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挖地窖冬储蔬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503581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2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难忘挖地窖冬储蔬菜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难忘挖地窖冬储蔬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难忘挖地窖冬储蔬菜(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那些年,我们挤过的食堂马海霞高中时,家离学校五六里路,我虽是个通 校生,但也办理了住宿手续,中午不回家,在 宿舍吃一顿午饭。学校有食堂,每天中午还不 等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响, 食堂师傅们便把几 簸箕冒着热气的馒头架到食堂外的桌子上, 一字排开, 等着下课后蜂拥上来的同学在他 们面前挤成 “ 横排”,谁把手里的饭票递到卖 馒头师傅的手里算谁 “ 排上了”。 卖馒头的师 傅有6位,同学们买饭也有分工,一个宿舍派 出一人代买。 十几分钟后,人海退潮,馒头还 冒着热气,等着三三两两姗姗来迟的同学。 卖菜的窗口只有一个,窗口很小,只容 探进一个头,伸进一双手,而且一人只限购 一份,不允许代买。 这里挤成横

2、排是没有用 的,但队伍也从一排挤成了三四排,有时等 半天了, 忽从窗口里传出一声尖细的女高 音: “ 菜没了。 ”后面的只能蔫着脑袋拎着空 饭盒撤退。 有同学在买菜问题上比较有耐力,运气好了,也能打上一缸子菜,但大半个 小时也在无尽的等待中浪费掉了。 学校食堂周四卖蒸包,据说皮薄馅多味 道佳, 我硬是流了三年的哈喇子也没买到 过。 隔壁宿舍有一位校短跑冠军,一次我们 把饭票都递到她手里,她接过后,就等于打 了包票,这包子我们算是吃上了。 可万万没 想到呀,老师下课铃响后又要讲两句,一耽 搁,等短跑冠军百米冲刺跑向食堂时,只剩 了一个蒸包。 对于像我这种既无飞毛腿神功 又无超级加塞本领又无排队耐

3、心的同学,食 堂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只能买到馒头的地方。 我一天只在学校吃一顿饭, 那些常住校 的同学,一周回家一次,返校时都自带粮草:炒 咸菜,油炸小干咸鱼,还有咸鸡蛋啥的。那个孙 同学不爱吃咸,一个腌鹅蛋能吃一周。 那时我 们中午除了去食堂买馒头,还常去学校附近的 批发街批发榨菜,等宿舍姐妹们从家里自带的粮草消耗殆尽,只能靠馒头榨菜保平安了。 班主任老师叹息道,学校做过统计,住校 生半数以上来自山区,家庭经济条件大都非常 困难,前几年学校试验过,卖菜像卖馒头一样 好几大盆摆在外面任大家选买,但每次都会剩 下很多,有些学生一天只吃一顿菜或几天才买 一次菜,所以食堂决定把菜放回窗口卖,窗口 小一点

4、,菜少一点,想买菜就需要耗费时间等, 等不起的就自行解决午餐, 这种表象的“ 拥 挤”,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贫困学生的面子。 我家住城郊,家庭经济条件尚可,无法体会 山区同学的囊中羞涩。 孙同学后来说,她当初不 是吃不了咸,是不舍得吃,每次回家母亲都给她 准备五个大鹅蛋, 但她每次都谎说在学校每顿 都买菜吃,拿一个就行,其实兜里省下的生活费 都买学习用品了,因为她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 突然非常感谢当初我们挤过的食堂,这种 “ 挤”让学生留有了自尊和也让我们学着成长。副 刊 部 主 办责 编押芦 燕电 话押 92075 押 bdwbws QQ群 : 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荷花淀 往事07A晚报

5、官方微博地址:http:/ 热线电话:3320078难忘挖地窖冬储蔬菜王国梁小时候,家家户户在冬天到来之前都要 进行冬储。 声势浩大的冬储活动,几乎成了 人们迎接冬天的一种仪式。 每当看到人们热 火朝天地储备白菜、土豆、大葱、萝卜等,我 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冬天的鼓点响起来了。 这样的时候,父亲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白 菜大丰收,大葱成扎成捆,萝卜、土豆也堆成小 山,父亲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辛劳一季,收获丰 厚,怎能不得意呢? 他底气十足地说: “ 今年冬 天不用愁了,这些菜足够咱一大家子吃了! ” 父亲要在菜地里挖一个大大的地窖,用来 储藏这些蔬菜。我佩服父亲的眼光,他无需计算 丈量,单是看几眼成堆

