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指向世道人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10344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1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指向世道人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指向世道人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指向世道人心(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副刊副刊2015年 11月 17日 星期二2424本社社址: 北京市朝阳门外金台西路 2 号 电子信箱: 邮政编码: 100733电话查号台: 65368114 印刷质量监督电话: (010)65368901、 65368903 广告部电话: (010)65368792 定价每月 24.00 元零售每份 1.80 元 广告许可证: 京工商广字第 003 号 昨日本报(北京)开印: 3 时 20 分 印完: 5 时 40 分什么样的诗可称为好诗?当代诗 歌从古老的诗歌传统中可以汲取什么 养分?手机阅读是否会赋予诗歌更持 久的生命力?诗歌月刊 一直致力于 推动当代新诗的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 记

2、者采访了该杂志现任主编王明韵。 诗歌月刊 的前身是 诗歌报 。 诗歌报 创办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 首 任主编严阵, 后由蒋维扬、 乔延凤先后 担任主编, 其 “大诗歌” 的概念,“先锋 性、 青年性、 探索性” 的办刊宗旨, 赢得 了众多诗人的喜爱。1985年 9月 21日 至 1987 年 3 月 6 日,诗歌报 4 次推出 “崛起的诗群” , 介绍了一大批青年诗 人。1986 年 10 月 21 日, 诗歌报 与 深 圳 青 年 报联 合 推 出 “ 中 国 诗 坛 1986年诗群体大观” , 在诗坛产生了极 大影响。 问: 作为主编, 你认为 诗歌月刊 的办刊精神是什么?希望她在当代

3、新 诗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 一方面, 坚持多元、 包容、 探 索、 自由的办刊精神, 不管什么样的风 格流派, 惟好诗是举; 另一方面, 坚持 开放办刊, 刊物的编辑, 除我在编外, 其余都是从社会上聘用的有影响力的 诗人做兼职编辑, 以求视野开阔, 能够 多层次、 全方位、 最大限度地及时发现 好诗和优秀诗人, 把优秀的诗歌呈现 给读者和社会。 多年来,诗歌月刊 坚持和坚守 的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价值和诗歌 趣味, 并以此与假恶丑相对立; 我们倡 导做有情怀、 有担当、 有使命的诗人, 既要仰望星空, 又要关注脚下的土地; 我们呼唤有血泪、 有歌哭言笑, 有筋 骨、 有温度, 能温暖

4、世道人心的诗歌。 诗歌月刊 作为中国诗人的精神 高地, 一直致力于引领和推动现代诗 歌的进程与发展。一是鼓励探索、 创新, 不断发现和培养诗歌新人。二是 开辟 “隧道” 专栏, 为老一辈诗人如牛 汉、 李瑛、 郑敏等做专题访谈, 累积珍 贵的诗歌史料, 为中国诗歌做好保护 性抢救性工作。三是以刊物为平台, 经常开展中外诗歌交流活动, 让不同 风格流派在互动、 碰撞中迸发岀奇思 妙想和灵感火花。 问: 中国自古就有 “美教化”“厚人 伦” 的 “诗教” 传统, 新诗发展近百年 来, 它对中国社会及其发展影响及价 值何在? 答: 诗歌一直对世道人心有着潜 移默化的教化, 用诗人的话说, 它可以 让

5、石头柔软、 流泪, 它无坚不摧, 又刚 柔相济。因此,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 化, 是一直存在且影响巨大的, 它的价 值就在于告诉我们, 诗人仅仅写诗是 不够的, 还要有使命和担当; 在面对自 然、 历史、 社会、 人生时, 既要眼里有泪 水, 又要脸上有阳光, 心中有敬畏。 问: 对于新诗创作你怎么看?当 前的新诗创作是否还缺乏脍炙人口的 诗篇? 答: 我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持乐 观态度, 新诗发展还不到一百年, 一路 走来, 磕磕绊绊, 曲曲折折, 美丽且混 乱, 繁荣又喧嚣, 既有自我的革新革 命, 又有对外来诗歌的吸纳与消化, 总 体而言, 是一种积极前行的态势。所 谓 “冷落” , 可能

