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柏林的好人—柏林的好人——布莱希特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12799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1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敬礼,柏林的好人—柏林的好人——布莱希特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敬礼,柏林的好人—柏林的好人——布莱希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敬礼,柏林的好人—柏林的好人——布莱希特(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3第202期一挥手, 终成别刘宏伟有人一见如故, 多少年过去, 依然记忆犹新; 有人天天见面, 寒来暑往, 却不一定能准确地形 容出对方的眉眼。 这点, 一如钱锺书先生的友谊 观:“人之间的友谊, 并非由于说不尽的好处, 倒 是说不出的要好。 ” 好一个 “说不出” ! 人间真情, 大抵都带有此种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的余味吧。 我与新芝大姐, 便如前者。 新芝大姐走了! 无论有多少疑惑萦绕心头, 我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今年恰逢鲁迅文学院主编班 (第二届高研 班) 毕业10周年, 有班里热心的同学倡议让所有 学员各写一篇回忆鲁迅文学院的文章, 然后结集 出版以示纪念, 具体的联络任务

2、落到了俊哥身 上。 十年光阴, 物换星移, 不少同学的通联方式都 变了, 而俊哥手头那本毕业时的通讯录早已不见 踪影, 向我问询, 我只好照着自己留存的那本通 讯录上的名单一一告知。 当我念到倒数第二人“张新芝”的名字 时,俊哥突然语气凝重地告诉我: “张新芝走 了! ”我条件反射般地跟了句“出差,还是出 国? ”当他再次明确告知“她再也回不来了” 时,我的脑子有些发蒙。致电跟新芝大姐在同 一栋楼里上班的同学方文,得知已是年初的事 情,大致是因肺部的问题。 严格地讲, 我跟新芝大姐在班上算不上最熟 悉的同学。 2003年9月的一天,我到位于东八里 庄的鲁迅文学院报到,成了第二届中青年作家 高级

3、研讨班的一名学员。在前往分配给我的 217房间途中, 搭乘电梯时, 一名和颜悦色的中 年女子冲我热情地招呼道:“你是主编班的学员 吧? 我叫张新芝,诗刊 的, 也是这个班上的学 员, 住409房” 就这样, 我跟新芝大姐算是有 了一面之缘。 当时我是全班惟一没有办理脱产手续上学 的学员, 因此, 除了上课外, 其余的时间甚少在学 校露面, 也很难见到新芝大姐的影子。 她似乎被 同学们早早地划入了 “贤妻良母 “的范畴, 一般情 况下, 都不忍去打扰。 真正熟悉起来, 反而是在学习结束后, 但凡 有外地同学来京, 多半会聚一聚。 在京的十来位 同学时不时也会邀约到一块儿吃顿便饭, 聊聊近况。 每

4、次见面, 新芝大姐总是早早赶到, 热情地张 罗。 告别时, 又细心地关照着同学们一一离去。 同 学间提及新芝大姐, 总会异口同声地赞一声: 地 道的好人! 随着我搬到郊区落脚, 便很少参加城里同学 聚会了, 我与新芝大姐也就甚少见面了。 最近的 几次见面, 一次是在2011年11月份召开的中国 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 新芝大姐被抽到 大会会务组帮忙, 一同被抽调的还有班里的另一 位同学郭文斌, 而当时的我, 负责带领一个小组 在文联大楼里执行作代会的舆情预警工作, 工作 繁多, 实在是无暇多作停留。 因此, 我们在走廊里 打完招呼后, 便匆匆告别了。 再见面时, 记得是在 文联大楼的走廊

5、里, 我当时已受聘楼里的一家单 位。 当她得知我的近况后, 很是替我高兴, 同时叮 嘱我过来值班时一定记得找她拿饭卡, 她每月的 饭卡都吃不完。 随后几次见面, 每次她都如此叮 嘱我, 总担心我吃不饱。 在世态炎凉、 自顾不暇的 当下, 她的这份关心, 对于常年漂泊在外的我而 言, 内心的感动可想而知。 真情稀缺的年代, 一句 无意中的话, 尚可温暖一颗心, 何况是如此谆谆 叮嘱、 切切关心? 我同新芝大姐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文联 大楼一层大厅,我手里拎着一大包东西,急匆 匆地要出门,我们彼此笑着打了声招呼后,我 便朝马路边跑去。我在路边上车回望时,看见 新芝大姐还在看着我,见我回头,冲我挥手