6、的蔬菜,就知道挖多大的 地窖合适。 开始挖地窖了,父亲一边挥着铁锹, 一边兴高采烈地说: “ 我就喜欢冬储, 把这么多 菜放到地窖里,心里要多踏实有多踏实! ” 父亲招呼我帮着挖地窖, 我没挖几锹,就 累得不行。 风很冷了,凉飕飕的。 风传送着父亲的声音,他大声冲我喊到: “ 加把劲,好好干! 到 了冬天,咱们围在火炉子旁边,吃大炖菜,白菜、 土豆、粉条,再加上几片猪肉,热乎乎地炖一大 锅,要多香有多香!”我听了父亲的话,好像闻到 了香喷喷的炖菜,口水都出来了,手中的铁锹挥 舞得有力了。冬储的意义,大概就在于及早为未 来做打算,怀着美好的憧憬把眼前的日子过好, 再把明天的日子安排得妥帖安稳。

7、那个年代,没有反季菜,到了冬天,大白 菜就成了看家菜,每家都要储备大量的白菜。 父亲告诉我, 要选最饱满硬实的大白菜储藏 起来。 大白菜放到地窖时,一定要根朝下,这 样可以长时间保存。 我和父亲一起码放大白 菜, 他还不忘好好把大白菜夸上一番: “ 鱼生 火肉生痰, 白菜豆腐保平安。 白菜可做百样 菜,等哪天馋了,咱让你妈包白菜馅饺子吃!” 我开心地说: “ 我最爱吃我妈包的饺子了!”父 亲笑了。冷风呼啸,我和父亲的谈笑声却充满了暖意。言来语去间,我与父亲有了一种不可 言说的默契, 我们都对将要到来的冬天满怀 憧憬。 而所有的憧憬,都是温暖的。 初冬田野 上的温情一幕,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大

8、白菜被整整齐齐码放在地窖里。 父亲 打量了一下地窖,然后把大葱、土豆、萝卜逐 一放入地窖。父亲有丰富的冬储经验,各种蔬 菜排列有序,互不干扰,都有一种各自安好的 模样。安排妥当,父亲在地窖上盖上厚厚的草 席,再盖上一层玉米秸。 地窖深深,大地母亲 的怀抱是温暖的, 这些蔬菜就像睡在安适的 巢穴里一般,冬天再冷,它们也不会冻坏。 田野里,乡邻们都在忙碌。 有的像我们一 样,忙着在菜地挖地窖,储藏蔬菜;有的忙着把 蔬菜运回家,在自己院子里储藏蔬菜,或者由家 里的主妇腌制大白菜、白萝卜等,也是为冬天做 准备。 这是严冬到来之前土地上最忙碌的场景 了,冬储完毕,整个村庄便陷入了安宁之中。老怀表周铁钧清

9、理旧物,翻出个小木匣,剥开 里面层裹的油纸包, 露出一只铜华 泽润的老怀表,启盖上弦,竟 “ 沙沙” 地走起来。 眼盯着缓缓移动的秒针, 记忆一下倒转近半个世纪。 上世纪60年代,父亲是铁路巡 道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本不是 父亲当班, 他还是披上雨衣冲出家 门,去巡视自己负责的路段,结果发 现一块巨大的山石滚落到铁路中央, 他用信号灯把一列客车阻停在距落 石百余米的地方。铁路局为表彰他勇 救列车的壮举, 专门召开奖励大会, 奖品是一只怀表。记得父亲把怀表拿 回家, 我捧在手里眼都不眨地看着: 它浑圆亮泽,看不出一点缝隙,必须 按底部的凸起, 表盖才会突然弹起。 洁白的表盘、乌黑的字码,秒针

10、缓缓 走动,表链、旋钮、挂钩都亮晶晶的, 特别精致。 那时我家住的小村30几 户,谁家也没有钟表,而父亲却走到 哪里都有 “ 时间”,他那种自豪和惬意 一点不亚于如今有 “ 奔驰” “ 宝马”。 70年代末期,我参加工作,在镇 上小学做教师,已退休的父亲把怀表 传给了我。 当时学校只 “ 校长室”有一 架老座钟,上、下课时间全依照它。 我 因为有怀表,学校特意把一个破旧的 铸铁吊钟挂到我教课的室外, 每上、 下课由我看时间敲钟。 因为要准守课 时,我每天不能离校,学校体谅我辛 苦,每月给5块钱补助。 不要轻看5 块钱,那时月工资只30块钱,真得感 谢怀表,让我一年拿到14个月工资。 虽然怀表让

11、我占有许多风光, 但也有为它着急上火的时候。 一年 夏天,我去一个村小学做辅导课,回 来路上, 因天热我把上衣夹在自行 车后架上,到家一看,装在衣兜里的 怀表不见了, 我焦急万分地沿原路 寻找两个来回,踪迹皆无。 原来,怀表被过路村民捡到,他 不懂按凸起开启表盖的玄机, 也不 知滑溜溜的 “ 铜疙瘩”是何物? 就送 到了村长家。 村长也不认得,贴在耳 边听听,里面 “ 沙沙”作响,这几天村 里刚演完电影 铁道卫士,有特务 在列车安放定时炸弹的情景, 那炸 弹就 “ 沙沙”地响,村长不由冒出一 句: “ 不是定时炸弹吧? ”此言一出, 吓得村民扭身跑出门, 趴在窗前战 战兢兢地说: “ 赶紧找警

