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6519501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手法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针刺手法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针刺手法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刺手法形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手法形成与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论探讨?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200032)? 上海中医药大学 95 博士生? ? 王飞? ? 针刺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针刺手法是指针刺操作全过程中的施术方法, 包括进针前的准备、治神、揣穴、循切, 以及进针后的操作和出针等各种手法; 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毫针从进针后到出针前的一系列操作方法。1? 针刺手法的起源与形成? ? 针刺手法是伴随着针刺术产生的, 据考证针刺起源于砭石, 在原始社会出现了石针、骨针,奴隶社会出现了青铜针,封建社会出现了金针、银针 1。可以想象, 不同的针具, 操作方法也一定不同。1973 年我国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 有一篇 ? 脉法? 的文字

2、, 其中有关用砭石刺破痈肿放血排脓的记载, 名之曰 ? 启脉?, 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关于刺法的记载 2。可以说 ? 启脉? 是原始针刺手法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针刺手法, 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 针具的改良, 到了 ?内经? 时代才逐渐成熟的。? ?灵枢? 和 ?素问? 都各列有专题讨论针刺手法, 从针刺工具, 针刺前的准备及进针、留针、出针, 到针刺方向、针刺深浅与补泻、禁忌等,? 巨细备至?, 成为后世各家刺法的宗祖, 标志着针刺手法的形成。? ?灵枢?官针? 是讨论针刺法的专篇, 共载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 26 种刺法, 其中的许多刺法至今仍在沿用。?灵枢?九针十二原? 提出 ? 右主推之

3、, 左持而御之? 的双手配合进针法。?素问?针解篇?、?素问?刺要论?、?灵枢?刺节真邪篇?、?灵枢?小针解? 等进一步论述了针刺中的 ? 治神?、?守神?、 ? 调气?、 ? 行气? 及进针方向、针刺深浅、留针、出针等基本方法与原则。 ? 灵枢? 的? 九针十二原?、? 经脉?、 ? 根结?、? 终始?、? 官能? 各篇, 及 ?素问? 中的 ? 宝命全形论?、 ? 调经论? 等篇, 对针刺手法的施术原则与操作方法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如捻转补泻、开合补泻、呼吸补泻、徐疾 补泻、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方法。 ?素问?离和真邪论?说: ? 必先扪而循之, 切而散之, 推而按之

4、, 弹而努之, 爪而下之, 通而取之, 外引其门, 以闭其神。呼尽内针, 静以久留, 以气至为故, 如待所贵, 不知日暮; 其气已至, 适而自护, 候吸引针,气不待出, 各在起处, 推阖其门,令神气存, 大气留止, 故命曰补。 ? 这些话便成了后世单复式手法的经典。? ?难经? 是继 ?内经? 之后的又一部经典医籍, 全书八十一难中有三十二难涉及针灸。在针刺手法上,?难经? 更加强调左右手的配合, 如? 七十八难? 说:?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信其右。当刺之时, 必先以右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 爪而下之?, ? 七十一难? 说: ? 刺阴阳者, 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 气散乃内

5、针?。此外, ?难经? 非常重视营卫, 认为补泻之法必须知营卫之气的流行、分布, 然后据其循行逆顺而施术, 进一步发展了 ?内经? 的迎随补泻和提插补泻。?难经? 还根据五行生克学说, 提出以五输穴配五行的 ? 子母补泻法?、 ? 泻南补北法? 等,以及针刺的时令深浅法, 认为针刺应结合气血与时令变化, 春夏刺浅, 秋冬刺深。? ? 春秋至三国的名医也多精于砭石, 如秦医缓和扁鹊及其弟子, 医圣张仲景及名医华佗,都曾以针术疗病。针刺手法正是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2? 针刺手法的发展? ? 从两晋开始, 针灸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其标志是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的成书。据 ?隋书

