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九九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527917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至习俗、九九歌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冬至习俗、九九歌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冬至习俗、九九歌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冬至习俗、九九歌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冬至习俗、九九歌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至习俗、九九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至习俗、九九歌(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 至冬至大如年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 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 岁”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 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 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 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 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 ,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 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冬至习俗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

2、,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 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 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 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 ,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 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 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3、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 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 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赤豆糯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 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 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 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 疫鬼,防灾祛病。 吃汤圆“冬至馄饨夏至面”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 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 音,呼作“馄

4、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 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 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泉州人:冬至不回家无祖 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冬 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 “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 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 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 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 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 ,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文字版九字每字九划共九 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 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 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 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 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 九九消寒

5、图就算大功告 成。填充每天的笔画所 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 决定,晴则为红;阴则 为蓝;雨则为绿;风则 为黄;落雪填白。 图形版则是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 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 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