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我们的亲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438113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7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她就是我们的亲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她就是我们的亲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她就是我们的亲人(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 A1 19 92013.4.2 星期二编编辑辑/ /闫闫明明 美美编编/ /牛牛长长婧婧 组组版版/ /张张荣荣梅梅她她就就是是我我们们的的亲亲人人作者刘明衔我们山东许多地方把比母亲大的同辈 女性叫做娘娘。 我们的娘娘康赞英, 去年初以92岁高龄 去世。 清明节将至, 我们怀念娘娘。 娘娘是我们家的老保姆, 1959年在四弟 出生后不久由济宁来到我们家, 帮助母亲照 看我们弟兄四个。 后来, 慢慢成为了我们家 的一员, 和我们一家人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 纪, 直到去年离我们而去! 娘娘是个苦命人, 出生在济宁郊区一户 贫苦农民家里。 新婚不久, 丈夫就被日本鬼 子抓劳工, 死在了日本。 从此

2、, 孤苦伶仃的她 就靠给人看孩子度日, 四处颠沛流离, 直到 来到我们家才安顿下来。 娘娘来我们家时, 我们的母亲在济南军区 总医院妇产科工作, 父亲从总院下放到了惠民地区中心医院。 那时, 弟弟刚刚出生, 大哥也才 七岁, 中间还有我和二哥, 四个孩子就都交给 了娘娘照看。 娘娘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 做饭 洗衣就甭说了, 我们穿的衣服、 鞋子也是她一 针一线的劳动成果。 她和父母都是济宁人, 除 了浓浓的乡音一致, 做的饭菜也都是家乡风 味: 胡辣汤、 鸡蛋白汤、 肉憋茄家里的许多 纸质器皿也是娘娘制作的, 面缸、 针线盆。 母亲复员到国棉二厂, 每个月工资只有 48元, 娘娘自己腌咸菜、

3、捡拾食堂丢弃的菜 叶包大包子, 不要保姆费, 与全家共渡难关。 后来, 娘娘的户口从济宁迁到我们家。 与一 般的家庭不同, 我们家有三个老人。 虽然娘 娘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 但是我们早就把她 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娘娘不仅把我们弟兄四人带大, 还在 我们家帮助在大庆油田工作的叔叔、 堂弟 的小姨等带大了孩子, 古稀之年还照看我们家第三代的几个孙子孙女, 彼时, 我们已 经跟着孩子们改口叫她康奶奶啦! 康奶奶越来越老啦, 她经常吵着要回济 宁老家, 我们知道她是不愿给我们这些晚辈 添麻烦啊。 我们给已是耄耋之年的康奶奶请 了保姆, 每天下班后回家陪伴她老人家。 康 奶奶不愿拖累我们, 坚持要去老

4、年公寓, 我 们遵从了她的意愿, 找了条件比较好的公寓 送她去养老, 我们隔三差五地去看望她。 娘娘最后几年身体渐渐虚弱, 我们几乎 天天去公寓护理照顾她。 当许多人知道康奶 奶只是我们家的老保姆时, 都纷纷夸赞我们 的孝心。 其实, 和康奶奶对我们一家的贡献 相比, 我们做得真的是微不足道。 去年, 是我们父亲的百年诞辰, 我们制 作了家庭画册以示怀念, 在收录的所有全家 福照片里, 都有娘娘的身影, 因为, 她就是我 们的亲人, 我们是一家人啊!作者曹红又是一个清明。 每当这时我就格外思念 母亲。 我的母亲王佐卿, 退休前是中学的史、 地教师, 也教过生物课。 母亲是满族人, 是东北地区解

5、放后党组 织从中学中选拔培养的第一批被保送的大 学生。 东北师大毕业后, 先是分配到农安中 学, 后调到济南八中任教。 母亲一生热爱教 学, 她把教师这个职业视为生命, 她在教学 工作中精益求精, 不断改革, 力求完美。 常听父亲提起,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由于 教学的需要, 母亲被安排教自己从未教过的生 物课。 为了上好解剖课, 她买了好几只兔子在 家做解剖实践, 那一阵儿, 我家老炖兔子肉吃, 都是生物课闹得。 由于准备充分, 母亲将她第 一次的生物解剖课上得相当火爆。 当学生们亲 眼看到被剥掉皮的兔子的心脏居然还在跳, 教 室里先是响起一片惊叫,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 母亲

