页,既备 他日问难之资料,又为自习之章本,于临证、写作殊有妙用。 荀子劝学篇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杜甫谓:“不薄今人爱古 人,转益多师是汝师。”学习中医药学,他从不囿于一家之言,而是师事百家,博采众长。 故年代初期,上海名医恽铁樵招收函授弟子,李氏遥从受业两年,收益很大。恽师逝世 时,他曾寄去一幅挽联云:“医界几老成,造物无情,恸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