6、?经籍志? 记载, 这一阶段的针灸书还有许多, 其中当有关于针刺手法的论述,可惜均已亡佚。?甲乙经? 虽有关于针刺法的论述, 但多为摘自 ?内经? 的原文, 并无多少新意。到了唐代,?1?针灸临床杂志 1998年第 14 卷第 6期孙思邈在其 ?千金要方? 中对针刺法的理论作了不少发挥, 载有锋针、毫针、大针、火针、白针、温针、燔针等多种针具, 并就操作技巧、临证要求、主治病症、治疗禁忌等作了详细阐述。? ? 金元时期, 有两位针灸家对针刺法贡献最大。一位是何若愚, 著有 ?流注指微论?, 他对针刺法的贡献主要在五个方面 6:( 1)发挥了 ?内经?关于气血流注、脉气开合的理论, 首次提出子午

7、流注针法, 倡用按时取穴;(2) 根据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 提出补生泻成, 由经络气血多少而定针刺浅深;( 3) 创立接气通经法;( 4) 发挥 ?难经? ? 春夏刺浅, 秋冬刺深? 的理论,引申于 ? 刺肥人者, 以秋冬齐;刺瘦人者, 以春夏齐?;( 5)将转针左右方向不同解释为迎随补泻, 并区别男女。何氏虽然大大丰富了针刺法的内容, 但是由于其法过于繁琐, 不便应用,流传并不很广。另一位是窦汉卿, 主要著作 ?针经指南?, 内容有?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 及流注八穴、手指补泻等。窦氏全面分析和总结了古代针刺补泻手法的基本结构与形式, 在其 ?针经指南? 中载述了 ? 真言补泻?、?

8、寒热补泻?、? 手指补泻?, 较金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他将 ?内? ?难? 中有关手指补泻的内容整理归类,成为 ? 手指补泻十四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以后的 ?针灸聚英?、?针灸问对 ?、?医学入门? 等文献无不受其影响。到了明代, 杨继洲的 ?针灸大成? 对针灸理论及针刺手法又作了进一步的总结。清代的针灸学著作不如明代丰富多采,且多承袭前人, 缺乏新意, 其中载有关于针法内容的有 ?医宗金鉴?、?针灸集成?等。? ? 到了近代, 针刺法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出现了承澹安、赵熙、朱琏、鲁之俊、陆瘦燕等一批针灸大家。这里仅以承澹安、陆瘦燕为代表,作简要介绍。在针刺手法上, 承澹安强调指力的练习,

9、 对进针、刺针的方向,直接刺激与间接刺激都作了详细说明。其手法有单刺术、旋捻术、雀啄术、屋漏术、置针术、间歇术、震颤术、乱针术等 8 种, 并自云 ? 八节针法, 参酌日本新针法编写?。他将 ? 兴奋?、? 镇静?、? 强刺激?、? 弱刺激?、? 抑制?、? 诱导? 等西方医理应用与针刺手法的解释, 颇富创新精神。陆瘦燕则更重视古典针法的整理与研究, 他将针刺手法重新科学归类, 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复式手法三类,每一类又包括若干种。这样的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他还将各种手法按作用分为候 ( 催)气、行气、补泻三大类。陆氏对针刺手法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 ? 烧山火?、? 透天凉? 的研究, 从

10、文献到临床及实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丰硕成果, 极大地丰富了针刺手法的内容。3? 针刺手法的现状? ? 近年来, 国内关于针刺手法的研究方兴未艾。如杨氏 9结合现代物理理论, 研制出了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 为针刺手法量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现代手段。关于补泻手法的作用机理,有研究发现 10, 捻转补法对健康人皮肤温度有升高作用,而捻转泻法无明显作用。而范氏 11的以每博血流量作为观察指标, 研究了徐疾补泻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补法使每博血流量增加, 泻法使之降低。解氏 12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了 ? 巨刺法? 的作用机理, 认为脊髓、脑干网状神经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1、及大脑皮层是 ? 巨刺? 产生效应的物质基础。李氏 13采用 ? 微电脑信息检验分析系统?, 记录了 32 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体表胃电作频谱分析, 结果显示: 留针足三里和提插泻法使胃电频率略升高或无变化, 但幅值显著升高, 表明胃运动加强;提插补法使胃电频率、幅值明显降低,提示对胃运动有抑制作用。由此说明即使在同一种机能状态下, 不同针刺手法的作用亦不相同。? ? 比较而言, 国外对针刺手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偶而有关于电针不同刺激参数的生物效应的报道。可能主要是由于针刺手法过于复杂多样, 不易控制和客观评价,并且受影响因素太多,结果难以保证。4? 结语? ?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