6、把生物课上得有声有 色, 生动活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因此, 她的课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 母亲爱她的学生, 无论学习好坏她都一 视同仁, 如果说有偏向, 那就是对学习差的 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 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 更多的是关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们生活 并不富裕, 母亲只要听说哪个学生没吃早饭 就来上课, 她就会立刻张罗着买饭, 哪怕是 几片烤馒头干或是一块地瓜, 她一定要让这 个学生吃了饭再上课。 母亲说, 空肚子上课 的学生不能集中精力。 文革后, 母亲接手的多是 “乱” 班, 对于班 里学习差、 调皮捣蛋的学生, 母亲挨家走访, 与 家长、 学生进行沟通, 她常利用周末或下班的

7、 时间去家访, 很少能在晚上九点钟前回到家。 一个学期下来, 她访遍了全班同学的家长。 学 生的每一点进步她都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她 常拿出自己的工资、 奖金买些奖品奖励他们。 这些 “乱” 班在母亲的不懈努力下, 都到了优秀班级的行列。 母亲出色的教学工作得到了领导 和师生的肯定, 因此, 给了她很多的荣誉。 其中 有市优秀班主任、 市优秀党员、 省劳模、 全国优 秀教师等十四项荣誉。 应该说, 每一个学生在母亲那里得到的不 仅是知识, 还有更多, 而母亲在学生当中感受到 的是信任和依赖。 每年的节假日都有不同年级 的学生到家里探望。 如今, 母亲的学生桃李满天 下, 可她却永远地离去。

8、 母亲去世后, 她教过的 第一批学生(已年过70岁)在清明节还专程到她 的墓前祭奠, 很让我感动。 我和母亲生活的这些年, 让我感到她是一 个非常坚强的人。 她一生历经坎坷, 在反右和文 革的运动中, 她的政治命运两次跌到谷底。 即使 这样也没能将她压垮, 在逆境中她是那么坚强, 从没放弃忠于党、 忠于教育事业的信念。 她的言 行一举一动也都在影响我, 从母亲身上我学到 了许多, 她就像一根点燃的蜡烛, 燃烧了自己照 亮了别人。 记住她吧, 我的母亲 一个为人坦 荡, 热情奔放的人。母亲的微笑停留在那一刻她是用生命去爱她的学生逝者 档案逝者: 王敏 生年: 1958 卒年: 2010 籍贯:

9、山东菏泽作者冉庆力癸巳年清明, 母亲去世的第三个年头。 俗话说, 时间能淡忘一切, 然而, 随着时间 的推移, 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愈来愈烈。 面对 匆忙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 我不敢去想太多, 只有夜深人静时, 回忆母亲的微笑, 那坚强如 铁的微笑。 而我破碎的心, 一滴一滴流着思念 的鲜血, 染红了全部的记忆。 母亲1958年出生在鲁西南一个小城市里, 听姥姥说母亲从小体弱, 还有急性哮喘病, 这 种病来得很快, 在母亲病重期间, 用药稍微过 量, 马上就会呼吸急促, 面红耳赤。 虽然如此, 由于家庭变故, 母亲自幼担起家庭的重担。 十 二岁那年, 身材弱小的母亲, 冒着风雪严寒, 独 自去煤

10、场拉回二百多斤煤球。 每当姥姥说起这 段往事, 眼中都有泪珠在打转。 我记忆犹新的, 就是上小学的时候, 坐在自行车后座上, 无论酷暑严寒, 母亲风雨 无阻接送我上学的画面, 那看似瘦弱的身 躯, 却显得坚强伟岸。 我紧紧抱住母亲, 感受 着最朴实的温暖。 母亲从不让我吃街边的零 食, 什么糖稀(麦芽糖)、 娃娃鱼(一种地瓜面 做的小吃)、 冰糖葫芦, 看着我眼馋的目光, 母亲竟然能变戏法般做出一模一样的来, 以 至于我现在也传承了母亲的厨艺。 儿时的美好回忆, 在我大二那年轰然倒塌, 母亲被诊断为乳腺癌中晚期。 从2002年到2010年 母亲去世, 八年时间, 母亲一直挣扎在死亡线 上, 不

