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中贯彻生物新课程目标的思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488708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新课改中贯彻生物新课程目标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新课改中贯彻生物新课程目标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新课改中贯彻生物新课程目标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新课改中贯彻生物新课程目标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新课改中贯彻生物新课程目标的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卷第期中学生物学!#? % ?& &年() #+,+ # .)#/ 0?1 2 3文件编 号45& 1 36一 781?1 2 33& 一&8 ?一&5在新课改中贯彻生物新课程目标的思考梁平1江苏省 南京市文枢中学? 5& & 5 3#一# 一一浏生物学新教材开始在全国各课改实验陆续使用了。在使用新教材 中,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目标,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迎头而上,是摆在我 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回顾课改多年 的探索,我们有许多体会。5要深入理解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新教材所选取的教学 内容是既关注城市问题又关注农村问题,所用的各种活动材料都比较容易找到。在教材 中安排的大部分探究活动要求

2、人人动手,个个参与,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新教材安排了大量阅读内容,紧扣 当今生物学科的发展,鼓励学生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自学、搜取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提倡探究性学习。新教材把部分实验、实践活动转变成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社会、德育、人文教育。在旧教材里,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教学目的是写在教学大纲中,但真正落实的并不多,教师讲授陷于空洞乏力。在新课程中明确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并通过新教材一系列具体活动来加以体现。例如,设计美化校园的方案,专门利用

3、一节实习课9控诉毒品的危害9学习急救的应急措施等,都体现出情感教育在课标中的强化以及易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实施。加强学科的综合性,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生物教学不再是大学课本的简化版,而是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例如,新教材讲授了植物细胞结构,再学习动物细胞结构进行对比9把生物的生殖集中讲述,再学习生物遗传的特点等。新教材对一些生物具体的形态结构特征不做要求,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要及时更新课程观念。理解新课标,熟悉新教材。只有当教师深人理解新课标,吃透新教材,才是更新观念的第一步。我们一方面仔细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和课程标准,预做学生练习册的所有题目,另一方面,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互相交

4、流课程改革的心得。同时,积极参加教师培训,认真听取各类专家的讲座,对贯彻新课标有了更深人的认识。树立教育新理念。重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上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对开发学生的技能没有过多重视,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通过初步学习,首先我认识到不但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科书中的知识在将来也许只能用到少数,但良好的学习方法、科学 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将终生受用。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一切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的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才能落实

5、。其次,对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评价一节好课是以能否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为重要标准, 但在新课标中,提倡的是以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古人云“学贵有疑”。过去老师问,学生答,师生互动,场面不可谓不精彩9下课铃响,教学内容正好结束,这堂课不可谓不完美。但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会了,这堂课上的还有什么更多意义吗:教师不光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更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假如有一天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被学生问的众多问题败下阵来,只能说4“你们的问题我已回答不了,老师回去再做准备,你们回去也查查资料,课后我们再商讨切磋。”那我们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再次,教学形式要完成从讲授课为主到以讲授课、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为主的转变。在新教材中,有一半以上的新授课都有探究活动和实验、实践活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 中去,重新调整 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他们平等合作。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创新思维,在教师适 当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相互交流,相互争论,得出学生自己的成果。这正是新课标所规定教学要达到的重要要求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