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课堂 哲理更明了--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融入《易经》哲理的几个案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512132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经》入课堂 哲理更明了--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融入《易经》哲理的几个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易经》入课堂 哲理更明了--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融入《易经》哲理的几个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易经》入课堂 哲理更明了--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融入《易经》哲理的几个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易经》入课堂 哲理更明了--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融入《易经》哲理的几个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经》入课堂 哲理更明了--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融入《易经》哲理的几个案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易缓 。 哲理曩 在 生活与哲学 教学中融入 易经 哲理的几个案例 口 柯美芬 ( 台州市路桥 中学 , 浙江台州 3 1 8 0 5 0 )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占 卜 术著作 , 易经 被称为 “ 群经之首 , 大道之源” , 是 中国传统文化 中自然哲 学的重要根源之一。 因此, 在 生活与哲学 教学中 适当地融入 易经 的相关内容, 能让学生在欣赏中 国特有经典文化之美的同时, 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哲 学道理 , 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 可谓一举三得。 一 、“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 生活处处有 哲学” 【 案例一】 在 生活与哲学 第课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中, 为让学生

2、更深刻地体会“ 哲学就在我们身 边” 的道理, 笔者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 易理” 导人。 笔者先出示了一些成语 , 比如“ 不三不 四” “ 七 上八下” “ 错综复杂” “ 坐北朝南” “ 天南地北” “ 否极 泰来” “ 物极必反” “ 九五之尊” “ 与时俱进” “ 自强不 息” “ 厚得载物” , 让学生猜猜这些成语的出处。 一见 这些 自己熟悉的成语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调动 了起来 , 纷纷猜测。 有的说“ 九五之尊” 出自 论语 , 有的说“ 物极必反” “ 否极泰来” 出自 老子 , 有的说 “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出自 孟子 各种答案 都有 , 但没有一位学生谈到

3、 易经 。 见此情景 , 笔者 便告诉学生, 大家学习兴致很高, 但答案都错了。 这 些反映着人们 日常生活道理的常用成语 , 实际上出 自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 易经 。 如人们造房 子、 买房子, 都喜欢坐北朝南的, 现在留存下来的北 京的四合院, 就是古代人们“ 坐北朝南” 居住观念的 典型例证 。 延伸到政治统治, 古代皇帝在大殿上也 都是背北而坐, 眼看南方。 这些都可以在 易经 里 找到渊源。 伏羲八卦以南为天, 以北为地, 就是平常 我们所说的天南地北。 西游记 里的孙悟空一个筋 斗翻上 了天庭 , 先 到的必是南 天门 , 而非北 天门。 因 为南象征天 , 天象征阳, 阳温暖生

4、发有活力。 而“ 自 强不息” “ 厚德载物” 更是直接取之于 易经 里面的 乾卦“ 天行健 , 君子 以 自强不息 ” , 坤卦 “ 地 势坤 , 君 子以厚德载物” 。 清华大学就以“ 自强不息” “ 厚德载 物”这两句蕴含着天人合一哲理的古训作为校训, 勉励莘莘学子应具有“ 忧患意识” , 奉行“ 乐天知命” 的人生哲学, 追求为民族的“ 生生不息” 、 繁荣昌盛而 无悔奉献、 襟怀坦荡的崇高精神境界。 教学感言: 初次接触哲学 , 学生大都认为哲学 很神秘, 高深莫测, 学习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通过 引入 易经 相关内容 ,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古代经典 虽博大精深 , 距今 已有五六千

5、年, 但仍与现代生活 密切 相关 , 只要 注意观察 、 勤于思考 , 就会 发现 “ 生 活处处有哲学” 。从而不仅很快使学生消除了对哲 学的神秘感 , 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内容, 提高了学习 兴趣 , 还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营 养 , 立志向清华大学的校训看齐, 做一个胸怀博大、 自强不息 的人 。 【 案例二 】 为了加深学生对“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 和对世界的思考” 这一原理的理解, 笔者引人了 易 经 中先天八卦图的产生过程。 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很爱思考 , 想得最多 的是关于“ 万物起源” 这一重要哲学问题。 伏羲上看 看天, 下看看地 , 再看看四面八方, 发

