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地里打探方———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1998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29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沼泽地里打探方———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沼泽地里打探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沼泽地里打探方———(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沼 泽 地 里 打 探 方 寻 找 周 敦 颐 的 莲 花民 风 古 朴 , 不 负 元 公族人后裔因祖上荣光, 历代 享受封建政权的荫庇和礼遇。周 氏子孙们, 无疑都以周敦颐为榜 样, 全面继承先人的文化思想和 风骨品格,并发扬光大,这是濂溪 周氏家族传统文化得以一脉相传 下来的动力。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 目前楼田村民风古朴,民情笃厚, 依然保持着尊师重教, 尊老爱幼 优良作风。 宗族祠堂和村中老人发挥着 一定的作用。每年的清明节,家族 中散发出浓浓的乡情、亲情、骨肉 之情。2009年的清明节,符炫有幸 参与了周氏族人的祭扫过程。 爱莲堂有周民回老人, 享寿 82岁,过世已三年。按本地风俗,今

2、 年应当立碑。但周民回老人鳏孤一 生,无有子嗣。清明当日,爱莲堂族 人男丁几十人,老者70岁,小者12 岁,齐聚坟山,为其忙活一上午: 清早祠堂里举行仪式, 礼毕墓碑 装车( 墓碑事先凿好), 卸车,挖 坑,立碑,祭扫工作有条不紊 地在纷纷的细雨和泥泞的山道上 进行, 现场肃穆透出关爱和亲情。 新碑落款人为:众家族后裔敬立。 返回村中,时已午后,爱莲堂 的大厅屋内已备下丰盛的午餐, 大厅屋内, 人头攒动, 族人无论 男女老幼, 热热闹闹一起聚餐。 因为又完成了一件极尽孝道的 功德,大伙告慰祖先!这样的事, 恐怕深居市井的人们是看不到也 体会不到的。 侧 记 主 讲 人 符 炫 整 理 李 鹏

3、本 版 图 片 除 署 名 外 均 由 符 炫 提 供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 业。1998年之前从事田野考古工作, 副研究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文化 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心”主任。现为湖 南省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特聘 专家, 以从事文物保护工程的勘察、 设计为主。计划在做好文物保护工程 的同时,抽出时间综合考古学 、社会 学、文化人类学、建筑学和人文地理 学的理论与方法,继续完成对我省聚 落考古学的探寻与实践!第十一季寻源濂溪故里主办单位:湖南省文化厅三湘都市报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 0 0 9 年 8 月 9 日星 期 日主 编 /盛 伟 山编 辑 /李 鹏图 编 /覃 翊

4、美 编 /叶 海 琳校 对 /刘 湘A 5湖湘文明溯源之旅本 报 近 年 重 要 系 列 文 化 报 道 :“二 0 0 四 - 二 0 0 五” 寻 找 家 园 深 处 的 珍 藏“二 0 0 五 - 二 0 0 六” 寻 找 民 间 灵 性 之 光“二 0 0 七 - 二 0 0 八” 根 与 源 湖 南 历 史 文 化 名 人 之 旅周 敦 颐 , 湖 湘 一 牛 人 周 敦 颐 ,字 茂 叔 ,号 濂 溪 先生 ,谥 号 元 公 。宋 真 宗 天 禧 元 年(1 0 1 7 )五 月 初 五 日 出 生 于 湖 南 道县 楼 田 村 。大 凡 和 端 午 节 沾 点 边的 都 是 牛

5、人 , 比 如 屈 原 , 周 敦 颐 也是 牛 人 。楼 田 村 是 周 敦 颐 成 长 的 地方 ,周 敦 颐 自 幼 跟 着 母 亲 郑 氏 在楼 田 村 里 生 活 ,小 时 候 读 书 读 出了 水 准 将 儒 、 释 、 道 三 家 的 思想 兼 收 并 蓄 , 为 今 后 精 研 、 创 立 先天 宇 宙 论 奠 定 了 基 础 。他 是 湖 南本 土 出 现 的 第 一 位 著 名 思 想 家 和哲 学 家 。目 前 ,大 到 研 究 湖 湘 文化 ,小 到 保 护 楼 田 这 样 的 古 代村 落 ,都 成 为 湖 南 省 考 古 所 近期 开 展 楼 田 古 村 考 古 研

6、 究 的理 由 。负 责 这 个 研 究 项 目 的 ,是 符 炫 。找 寻 周 敦 颐 钓 游 的 古 濂 溪 河清代康熙以后,官方文书逐渐称周敦颐的 家乡为 “ 元公故里”。元公就是周敦颐,这个名 字倒是好理解,可这里怎么又叫濂溪故里呢? 在楼田村以东, 有南北流向的濂溪河,根 据 濂溪周氏族谱的记载,濂溪之上, “ 为大富 桥,旧名石塘桥,元公 ( 周敦颐)幼时钓游其上, 濯缨而乐之者此也!”又 “ 濂溪水流入营溪十余 至城入沱水,清浊不混若泾渭焉!”濂溪故里因 此得名。 但是, 在我们进一步对楼田村进行全景 式考察的过程中, 却发现现在称之为“ 濂溪 “ 的这条河,并不是当年周敦颐 “