12、察吧! ” 村长也慌了神, 放下怀表把老 婆孩子全叫出屋外, 他骑自行车赶 奔镇上派出所。 警察听说有人捡到 “ 定时炸弹”,将信将疑前来查看。 不 必细说,一见怀表就想到是我丢的, 因为小镇有怀表的人寥寥无几。 时光进入80年代,一刻不息的 怀表开始忽快忽慢, 常常一天误差 十几分钟。 后来,夜间静置会悄悄停 摆,要晃动一下才慢吞吞地走起来, 我趁去县里听示范课的机会, 把它 带到表店 “ 看病”,修表师傅启开后 盖, 仔细看了一阵, 说: “ 这表太老 了,擦擦油泥也许还能走几年,但磨 损严重,不敢保证准时。 ” 老怀表从奖给父亲至今,不停走 了近30年, 的确该歇歇了! 我请师 傅为它擦

13、了油泥,回到家用油纸一层 层包起来,放进小木匣,收藏在箱子 最底层20多年后的今天, 它又 重映视线,虽已失去实用价值,但我 仍不会丢弃,要永久珍藏,把它曾带 给父辈的荣誉,给工作、生活带来的 便捷、惬意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朝鲜遗孤与他的中国妈妈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67 周年根据解宝贤口述 王兵撰稿“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这首歌对于我们50后的人来说耳熟能 详,可以说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 我的父母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 士。 父亲王子修,是河北省安新县人,离休前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 军衔是少将。1951年在64军任后勤部

14、长,随 64军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 母亲解宝贤, 是河北省顺平县人,在64军财务科工作。 在那个年代,部队有规定:有子女的女军 人不入朝作战,留在国内工作。妈妈当年还没有 孩子,便积极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赴朝参加保 家卫国的战斗。组织上看到妈妈态度积极、身体 健康、年富力强,条件符合,批准了她的请求。从 此妈妈成了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万万没有想到,妈妈这一去,让我们的 家庭和朝鲜有了永久的血浓于水的联系。 我 的妈妈成为了一位国际主义的妈妈,我们的 家庭成为了国际主义的家庭。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 1951年,妈妈20多岁,青春年少。 出发 前根本不知前方的朝鲜战场会是什么情况, 生死

15、难料,所以未敢将上前线的事告诉我的 姥姥,怕她担心。 组织一声令下,妈妈和所有 男同志一样, 从陕西宝鸡的十里堡坐上火 车,火车的条件非常差,是个闷罐车,空气污 浊,开上一段时间,便打开车门,统一吃饭和 上厕所,路上也没厕所,就是男女分开上,不 知开了多长时间到了丹东。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 场。 战争中的朝鲜条件相当艰苦,到处都是 焦土瓦砾,根本没有住所,他们就住在山洞 里。 洞口很小,要费很大劲才能钻进去,躺下 和衣睡觉,作为第一批入朝的女同志,妈妈 就和男同志们在一起休息。 我曾问过妈妈: “ 就你一个女同志,你没 觉得不方便吗? ” 妈妈说: “ 当时根本顾不上想那么多,也

16、 确实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 ” 除此外还要躲避敌机的不断轰炸。 有的 山上找不到山洞,部队又经常要转移,白天就 蜷伏在自己用小镐和铁锹挖掘的洞穴里,跟 猫耳洞似的,只能钻进一个人,站不起来,妈 妈因为是老兵有经验, 挖洞前先找到一些树 叶收起来,等挖好了洞后,在洞口铺上树叶, 这样敌机来轰炸时不容易暴露目标, 夜晚再 行军转移。当时爸爸随着部队在前方打仗,妈 妈跟着后勤财务科的同志在后方工作。 因为是在战争时期,妈妈也记不清是哪 月哪日了,大概是在1951年的夏天,入朝有 半年了。 一天,大家正躲在防空洞里休息,忽 然一个战士抱来一个小婴儿,说是在山上发 现的,孩子的爸爸妈妈都被炸死了。 只见这个小孩全身一丝不挂, 浑身脏兮 兮的,不哭也不会说话,估计是被炸弹炸懵了。 年龄也就是1岁多一点,走路还不稳呢。 有的 人给他喂点小米饭,他不知多长时间没吃东西 了,已经饿坏了,喂他吃他就张开嘴,慢慢地嚼 着往下咽。 此后大家就轮流喂饭给他吃。一个温软的小婴儿和一群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