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近代名人系列讲座之曾国藩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08MB
约54页
文档ID:46463637
近代名人系列讲座之曾国藩_第1页
1/54

中兴名臣之曾国藩(1811-1872 )“官场场楷模,千古完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中兴名臣-----之曾国藩(1811--1872年)“三不朽” 立功(完成大事业) 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 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蟒蛇转世的传说• 其曾祖父梦见蟒蛇进门; • 曾国藩出生后曾家后宅已经枯槁了很久的蟒蛇藤复 活了,曾国藩死后,这条巨藤不久也死了; • 其身患牛皮癣,后人认为是巨蟒“鳞体”;• 其一生最爱吃鸡,却又最怕鸡毛,怕鸡毛掸子• 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1811-1838) 天资平平,刻苦努力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 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 翰林 • 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1840-1852)十年七迁,连升十级七年的时间成长为从二品大员 • 镇压农民军的军事首领(1852-1865) • 两江直隶最高行政长官(1865-1872)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文正一、曾国藩简历?从政履历 京官阶段: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由翰林 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 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升 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阶二品)。

军旅阶段:1852~1858年: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8年6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 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861年11月, 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1864年,因剿灭太平军受朝廷褒功,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 花翎,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1865年5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封疆大臣阶段(官居一品):1866年冬,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9月,还任两江总督 1872年3月,病卒于南京,享年62岁清廷闻报,辍朝三日,下谕追赠太傅,加恩予 谥文正 二、曾国藩主要成就• 立功:政治家、军事家之曾国藩创立湘军,镇压 太平天国;积极倡导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 立德:理学家之曾国藩, 继承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 核心的传统文化修身有法,齐家有道• 立言:学术家之曾国藩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 人,一生著述颇多,《曾文正公全集》、《曾文正 公家书》、 《《治学论道之经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持家教子之术 》》、、 《冰鉴》等等,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 响最大。

曾国藩故居曾国藩故居三、对曾国藩的评价“誉之为为圣相,谳谳之为为元凶”——章太炎 知人之明,谋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辅; 同心若金,攻错错若石,相期无负负平生——左宗棠挽曾国藩师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传,筑室忝为门为门 生长长 ;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旷世难难逢天下才 ——李鸿鸿章挽曾国藩• 宗宋弘汉,卫道崇文,继前儒事业; • 救亡图强,兴工振教,启近代风流吾谓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称曾国藩 “岂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岂惟我 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 群绝伦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时诸贤 杰中,称最钝钝拙;其所遭 值值事会,亦终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 不朽,所成就震古铄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 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历百千艰艰阻而不挫 屈,不求近效,铢积铢积 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 以刚刚,贞贞之以恒,帅帅之以诚诚,勇猛精进进,坚坚苦卓绝绝 ……” 梁启超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致函黎锦熙:“愚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即使是 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 人物。

蒋介石:“平生只服曾文正!” “曾氏足为吾人 之师矣”……蔡锷将军: “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建国以来对曾国藩的评价• 很长时间内把曾国藩定为“屠夫”“汉奸” “反革命刽子手”,你能分析原因吗?近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逐渐改变的原因有又哪 些?你眼中的曾国藩• 传统文化的维护者、理学家 •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 • 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兴名臣 • 杰出的学术家(文学、史学、军事学等方 面) • …… ……The end.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 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 民起义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 , 他认为,他认为,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少而国强”” ,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 愈贫愈贫””他购买洋枪、洋炮,推进中。

他购买洋枪、洋炮,推进中 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 培养培养““合气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士同心,他认为““ 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 将有四点要求:将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一曰知人善任,二 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四曰营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四曰营 务整齐务整齐””清朝军制的演变脉络湘军兴军兴 起前:八旗和绿营绿营所谓“防军”【勇营】,就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各省募集的勇营,这些武装大都驻扎在各 省险要地区,防守要隘,故称“防军”其制度完全一袭湘军旧制所谓“练军”,是鉴于勇营多由汉人军阀掌握,咸丰时,清廷为了扩充嫡系军队,而参 照勇营军制创建的由清廷直接掌握的勇营军队,史称练军 湘军兴军兴 起——甲午战战争:防军军和练军练军甲午战战争后:新军军自湘军兴起至甲午战后新式陆军的编练,湘军军制 影响了清代军事制度整整40年 湘军军的编编制:哨(陆师陆师 ) 队队(水师师) 船(马队马队 ) 棚营营统领统领特点:“兵为为将有”,有很强的宗法特性善于治军: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 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 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 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 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 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 胜利湘军爱民歌 PK 解放军军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做主,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 砍柴莫破墙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走帐房莫进城巿占铺店, 莫向乡间借村庄有小事莫喧哗,人不躲路莫挤他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 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人被掳挑担去,一家嚎哭不安居 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从中地堡又讹钱, 分派各团与各部鸡飞狗走都吓倒,塘里吓死几条鱼 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 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女邀些地痞做伙计,买些烧酒同喝醉逢着百姓就要打, 遇着店家就发气可怜百姓打出血,吃了大亏不敢说。

