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智商_iq_诚可贵情商_eq_价更高_求职者_情商_大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6474313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智商_iq_诚可贵情商_eq_价更高_求职者_情商_大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_智商_iq_诚可贵情商_eq_价更高_求职者_情商_大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_智商_iq_诚可贵情商_eq_价更高_求职者_情商_大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_智商_iq_诚可贵情商_eq_价更高_求职者_情商_大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_智商_iq_诚可贵情商_eq_价更高_求职者_情商_大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智商_iq_诚可贵情商_eq_价更高_求职者_情商_大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工作一开张, 几十万人蜂拥而至,人事部相关网站几乎被挤爆,甚至造成 7个小时无法登录。某国家机关拟招录 2 人, 报名者却如过江之鲫, 仅通过审核的人就达 8 3 9 5 人之多,供求比例几近 1 : 4 2 0 0 , 公务员考试被称为 “中国第一考” , 诚哉斯言!(见本刊 2 0 0 6 年第 1 2 期聚焦公务员考试 )然而,虽然应试者多多, 但用人单位中意者却寥寥无几。客观地说,有意报考公务员的人,都具备学历、 资历、 能力等与智商有关的 “硬指标” , 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有专家指出, 很多人智商极高, 但在诚信、 情绪、自律、 人际关系等 “

2、软指标” 上,却差分太多, 难遂人意。这也是大多数人落榜的原因之一。公务员门槛这么高, 其它职业也不是想进就进。笔者最近采访了几家单位, 问到招录人员, 几乎所有单位都在感叹, 我们都不敢公开招录, 信息一旦公布, 我这就成了人才市场, 人多得无法招架。一家文化单位的负责人对笔者说, 我这儿特别需要人, 来报名的人挤破门, 但真正合意的太少。“是专业水平太低? ” 笔者问,“不是, 报名的人要学历有学历,要水平有水平, 怎么说呢, 就是做人方面差点。比如诚信、 回答问题的态度、 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很多人在求职上的失败, 的确属于 “做人” 方面的问题。说到做人方面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提到

3、“情商 ( E Q ) ” 这个概念。这个心理学上提出的概念由来已久, 但对其真正领悟的人却不多。大家都知道智商(I Q) , 它反映了人的智慧水平, 情商则反映了人在诚信、 情感、 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有人说, 情商基本上反映了一个人整体人际关系的能力。有人戏言,“智商诚可贵, 情商价更高” 。有一位专家调查了1 8 8 个单位,他用心理学方法测试了这些单位里每一名员工的智商和情商, 并将测试结果和该员工在工作上的表现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发现, 在对个人工作业绩的影响方面, 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两倍。此外, 他还专门对高级管理者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对于个人成败的

4、影响是智求职者“情商”大考高越4K E J I F E N G戴上科学眼镜看世界芸芸众生, 总有一些并非特别聪明的人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成为单位骨干和领导。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胜出, 他们的经历和经验给我们求职者哪些启迪呢?公务员火爆的报名场面“智商 (I Q) 诚可贵情商( E Q)价更高”5特别关注商的九倍!还有一组数据显示, 对特定测试目标的调查说明,成功者中, 以智商取胜的仅占 2 0 , 而以情商取胜的则占 8 0 。具体地说, 情商主要是指那些与认识自我、 控制情绪、 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因素中, 诚信、 自知之明、设身处地

5、、 自律和人际关系是五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智商是先天赋予的, 但是情商是可以培养的。而每一个求职者, 必须面临情商大考。 诚信笔者曾在一家报社负责记者的招聘工作, 有一回招聘采编人员, 一位广州某大学的毕业生来报名。看了她的学历证书、 发表过的作品、现场考试的答卷,都感觉十分满意。最后一关是让她在三天时间内完成一篇采访,她一口应诺, 我也将版面给她预留下来。然而到了交稿时间, 左等右等, 就是不见人来。打她的手机, 一直关机, 好不容易打通了, 回答却差点把人气晕:“不好意思, 这两天我男朋友有事,没顾上采访, 过几天行吗?”笔者无奈, 只得启动 “应急预案” , 找了

6、篇别的稿子补上,才没让报纸开“天窗” 。事后, 这人竟多次找笔者, 要求 “将功补过” ,笔者哭笑不得, 只得委婉地告诉她:“你的诚信考试不及格, 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对这种人, 哪还会有下次机会呀?有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 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 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录取他, 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 特作声明: 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 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 经理决定放弃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如果雇用这样的人, 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 把在这里

7、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 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 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一位海归人士说,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 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受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学校和教授声称, 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理由很简单, 一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 一旦找到工作机会, 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 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 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 然而就是这样的 “少数” , 已经让中国学生

8、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 目前美国有很多教授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 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不是外部推荐者的意见,而是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自知之明中国人常说,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 特长、 缺陷、 经验等各种基本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自己在社会工作、 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 “自觉” , 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 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 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笔者曾采访过一些应聘者