12、因素, 从其形成, 发展至今,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系列的资料表明, 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 其确切机制,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 关于针刺手法的标准化的研究也不够, 这将大大制约针刺法的发展。没有规范统一的标准,既不利于开展科学研究, 也不利于学术经验的交?2?针灸临床杂志 1998 年第 14 卷第 6 期流与继承。建议对于古典文献中纷繁复杂的针刺手法, 加以删繁就简, 系统整理, 科学研究, 使针刺手法朝着切实有效, 简单易行的方向发展下去。5? 参考文献1? 郭世余. 中国针灸史,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 152 ? 毛良.古医 书 ? 脉

13、书? 诠释,上海中医药 杂志,1983; ( 10) : 443? 黄帝内经素问.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4? 河北中医学院. 灵枢经校释.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5? 陆寿康等. 针刺手法 100 种.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886? 李磊. 何若愚 ? 流注指微赋? 评述.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3; ( 9) : 37 397? 李鼎.手指补泻的由来和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 ( 7) : 40 438? 陆焱等主编.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49? 杨华元等. 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研制及其应用. 上海

14、针灸杂志, 1991; ( 3) : 35 3610? 杨丽华. 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皮肤温度影响的观察. 中国针灸, 1992; ( 5) : 35 3811? 范钧铭等. 针刺徐疾补泻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 上海针灸杂志, 1990; ( 2) : 5 612? 解秸萍. 巨刺法的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 上海针灸杂志, 1997; 16 ( 2) : 28 2913? 李万瑶等. 针刺提插补泻手法的胃电信息检测观察.中国针灸, 1993, 3 ( 13) : 29 30收稿日期: 1998? 02? 10针灸治病步骤及其影响因素(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 ? 张殿楷?

15、霍俊杰? ? ? ? 河北省廊坊师范专科学校? 路玉兰? ? ? ? ? 针灸治病总的来说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前人在长期针灸临床中认识到: 个体有差异;体质有强弱; 病情有虚实; 手法有补泻;施治有时机。故强调 ? 凡刺之法, 必察其形气? 的辨证观; 按照 ?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进行施治, 才能达到? 拯救于疾? 的针刺目的。今谈谈对针灸治病步骤及其影响因素的粗浅认识。1? 辨证针灸辨证, 在运用八纲、脏腑、气血等辨证方法的同时, 对经络辨证, 针灸临床尤为重要。这就是说, 针灸辨证在运用其他辨证方法的同时,还要辨明病属何经, 这样取穴证治才有依据。如若不明经络, 只知胃痛取足三里,

16、虽似辨证取穴,实际上使辨证流于形式, 要想提高针灸疗效是不可能的。针灸辨证, 首先对经络的循行病侯要熟悉, 在临证时根据病者主诉有目的的对有关经络循行部位及穴位进行检查 ( 切诊), 根据所取得的资料辨明证属何经何证,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是针灸施治的前提。例如头痛一证, 疼痛部位、性质不同, 其证亦不同;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 属阳明经头痛, 因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 行于前头部及额部,故邪犯阳明经可引起前额痛; 侧头痛, 痛以两太阳穴为甚者, 属少阳经头痛; 后头部连颈痛, 属太阳经头痛; 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因此, 只有辨明证之内涵, 才能做到施治有所本。另外, 随着针灸学现代研究向微观水平的深入, 对待中医学的辨证观亦要参考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 使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使 ? 辨证? 观更完善、更具体、更科学。2? 论治早在 ?灵枢?经脉? 篇就有 ?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的记载, 为针灸临床施治提出了基本大法。 ?灵枢?刺节真邪? 篇:? 用针之要, 在于和调阴与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