生怕老将不自在,这要出钱去赔罪要得百姓稍安静, 先要兵勇听号令陆军不许乱出营,水军不许岸上行 在家皆是做良民,出来当兵也是人官兵贼匪本不同, 官兵是人贼是禽官兵不抢贼匪抢,官兵不淫贼匪淫 若是官兵也淫抢,便同贼匪一条心官兵与贼不分明, 到处传出丑名声百姓听得就心酸,上司听得皱眉尖 上司不肯发粮饷,百姓不肯买米盐爱民之军处处喜, 扰民之军处处嫌我的军士跟我走,多年在外名声好 如今百姓更贫困,愿我士兵听教训军士与民共一家, 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人又和三大纪纪律: 一:一切行动动听指挥挥,步调调一致才能得胜胜利 二:不拿群众一针针一线线,群众对对我拥护拥护 又喜 欢欢 三:一切缴获缴获 要归归公,努力减轻轻人民的负负担 三大纪纪律我们们要做到,八项项注意切莫忘记记了 一:说话态说话态 度要和好,尊重群众不要骄骄傲 二:买卖买卖 价钱钱要公平,公买买公卖卖不要逞霸道 三:借人东东西用过过了,当面归还归还 切莫遗遗失掉 四:若把东东西损损坏了,照价赔偿赔偿 不差分毫 五:不许许打人和骂骂人,军阀军阀 作风坚风坚 决克服掉 六:爱护爱护 群众的庄稼,行军军作战处处战处处 注意到 。

七:不许调戏妇许调戏妇 女们们,流氓习习气坚坚决要戒掉 八:不许许虐待俘虏虏兵,不许许打骂骂,不许许搜腰 包 遵守纪纪律人人要自觉觉,互相监监督切莫违违犯了, 革命纪纪律条条要记记清,人民战战士处处爱处处爱 人民 保卫卫祖国永远远向前进进,全国人民拥护拥护 又欢欢迎 曾国藩的军旅生涯1852~1858年: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8年6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 以钦差大 臣督办江南军务;1861年11月, 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 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1864年,因剿灭太平军受朝廷褒功,封为一等毅 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 花翎,成为清代以文人 而封武侯的第一人1864年曾国荃 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 镇压• 议功时谦让、 • 裁湘留淮、 • 劝弟辞官(生日时为弟弟作诗劝说)、 • 曾国藩刊印家书明志(学习郭子仪开府明 志)、 • 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曾国藩的进退之智 曾国藩毅然裁撤湘军,实际上是完全为应付那群反湘军 派而不得不如此的 曾国藩早已知道,那些清军将领自己不行,最忌才能, 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健,常想惩罚一下他们。

清 军中有一位高级将领,名叫胜保,每战必败,每败必保,时 人称之为“败保”他最讨厌曾国藩兄弟蔡寿祺跟败保最久 ,所以他首先弹劾曾国藩曾国藩先裁湘军,以免授人以柄,就是这个关系湘军将领听到这一消息,无不义愤填膺,决心造反曾 国荃、左宗棠、彭玉鳞、鲍超四人,召开了玄武湖会议,议 决肃清君侧此议虽被曾国藩压下,而湘军将领反清情绪, 仍没有消除曾国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这也 是一个原因 曾国藩的自裁湘军 但是,军可裁,官不可不做,曾国藩在领兵作战时,一再请求回家 为父母服丧终制,而战事终了后,何以从不提及此事,这点仍和他的忧畏 有关 曾国藩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 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征 疆场,都视他为精神上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裁者多至 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情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老,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 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忽然为一群图谋不逞 之人所挟制,并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所自处,而对清朝政府来 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臣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人的恐惧,曾国藩之辞 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 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在两江总督任 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决不轻言去留,无疑正是使清政府绝对感觉放心的 最好办法试看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因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 失利,立即趁机推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面避嫌疑的做法,不 过在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至此,我们当然要相信曾国藩之功成不居 与远嫌避位,正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