6、现太阳总是从 东方起来 , 再从西方落下, 天天如此, 无一例外。 一定 有一股神秘的力量造成了这一现象 , 世间万物无不 受其影响。 这股力量应该是宇宙产生的根源。 为了把 自己的想法形象地表示出来, 让大家都明白, 伏羲就 折一段树枝 , 画了一条线 , 用来代表那股力量, 表示 一画开天。 这就是“ 一画开天” 的来源, 这个“ 一” 就是 太极。 太极代表着宇宙最初的原始浑沌状态 , 宇宙遵 循着“ 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的发生、 发展过程。 进而, 伏羲又创造了代表大 自 然八 大现象的八个卦象, 构成了完整的“ 先天八卦图” 。 教学感言 : 通过引

7、入 易经 中关于伏羲创“ 先 天八卦图” 的过程 , 学生明白了教材上讲述的“ 哲学 并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只要留心思考 , 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 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 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的道理 ,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一切哲学思想产生的根源。 易经 这部迄今仍影 响我们生活的哲学经典的诞生也一样, 归根结底是 古代人们社会实践 、 深入思考的产物。 这表明, 哲学 萌于实践 、 始于思考, 要从实践中思考, 方能在思考 中进步。 懂得这些道理 , 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 、 “ 易” 有三义 : 变易 、 不易、 易简“ 认识 运 动把握规律 ” 【 案例三】 在教学

8、“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这一原理时, 笔者引人了 易经 的“ 易” 第一层含义“ 变易” 的概念 。 笔者先 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 : 易经 中的“ 易” 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部书取名 易经 , 不叫其他 什么“ 天经” “ 地经” “ 宇宙经” 之类的? 易经 的“ 易” 与我们教材 中讲的“ 运动” 概念有没有关系? 通过以 上的设问,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 经过 热烈的讨论 , 学生形成了三大观点: 一说“ 易” 是“ 容 易” 的意思 , 表明这部书很好理解 ; 二说 “ 易” 是“ 交 易” 的意思 , 表明这是一部讲“ 做生意” 的书 ; 三说 “ 易” 是象形字上

9、面是 日下面是月, 表明这是一部讲 宇宙 13 月 自然现象的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 笔 者解释 : 易经 的“ 易” , 本意是变化的意思。 “ 易 ” 有三种含义 : 第一是变易 , 第二是不易 , 第三是简 易。 易经 翻译成英文为 T h e b o o k o f c h a n g s , 就 是一部讨论变化道理 的书, 正好与“ 运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 相 吻合 , 表明宇宙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 的, 没有绝对的静止 。 用 易经 来解释 , 运动就是 “ 易” , “ 易” 就是“ 变易 ” , 即变化 。 易经 关于“ 变 易” 的观点与我们教材讲到的“ 运动变化” 的概

10、念 很相似。后者认为,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 课 堂 定 笔 篡兰墨三三 害兰兰誊誊基l_l_ 一 质、 化学性质的变化 , 从生命有机体 的新陈代谢到 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 动变化之中。 教学感言: 大道至简, 一个“ 易” 字 , 概括了宇宙 万物共同的运动本质, 从而很好地诠释了教材中所 讲的“ 运动变化” 的含义, 让学生容易理解 、 接受, 顺 利地达成了教学 目标。 同时, 咱们老祖宗在五六千 年前就已能用符号( 当时还没有文字 ) 表达哲学思 想 , 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一个“ 易” 字, 让学生深 刻体会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

11、、 无穷魅力 , 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 案例四】 在教学“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这一原理时, 笔 者引入了 易经 的“ 易” 第二层含义“ 不易” 的 概念 。 笔者告诉学生 , 易经 中“ 变易” 讲变化是绝对 的, 而“ 不易” 讲这种变化后面有着不变的“ 常则” , 即“ 天道” , 用现在的话解释近乎于 自然规律。 按 易 经 的观点, 世间万物都在变 , 唯有“ 常则” 是不变 的。 因此 , 易经 所表示的“ 不易” 指的就是变化的 规律性。 变的是现象 , 不变的是“ 常则” 。 事物运动是 有规律的, 必须遵循 , 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 ; 世间万 物都在变 , 唯有“ 常则