6、告 别没想到,这一挥手,竟成“此别成终 古,从兹绝绪言” 。 新芝大姐一直都在 诗刊 社, 从一名普通员 工到到总编室主任, 始终任劳任怨、 默默无闻地 提供各种后勤服务。 她没有留下满屋金银, 也没 有留下鸿篇巨制, 她只做好了一个普通人, 一个 普通人中的好人, 但她的善良、 勤劳和谦和, 却又 如此珍贵。 此刻, 凝望着窗外月朗星稀的夜空,我的脑 海中浮现着新芝大姐那张和气的笑脸,耳畔回 荡着那句“宏伟,我饭卡吃不完,你过来上班 时千万记得找我拿卡哦” ,泪眼婆娑之余, 一缕 “故人云散尽, 我亦等轻尘” 的哀愁突然涌上心 头一在我的脚下是北国风光的景象。 万里雪花飞舞。 静止的 黄河,

7、 在这样的高度上望去 再也不滚滚急流。 在它和我们之间 这是德国诗人、 戏剧家贝托尔特 布莱希 特1951年翻译的毛泽东 沁园春雪 的前几 句, 译诗共21行; 不过, 布莱希特给德文译诗 定名为 飞越长城的思绪 。 布莱希特的名字在中国并不陌生, 在文 化艺术界更响亮。 妻子和我都是德文专业毕 业的, 自然早已知道布莱希特的名字, 陆续读 过他的一些作品, 对布莱希特的成就有所了 解。 记得还是学生的时候, 我曾练习翻译过他 的短篇小说 异端者的外套 。 那时候, 除了老 师 (当时还有来自西德、 东德的老师) 给我们 介绍过布莱希特, 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的丁 扬忠教授还来给我们做过其戏剧理

8、论的专题 报告。 两德合并以后, 妻的工作地点也从波恩 转到柏林, 我从维也纳离任后就来到妻身边。 那时, 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布莱 希特。 布莱希特一生从事戏剧的创作、 导演、 编 排和戏剧理论的研究。 他打破欧洲古典戏剧 创作和演出的理论原则即亚里士多德的 “三 一律 “, 强调戏剧的 “间离效果” 或 “陌生化” 表 演方式, 并且在创作和演出中得以成功实践, 在当代世界戏剧创作和表演领域独树一帜, 成为举世公认的三大流派之一, 为戏剧艺术 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我们曾经通过影片 看过他创作的戏剧三分钱歌剧大胆妈 妈和他的孩子们卡拉拉大娘的枪母 亲等,单那编排和演出手法就使我们耳

9、目 一新, 至今印象深刻。 而布莱希特与中国、 中 国文学艺术的关系, 他的中国情结使我们感 到特别亲切。 布莱希特一生没有来过中国, 但是, 他的 妻子海伦娜威格尔说:“布莱希特的哲学思 想和艺术原则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布莱 希特的戏剧里流淌着中国艺术的血液。 ” 是的,布莱希特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 他几乎一生都处在和中国的思想与精神的联 系中。 早在青年时期, 布莱希特就开始接触和 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典籍。 据布莱希特研究专 家称, 他早年读过 老子 庄子 易经 和 墨 子 等, 还曾写过长篇论文 墨翟变易之 书 。 他在流亡到布拉格时, 写过 老子在流亡 途中著 “道德经” 的传说 。

10、 1935年, 他在莫斯 科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 那年, 梅兰芳应苏联 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 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演出了 6场京剧, 包括 宇宙锋 打渔杀家 贵妃醉酒 等, 还有6场京剧里的舞剧片段如 西施 “羽舞” 、 花木兰 “走边” 、 霸王别姬 “剑舞” 等。 这一相遇, 对布莱希特影响深远。 京剧表 演的独特方式决定性地启发、 促进、 丰富了他 早年提出的叙事和史诗喜剧构想。 第二年, 他 写出了 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 一书。 后来在他的戏剧创作和实践中, 不仅借 鉴了中国戏剧的表演手法, 还直接运用了中 国文学艺术素材和中国背景, 创作出了 高加 索灰阑记 四川好人 等精

11、彩剧目。 后来, 他 还领导他的剧院排演了中国话剧 粮食 。 布 莱希特作为诗人, 很喜欢中国诗歌。 他熟知李 白、 白居易、 苏东坡等中国诗人, 尤其喜欢白 居易。 他除了翻译了毛泽东的 沁园春雪 , 还翻译了李白、 白居易的诗篇。 晚年, 据专家 披露, 他还有过移居中国的想法。 布莱希特的中国情结可见一斑。二我们在柏林生活的时间正好是布莱希特 逝世50周年, 柏林市正举办布莱希特艺术节。 为了纪念布莱希特, 柏林市特别邀请来 著名的导演重新排练 三分钱歌剧 , 请德国 著名的摇滚歌星 Campino担任该剧男主角。 柏林市还邀请法国、 意大利、 西班牙等国外剧 团来柏林演出布莱希特的剧目