7、 钓游”其上的 那条濂溪。 我们走遍了楼田村周边的田地,测定了古 代河道、沼泽。证实在村子东边沼泽地中富集 的水流,继续从容、轻曼地由南而北淌过楼田 村前,然后折向东北方向,曲折蜿蜒,绕过龙山 的最北头。这一溪段,才是名符其实的古代濂 溪 ( 现在已经成为水田、鱼塘或者沼泽),而现在的濂溪,古代只称营水,也就是周氏族谱中 记载的营溪。 继而, 我们在楼田村东边的龙山的石壁 上,揭取了一幅清代 “ 封禁一带龙山”告示官文 的拓片。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活,我们的古代 祖先,总喜欢把文字刻在峭壁之上,他们当年 刻着费劲, 我们今天找这些石刻做拓片也费 劲,考古工作者需要搭起很高的架子拓,稍有 不慎,失

8、足就会有生命危险。在我们千辛万苦 拓到的拓片上,清楚地记载着 “ 实贴濂溪故里 龙山晓谕”。可见楼田村叫 “ 濂溪故里”是古来 有之的。官 府 立 文 保 护 周 家 风 水这 “ 封禁一带龙山”告示官文的主要内容, 是禁止砍伐龙山树木,不许破坏龙山的植被。你 会觉得古人很环保。但我并不认同这一点,与其 说是保护树木,不如说是保护这一块的风水。 古代凡有土木营造, 必涉及风水之术,尤 其是濂溪故里这样的望族世家, 更不例外。周 敦颐的曾祖从远公、祖父智强公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开枝散叶, 同样有风水学上的考虑。而 后人出于对周敦颐本人的尊敬, 由官府发文, 保护这块风水宝地,也情有可原。 以今天的

9、科学眼光来看:楼田村西边的道 山屏蔽住了炎热的西晒, 夏季却可让南风、东 南风送达到家家户户;冬季特有的山形和山列 布局,大大地削弱了西北风、东北风的肆虐程 度。如此看来,周氏先人当年迁居楼田,确实是 经过一番 “ 相山水”后,才定居于此的。风 光 无 限 的 周 氏 后 人周敦颐人都死了几百年,后代政府部门还 要发文保护他故居的风水,是不是很牛? 还有更牛的, 不光周氏故居的风水受到 保护,周敦颐的后世子孙同样风光无限。通过 对周氏族谱的解读, 我发现周敦颐可说是被 历代封建朝廷奉如神明。 他晚年定居江西庐 山, 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 山。他死后,附葬于母亲墓旁。在明清时期,周

10、 氏后人从楼田到江西去给周敦颐扫墓的时 候,是由政府全额补助路费开支的。都 知 道 水 田 、 梯 田 ,这 “楼 田 ” 是 什 么 田 呢 ? 楼 田 村 的 民 居 宅 群 , 西 靠 道 山 (古时 也 统 称 “豸 岭 ” ) , 东 面 隔 沼 泽 、 再 隔 一片 丘 岗 地 , 再 东 , 便 抵 近 龙 山 。 道 山 和 龙山 均 为 南 北 走 向 的 山 。道 山 最 南 端 山 脚下 有 涌 泉 。 明 嘉 靖 间 知 州 事 方 进 题 刻 “圣脉 ” 二 字 , 故 称 “圣 脉 泉 ” 。 “深 广 不 可 测 ,其 泉 溢 窦 而 出 者 , 濂 溪 也 !

11、清 泠 莹 澈 , 如飞 霜 如 啧 玉 。 大 旱 不 涸 , 积 雨 不 溢 ”楼 田 地 下 水 资 源 极 为 丰 富 是 远 近闻 名 的 。 勘 察 资 料 表 明 : 在 道 山 以 南 , 道山 与 龙 山 之 间 1 2 华 里 的 范 围 内 ,还 分布 有 如 上 鱼 塘 、 杉 树 岭 、 杨 柳 井 、 双 文 洞 、板 溪 塘 等 多 处 泉 眼 群 。 各 路 泉 水 , 欢 畅 地汇 集 到 楼 田 村 前 , 洼 积 成 为 带 状 沼 泽 , 呈现 出 一 派 水 鸟 栖 息 , 荷 莲 、 荸 荠 、 梗 叶 摇曳 的 湿 地 自 然 景 观 来 。勤 劳