6、与上世纪 80 年代的过 热有关, 其实是诗歌回归常态后人们 的一种心理落差。新诗发展中存在许 多问题, 如轻敲键盘的随意性, 哗众取 宠的艺术行为, 自以为是的过度自恋 等等。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时间, 更需 要 诗 人 的 自 律 和 努 力 , 早 在 10 多 年 前, 我就曾提岀过 “有难度写作” , 我想 告诉一切有志于诗歌的朋友, 写诗、 把 诗写好, 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问: 在你看来, 什么样的诗可称好 诗?如何去平衡知识分子和大众对 “好诗” 的不同口味? 答: 一首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有 时候看似是突发奇想, 其实这与日常 的积累、 积淀有关, 诗可以兴, 可以怨

7、, 可以歌哭言笑, 在心为志, 发言为声, 悲天悯人, 直抵内心, 都是诗的品质。 好诗, 没有标准答案, 但当你读到, 一 定会眼睛为之一亮, 心灵为之悸动, 它 也许只有一句、 几个字, 就像萤火虫的 光芒, 来自生命与生活深处的光芒, 能 够给予读者畅想和力量。关于不同口 味的平衡, 似乎很难。诗人不能刻意 为迎合某个群体的口味而写作, 同时, 不同的群体, 他们有时候也许会同时 喜欢同一种类型或同一首诗。因此, 诗人的使命是, 把诗写好, 好诗共赏 之, 李白、 杜甫如此, 诺贝尔获奖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也是如此。 问: 近些年,“草根诗人” 频频成为 公众热议的话题, 他们有否可能继

8、“朦 胧诗人”“先锋诗人” 之后, 以群像的姿 态出现在诗歌史上? 答: 我认为, 诗歌并没有远离生活 的中心, 而是无时无刻都置身其中, 它 所展示的有时是生活的大场景, 在汶 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中, 诗人没有缺 席, 一些诗人第一时间去做了志愿者, 更多的诗人以泪为墨, 抒发着悲伤与 大爱; 有时抒发的是一己的、 个人的小 场景, 但作为生命的个体, 这种 “小场 景” 又往往能以小见大, 一滴水见大 海; 我不太赞成诗人被贴上这样那样 的标签, 诗歌面前人人平等。至于热 议或关注, 说一千道一万, 还是要回到 诗歌本身, 有时人为的或刻意的热捧、 热议, 反而会伤害到诗歌和诗人。 如果真

9、有所谓 “草根诗人” 的话, 郑小琼应该是这个群体的代表诗人,她作品的数量与质量, 都足够了。但 是, 这个 “群体” 并没有像 “朦胧诗人” “先锋诗人” 那样以 “群像” 的形式出 现。我想说的是, 作为个体, 她们已经 很优秀, 作为群体, 尤其是 “群像” , 还 难以支撑。至于对诗歌史和中国新诗 的发展,“草根诗人” 说, 与众多名头一 样, 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 问: 去年以来, 随着诗歌公众号的 兴起, 有人认为手机阅读成为当代诗 歌发展的新契机, 您如何看待新媒体 对诗歌的影响?手机阅读是否有持久 的生命力? 答: 公众号、 手机阅读、 新媒体, 这 些关键词, 让诗歌创作更

10、具活力和新 鲜感, 我们必须感谢时代的进步和科 技的发展。我们的刊物、 我自己的诗 歌、 诗论, 也通过微信、 微博得以迅速 展示和传播, 诗人朋友的作品也是, 这 是一个广阔的共享共赢的平台, 我们 有足够的理由使之为我所用; 毫无疑 问, 它的生命力是巨大的、 持久的, 诗 人, 作为敏感、 敏锐的文学创作群体, 一定要在坚持潜心创作的同时, 与时 俱进, 让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问: 诗坛对于民办诗歌刊物和网 络诗歌有种种看法, 它们是否对诗歌 官办刊物及纸质诗刊造成冲击?又会 带来哪些启示? 答: 民办诗歌刊物和网络诗歌的 兴起, 是社会发展和诗歌进步的必然 产物, 我主编 诗歌月刊 以

11、来, 每年的 4月份都会编辑一期 “民间社团诗歌专 号” , 每两期推出一次 “网络诗歌” 专 栏, 所选作品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有 影响力的民办诗歌刊物和诗歌网站, 这是所谓 “官办” 与 “民办” 、 纸质媒体 与网络的互相融合, 它们是互补关系, 而不是彼此消解与对立。当然, 它们 对纸质诗刊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恰恰是一种机遇。诗歌刊物必须 下大力气避免民办刊物的 “小圈子” 和 网络诗歌的鱼龙混杂现象, 不断提高 选稿用稿质量, 以质取胜, 让其具有闪 光点和聚焦点。 问: 评论与创作密不可分, 诗歌评 论的现状如何? 答: 我对当下诗歌评论并不十分 看好, 一味逢迎、 说好话的媚