12、。 整个夏天, 柏林市到处都是布莱希特。 剧 院里上演着布莱希特的戏剧, 学校和艺术社 团举办着布莱希特作品朗读会和关于布莱希 特的报告会, 电影院里反复放映与布莱希特 相关的电影片, 书店里显眼处陈列着布莱希 特的著作柏林最有影响的日报 柏林每 日镜报 在整个8月的每一天的头版左上角都 刊登一则布莱希特语录。 布莱希特在柏林市 内和在勃兰登堡州布口镇的旧居以及布莱希特夫妇安葬的墓地, 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 绝统一后的德国给了布莱希特前所未有 的荣誉,令人感动也令人感慨的荣誉。 曾几何时, 布莱希特虽然已经作为世界 文化名人受到国际上的尊重。 但是, 当时联邦 德国的某州要上演布莱希特的戏剧时,

13、 遭到 当时联邦外交部长的严厉训斥。 这件事, 在上 世纪60年代末学生运动时被作为一个批判的 课题。 统一前, 与东德对应的西德也出版过布 莱希特的著作, 也有研究和评论布莱希特的 文章, 但是, 政治上对他是质疑的, 也有人从 私生活上指责他。 然而, 谁能否认布莱希特的 文化艺术成就呢? 布莱希特二战后回到民主德国, 直到 1956年8月14日去世。 现在, 统一后的德国能 举办布莱希特艺术节, 可见 “度尽劫波兄弟 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 妻和我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前去参观布 莱希特的故居。 我们到市内的旧居时, 很多人正在排队 等待参观。 按旧居博物馆的安排, 每次入内参 观者最多

14、8人, 并且必须跟随讲解员。 算了算, 今天肯定轮不上了, 就在楼道里、 院子里和街 门过道里磨磨蹭蹭地看了个够。 街门过道的 墙壁上写满了布莱希特的诗作, 强烈地提醒 人们, 布莱希特在诗歌创作上的贡献一点也 不比他在戏剧上的贡献差。 热心的德国人告诉我们, 布莱希特的工 作室、 会客室和卧室陈设很简单, 夺目的是他 的藏书。 布莱希特1954年3月写给在法兰克福的 出版商佩特苏尔坎普的一封信里说:“我现 在住在逍式谢大街, 靠 法国 墓园, 那里葬着 胡格诺将军们、 黑格尔和费希特。 我的窗子都 朝向墓园的方向, 那里并非没有欢快的气氛。 我住在后面一座楼房的二层, 这座楼与前面 的那座楼

15、都有150年的历史了。 房间都很高而 窗子的比例很得当。 最大的房间大约 9米见 方, 这样我就能够为了不同的工作放置很多 桌子椅子自从我住得离剧院这么近了, 我就得经常为我那些年轻人花费精力, 他们 蜂拥而来, 不过他们知道, 我乐意。 ” 可见, 布 莱希特很喜欢住在这里。 我们拐进隔壁的院落。那里,外面是法 国公墓,葬着当年从法国迁居来柏林的胡格 诺派的将军志士们。与法国公墓一墙之隔的 后院就是被柏林人称为“名人墓”的市立公 墓。这里葬着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建筑 师申克尔和沙多夫,著名的反法西斯小说 第七个十字架的作家安娜 西格斯,作家 海因里希曼、施特凡赫姆林、约翰那斯 贝歇尔、阿诺

16、尔德茨威格等。但是,我们 在那些壮观的华贵的雕饰的排排幕碑间转来 转去都没有找到,直到我们几乎失望时才经 人指点在一偏僻的墙角找到了布氏夫妇的 墓。它所在的斜对面不远处正是哲学家黑格 尔的高大墓碑。夫人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 到:那墓何止简朴,简直可以说简陋了。一 块立着的不规则的花岗石上刻着布莱希特的 名字,旁边一块躺着的石头上刻着夫人的名 字,没有其他任何装饰,夫妻俩就这样相伴 于地下。我感动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 是,墓地有两米见方的草坪。草坪靠路边的 地方插着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荣誉之 墓。这是柏林市政府的敬意。我们几乎因劳 累而麻木的感觉此时又被激活了,心灵受到 了始料不及的碰撞天暗下来,细雨飘洒 开,我们慢慢地无声地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 了那里。后来我们又去过两次,每一次都在 布莱希特夫妇的墓前静立一会儿,默默无 声,用心和他们对话。三在柏林市东大约50公里的布口镇, 那里 已经属于奥得河河谷地域, 布莱希特还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