11、停地放疗化疗, 病魔把母亲那伟岸的身躯 变得那么瘦小, 满头黑发渐渐脱落, 扎满了针眼 的双手, 深陷的眼窝和那微驼的背, 像把手术 刀, 在我心里慢慢划着, 刺痛心灵深处。 为了生 计, 虽然身有重病, 但母亲每次化疗结束, 都会 继续回到工作岗位。 我多次劝过母亲, 可她总是 固执地说: 你还没结婚呐每次听到这话, 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泪流不止。 2010年9月, 母亲日思夜想盼望儿的婚 礼终于到来, 我提前休了婚假回家做准备, 也有时间照顾母亲了。 每晚给母亲洗脚, 成 为我那段时间最幸福的事。 看着那发黑的脚 趾(化疗反应), 我默不作声, 强抑制住自己 的情绪, 一遍遍地按压着

12、脚部穴位, 希望能 给母亲缓解些疼痛。 在我婚礼后的第四天中午, 母亲走了, 带着微笑走了, 刹那间, 天崩地裂、 万念俱 灰。 事后我竟然回想不起当时的情景, 只是 后来听亲戚说, 我晕倒了好几次。 虽然现在 时隔三年, 每次想到母亲, 我的心, 带动全身 都在颤抖, 撕心裂肺的痛让我窒息。 回忆往 事的一幕幕, 让我茫然若失, 不是忘怀, 而是 不敢去想, 回忆的痛, 痛不欲生。 回忆中, 唯 一支撑我精神的支柱, 是母亲和蔼的微笑, 给予我信仰和力量的微笑。逝者 档案逝者: 王佐卿 生年: 1929 卒年: 2010 籍贯: 辽宁铁岭逝者 档案姓名: 康赞英籍贯: 山东济宁终年: 92岁

13、永不忘记母亲的话逝者 档案逝者: 陈仁秀 生年: 1915 卒年: 2000 籍贯: 山东淄博作者承婕母亲生长在一个老式家庭里, 念过几年 私塾, 外祖父母对母亲疼爱有加。 母亲20岁 时父母相继去世, 但她还待在闺中, 直到23 岁才出嫁。 父亲是个一生命运不济的人, 在姐姐9岁, 我3岁, 妹妹6个月时, 他就离开了我们。 从此母 亲挑起了这时家庭所有的重担。 母亲的艰辛, 我无法用语言表达, 就用母亲自己的话说:“披 星戴月、 磨肩挑担、 汗包露水、 点灯熬油、 省吃 俭用” 。 就这样母亲不但没白没黑地为我们姊妹三个的吃穿操劳, 而且母亲还严格的教育我 们怎样做人, 她经常给我们讲 “

14、乌鸦反哺的故 事, 人要知恩图报。 ” 她总是说:“新社会好, 如 果在旧社会, 一个女人拉扯三个孩子是没法活 的。 ” 她常念叨:“昔孟母、 择邻处” , 她逢人就 讲:“邻居好, 多亏了邻居帮忙照顾了几个孩 子。 ” 她自叹摊的孩子好, 孩子们小时候身体健 康, 上学不用大人操心, 工作自然而就。 确实是 这样, 姐姐入了党成了国家干部, 我当了经济 师, 妹妹是个下棋能手。 熟悉母亲的人都说这 个女人很了不起, 大家对她都很尊敬, 我们姊 妹也很孝顺, 母亲的晚年过得很幸福。母亲去世已十几年了, 生活中我经常不自 觉地用母亲的话教育孩子:“不听老人言, 吃亏 在眼前、 吃饭穿衣量家当, 竖起草来有高低, 碾 磨还有个锲管着” 等。 尤其是有了外孙之后, “待要小儿安, 多受饥和寒。 娇吃娇穿不能娇着 没人样” , 常常挂在了我的嘴边。 有一天4岁的 外孙对我说:“姥姥你整天讲老姥姥的话, 她长 得什么样呀? ” 是啊, 老姥姥的话已经深入人心 了, 我很欣慰, 虽然母亲离开我们多年, 但她给 予我们全家的教诲, 比任何金钱物质都宝贵, 我愿子孙后代都勿忘母亲的话, 做个对社会有 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