12、” “ 天道” 即自然规律不会变 , 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 易经 还提出, 变与不变是 同时存在的, 变中有不变, 不变中有变 ; 站在不变的 立场来变 , 才能“ 顺时适变” 、 不会乱变。 易经 中这 些关于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思想 , 与教材中“ 我们 必须遵循规律 , 而不能违背规律 , 要按照客观规律 办事” 的方法论要求不谋而合, 解说起来 自然贴切, 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和接受。 教学感言 : 人们常说的人类的最高智慧是“ 以 不变应万变” , 世间万象“ 万变不离其宗” , 里面就包 含着“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要按照客观规律办 事” 的哲学道理。 而 易经 用“ 不易” 的概

13、念把此道 理说得清清楚楚 、 明明白白, 让人不得不佩服老祖 宗的智慧 。 我们的教学也只有遵循规律, 又顺时适 变, 才能活力充沛, 效果显著。 三、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 案例五】 在讲到“ 矛盾的对立统一” 这一原理时, 笔者引 。商 入课堂 走笔 上 三三 焉 ij三墨墨 墨三 入了 易经 中“ 一阴-I E I 谓之道” 的如下含义, 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 力” 这一哲学原理。 含义一: 大 自然千形百态 、 包罗万象 , 一一分 析 , 必然是一个几无穷尽 的过程 , 但 易经 用“ 阴 阳” 二字 , 概括了

14、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两大元素。 而“ 阴阳之道” , 用教材的话表达就是“ 矛盾的对立 统一 ” 。 含义二: “ 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其中“ 两仪” 即天地 。 天为 阳, 地为阴。 阴阳起源于浑然一体的 元气 , 轻清者上为天 , 重浊者下为地。 扩而展之 , 太 阳是阳, 月亮是 阴; 白天是阳, 晚上是阴; 人活着是 阳( 在阳间) , 人死 了是阴( 叫归阴) ; 男人是 阳, 女 人是阴 ; 君是阳, 民是阴; 奇数是阳, 偶数是阴 总之 , 依据 易经 , 无论是社会生活 , 还是 自然现 象 , 都存在着对立面 , 这个对立面就是一种阴阳关 系 , 世界无处 不 阴阳。

15、 这正是一 种 “ 矛盾 普遍性 ” 原 理的极好诠释。 含义三 : 阴阳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 阴阳 自太极生发 , 且是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阴极成 阳、 阳极成阴 , 彼此之间是互动合一 、 密不可分 , 故称 “ 一阴一阳谓之道” 。 例如 , 人的手是阴阳合一的。 大拇指只有一根 , 为奇数 , 是 阳 ; 但 它有两个指 节 , 为偶数 , 是 阴, 这 叫做阳中有阴。 其余 四个手 指 , 为偶数 , 是阴 ; 但是每个手指却都有 三个 指 节 , 为奇数 , 为阳 , 这叫做阴中有阳。 “ 一阴一阳谓 之道” , 体现 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 互对立 , 又相互

16、 统一 的两 个方面 ” , 即“ 矛 盾 的对 立 统一 ” 的原理 。 含义四: 易经 的“ 易” 首先指的是“ 变化” , 因 而 易经 又称“ 变经” , 是一部研究事物变化发展的 经书。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事物变化呢? 易经 认 为, 任何变化都是由阴与阳两种因素的消长所造成 的, 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互相作 用下不断运动 、 变化 、 生成 、 更新 的 , 从 而揭示 了“ 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一哲学道理。 教学感言: 让学生通过观察手五个手指的不同 之处及其相互关系 ,体会其中包含的阴阳合一道 理。 生活中, 浅显但贴近学生生活的“ 阴阳不可分” 现象比比皆是 , 适时适当引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