12、 的 楼 田 人 民 ,曾 向 这 大 片 的水 域 索 要 过 旱 涝 保 收 的 良 田 :人 们 勘选 出 沼 泽 地 的 某 些 个 局 部 范 围 ,用 大量 从 山 林 中 砍 伐 下 来 的 松 原 木 ,按 一定 的 间 距 , 平 铺 在 淤 泥 之 中 , 并 让 树 木交 织 成 层 , 如 铺 设 楼 伏 条 那 样 , 上 复 积土 , 便 成 了 田 地 。 于 是 村 前 又 呈 现 出 一派 “稻 熟 、 荷 香 、 鱼 跃 ” 的 丰 收 景 象 来 。“楼 田 ” 古 名 , 竟 始 于 这 树 木 造 田 之 法 。 花 絮他 能 找 到 周 敦 颐 的

13、莲 花 吗 ?变 换 的 是 故 居 身 份 , 不 变 的 是 莲 花 高 洁 周 敦 颐 故 居 宋 代 就 成 了 祠 堂对周敦颐故乡的外围有了了解之后,我们 到周老夫子出生的村庄里看看吧。 找得到周老夫子当年出生的地方吗?我希 望找到,但是很难。据我的调查,楼田村建筑群 的总占地面积约71450。其中文物建筑尚存 38栋,均为天井式院落。村中以明清建筑为主, 多数为清代,另有少数建筑实际上已进入民国 阶段。外观为青砖围护的清水墙,与湘南农村 古民居类同。现在我们能看得到的所谓 “ 周敦 颐故居”,是清代的建筑。 人家周老夫子是宋代的人啊,在找寻周敦 颐故居的过程中,我们在村中周敦颐故居

14、附近 进行探方发掘。目前尚未探掘到典型的宋代的 房屋遗址。在明代遗迹中,我们发现了青花瓷 碗 ( 残破)。 结合 濂溪周氏族谱 世家第的记载,我 得出一个结论:现有所谓的周敦颐故居并非原 构。通过族谱记载,我们清楚地知道,从宋代开 始,周老夫子的故居就被改成了祠堂,并且后 代经过多次修葺。名人故居改祠堂,在我省并 不鲜见。如长沙的汉代贾谊故居,后改为祭祀 祠堂;耒阳的汉代蔡伦故居,也早改为蔡伦纪 念祠了。濂溪故居当属此列。我 们 找 到 他 当 年 看 到 的 莲 花 池能否找到周老夫子当年出生的房子,目前尚不明朗。不过我们倒是找到了另外一样和周 老夫子息息相关的东西“ 莲花”。 周老夫子酷爱

15、雅丽端庄、 清幽玉洁的莲 花,人尽皆知,一篇 爱莲说称得上是千古绝 唱。当年楼田村美丽的莲塘、莲花,曾带给他的 思想上的感悟。我们有理由相信周老夫子是在 莲花盛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这莲花的规 模也一定不会小。但是在目前的楼田村,我们 是看不到大量莲花的。 我们看不到,但是想要找到。楼田村正东 边的一大片水田、鱼塘、沼泽引起了我的注意。 从一开始,找莲花就是我的目的之一。 我们在沼泽的淤泥中也发掘了探方, 果然 不出所料,我们从1.4米深的淤泥中,用浮选法 检选出一批各类植物的种子, 其中有大量的荷 莲和松树, 这为研究楼田村的古代自然生态环 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几乎可以认定:从 周敦

16、颐故居,不但可以看到泥沼中的大片荷花, 还可以看到面前山上郁郁葱葱的原始松林。周 敦颐从小就是看着这片美丽的莲花长大的。也 正是这些莲花,塑造了周敦颐高贵的品质。对 周 敦 颐 故 里 楼 田 古 村 的 考 古 发 掘 才 刚刚 开 始 ,在 长 沙 接 受 完 记 者 采 访 的 第 二 天 , 符炫 又 一 次 奔 赴 楼 田 进 行 考 古 发 掘 , 我 们 期 待 着他 能 够 带 给 我 们 更 多 的 惊 喜 , 让 我 们 更 切 实 地接 近 周 敦 颐 这 位 湖 湘 文 化 的 开 拓 者 。他 能 否 找 到 周 敦 颐 的 故 居 ? 他 能 否 还 原 当 年 周 敦 颐 生 活在 这 里 时 村 子 的 原 貌 ?改 道 的 是 濂 溪 河 , 没 改 的 是 周 氏 族 人 的 骄 傲楼 田 村 全 景濂 溪 故 居 地 下 早 于 故 居 的 房 基 址道 山 脚 下 的 圣 脉 泉 是 楼 田 村 的 生 活 源 泉现 在 的 水 田 就 是 当 年 的 莲 花 塘本期主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