12、俗作品太 多, 一些作品研讨会上, 几乎听不到不 同的、 批评的声音, 这种状况令人担 忧。真正的文艺批评, 应当心直口快, 掷地有声, 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以文 本为依托, 以理服人, 以据示人。优秀 的诗人、 诗歌, 总是有自身的诗歌理论 做支撑, 而作为 “旁观者” 的评论家的 介入, 则更能发现被诗人自身忽略的 问题, 这对诗人、 诗歌的成长不可或 缺。诗歌月刊 一直以培养青年诗人 为己任, 80 后、 90 后、 00 后诗人期期有 推出, 并约请评论家针对他们诗歌创 作中的利弊撰写评论文章, 为青年诗 人和评论家的成长创造宽松、 健康的 环境。 如同我对当下的诗歌现状充满信 心

13、一样, 我对中国未来的诗歌充满期 待。我想, 只要我们根植沃土, 根植人 民, 心怀敬畏, 善于发现, 深刻体悟, 就 一定能创作岀与时代、 与人民共鸣共 振的诗歌作品。诗歌指向世道人心对话 诗歌月刊 主编王明韵张健宋静思在 17 世 纪 那 样 一 个物质稀缺的年代, 人 们怎么会为郁金香这样 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事 物而疯狂?真的有人曾 经花相当于数十万英镑 的价格买一个郁金香球 根吗? 郁金香热 出版 之后, 引发了许多的讨 论, 有些人甚至把它与 当下资本市场的泡沫相 提并论。但这都并非社 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郁 金香热 的初衷。之所 以选择出版这本书, 基 于它的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

14、这本书所讲 述 的 郁 金 香 的 传 播 过 程, 体现了东西方相互 关 联 下 的 历 史 发 展 进 程。从全球视角考察和 分析世界历史的进程是 当前史学研究的一大热点。这种全球视角的 历史著作, 以往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那种通 史性著作, 如威廉麦克尼尔的 西方的兴 起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 全球通史 以及贝利 的 现代世界的诞生 等等。近些年来, 随着 研究的扩展和深入, 专题性乃至微观的世界 史著作越来越多, 而且也因其与读者所在地 域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触的事物直接相关而更 受读者的关注, 比如对于糖、 咖啡、 茶叶、 棉花 的全球传播历史的考察和分析等。郁金香 热 实际上属于后者中的

15、一种。 据考证, 郁金香最初盛开于帕米尔高原 的山坡上, 并一直蔓延到天山山谷之中, 相对 于欧洲大陆及中亚地区, 是典型的东方植 物。后来土耳其人在一路向西的迁徙过程中 将其带至中东地区, 并开始人工培育郁金香 球根。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向西 扩张, 与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发生了多次冲突 并不断取得胜利。16 世纪中期, 奥斯曼帝国 取得惊人胜利并迫使西方基督教世界求和 后, 两者的贸易才开始频繁。1559 年, 第一 批在欧洲绽放的郁金香出现了。之后便有了 郁金香在 “黄金时代” 风靡荷兰的故事。 所以说, 迈克达什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告 诉读者历史上著名的经济泡沫具体是怎么回 事, 而且

16、比较详细地考察和分析了郁金香这 种植物从东方到西方的传播过程。透过郁金 香这种植物从东方到西方的传播 (在郁金香 热时期, 荷兰培育的郁金香出口北美、 地中海 甚至是奥斯曼帝国, 则为这一全球化过程增 添了新的注脚) , 折射出了地理大发现之后东 西方世界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 尽管有时候 这种交流是以战争的方式。 其二,郁金香热 不只是一本普通的历 史书, 它还是一本充分揭示人性的书。 郁金香一开始受到追捧是因为其美丽的 颜色和无尽的变化, 也就是说, 缘于人类对美 好事物的追求。无论在土耳其还是荷兰, 无 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民众, 都对这种美丽 的事物充满了热情, 他们将其作为胸饰别在 衣服上, 他们精心培育, 以期结出更为美丽的 花朵供人鉴赏。 很不幸的是, 贪婪是人类的本性。当人 们对郁金香的喜爱上升为狂热的迷恋后, 荷 兰人从中嗅到了商机。刚开始, 这种投资还 是理性的, 人们的交易基于实物球根; 但随着 球根价格尤其是个别名贵品种球根价格的飙 升, 人们开始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