9、,谈到用人单位,一个个牢骚满腹,或说用人单位有眼无珠, 或说待遇太低, 几乎没有一个人反躬自省的。谁都巴望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 他们总是要求别人 “不拘一格” , 想没想到自己的不足呢?笔者在一家机关采访时发现了一位很有特点的应聘者。交6K E J I F E N G戴上科学眼镜看世界谈中发现,此人虽然有一些能力, 但是他自视甚高, 初来乍到,就对这家单位品头论足。这家单位的领导私下里对我说, 这小子我绝不用他。且不说他对单位的评价有无可取之处, 他那种 “天下之大, 舍我其谁” 的态度就令人反感。的确, 不少应聘者以为自己受了点儿教育, 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他们不明白

10、, 一个单位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能发展到今天, 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一个人总要先认识自己,还要明白: 是你去应聘, 不是对方对你求贤若渴, 你总得先适应, 再图改变吧。还有一位应聘者,却与前者相反,交谈时畏首畏尾,总是说自己刚毕业, 没有经验, 希望能在单位里锻炼一番。单位领导在向我谈起他时笑着说,他以为我这里是黄埔军校呀,我需要来了就能干的人, 等我把他 “锻炼” 出来了,黄花菜都凉了。有学者认为,一个人既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能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 冒进, 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地对待客观事实;而低估了自

11、己能力的人, 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踌躇不前, 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 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个人的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这个道理, 对求职者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 设身处地设身处地、 将心比心, 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 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 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 也许就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对方的初衷, 消除误解。我们在生活中常说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 就是这个道理。说到这里, 笔者想举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例子。几年前, 笔者在一家报社负责采编工作时想招聘一位校对。一位朋友知道后,推荐了一位

12、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想到, 实习期间, 经她校对的稿子错别字不胜枚举。面对这个情况, 另一位也是处于实习期的应聘编辑好心好意地对我说,这样的人干脆开了算了。我却没有这样做。我对他说, 你应该为她和我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就她来说, 她能力有限, 但工作态度还不错,这个人自尊心也强, 贸然开了她, 她会很难过。对我来说, 她是朋友推荐来的, 设身处地地为朋友着想, 我也不能下此狠手。最后, 我组织了一次考试,让这位实习校对与其他应聘者同场竞技, 结果, 她的成绩不理想, 便主动找到我说, 我的水平有限,不想耽误报社的工作了。我的朋友知道这事后, 也很体谅我的做法, 没有产生积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

13、固定的公式可循,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 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 发生误会时要替他人着想, 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 勇于承担责任。只有有了这种心态,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 嘲笑和讥讽, 大家才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 谅解、 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自律自律, 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这包括: 自我控制不安定的情绪或冲动, 在压力面前保持清晰的头脑, 以诚实赢得信任, 并且随时都清楚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影响他人。一家单位的领导谈了这样一件小事。他们单位前些时来了两位应聘者。一位姓李, 一位姓周。实习期间, 小李天天早来晚走, 一来就打扫卫生,

14、 端水倒茶,半个月如一日, 天天如此。小周却天天踩着铃声上班。到了办公室,心安理得地坐在办公桌前,没有见他干过活。有一天, 小李不知什么原因迟到了, 而也是凑巧,小周破天荒早来了一天, 闲着也是闲着, 便打来开水。人都有个毛病, 叫做司空见惯。大家7特别关注见小周打开水, 居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对他大加赞赏, 这小子也沾沾自喜;过了一会儿, 小李急火火赶到,忙着扫地擦桌子。大家反而对他产生了怨言,有人私下里对领导说, 小李这小子老做表面文章, 这不, 坚持不下去了吧。单位领导没有下结论, 经了解得知,小李那天家里出了事,老人生病住院, 他是先把老人送到医院后才赶来上班。来了也没闲着, 而是

15、照干不误, 最后, 小周被 “劝退” , 小李则被留了下来。领导对我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 小李是个自律性很强的人。自律对于应聘者来说十分重要。要让人信服, 就要先从小事做起。你的工作能力可能不是太高,但如果你是一个自律的人, 迟早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为了表现所谓的 “自律” 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 刻意表演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 处理冲突的能力, 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 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有一家用人单

16、位前些时打算招聘几位业务人员。其中的一位能说会道, 一旦打开话匣子便口若悬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开始,招聘方对此人极感兴趣,觉得他口才好, 有热情, 是块跑业务的料子。但谈着谈着, 却发现此人总是把对方当 “耳朵” , 只顾自己滔滔不绝,不容人家插话。人家一说话, 他马上打断, 一副 “地上的事全知, 天上的事知一半” 的样子, 与之对话, 简直就像听老师上课!于是, 此人给招聘单位的印象, 很快从 “口才好”变成令人生畏的 “语霸” 。试想,让这样的家伙出去谈业务, 还不把对方活活憋死?另一位却正相反。问什么答什么,而且回答大多是“不” 、“是” 、“行” 、“好” 之类, 简直是惜字如金!如果让他到业务单位谈生意, 会是什么结果?结果,这两人都被请出了局。也有沟通能力极强的应聘者。曾经有一位实习生在这个单位实习, 短短几天, 他就和所有人交上了朋友, 而且极能与人相处, 该说时飞流直下, 不该说时十分真诚地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倾听别人的话语,与其交往, 让人觉得十分舒服。但这样的人在庞大的应聘队伍中, 实属凤毛麟角, 极其罕见。情商的高低, 还反映在其他很多方面, 如 “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