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濒危蕨类植物中华水韭人工批量繁育获得成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6427514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7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度濒危蕨类植物中华水韭人工批量繁育获得成功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极度濒危蕨类植物中华水韭人工批量繁育获得成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度濒危蕨类植物中华水韭人工批量繁育获得成功(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极度濒危蕨类植物中华水韭人工批量繁育获得成功 Artificial batch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Isoetes sinensis,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图1 哈尔滨市中华水韭室内栽 植实验区(上)、露天栽植实验区 (中, 非冬季)及2012年8月国内 外学者的实地考察(下) 图2 向深圳仙湖植物园(上, 2008年12月)、 七星河国家自然 保护区(中, 2010年7月)和上海 辰山植物园(下, 2012年9月)捐 赠中华水韭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是W. R. Maxon于1922年在江苏南京

2、玄武湖发现, 先后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属于极度濒危物种(CE)。 笔者于2001年从浙江大学获赠浙江华顶山的野生活植株后, 先后克服了孢子成熟、配子体发育、精卵结合、胚胎发生、幼苗复壮等生殖发育环节的诸多障碍, 于2005年首次成功实现了人工条件下的繁殖与复壮。 其后, 在积累了大量生态生理数据的基础上, 筛选最佳技术路线, 对其研究向“自然驯化”延伸, 于2010年成功完成了中华水韭3轮生 活史。 此后又引进了不同居群, 开展人工批量育苗、 复壮栽培、 田间管理等技术性探索, 于2012年秋季在哈尔滨成功实现中华水韭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与室内、外复壮栽培(图1),

3、 目前的栽培面积已有40 m2, 拥有2万棵长势健壮的活植株, 为其回归以及告别“极度濒危”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多年来还积极开展中华水韭的迁地保育和科普工作, 于2006、2008、2010和2012年分别向内蒙古根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仙湖植物园、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上海辰山植物园(图2)捐赠了人工繁育的中华水韭, 进行种质保存或引种驯化, 并得到了媒体的关注, 受到了社会的好评。目前, 课题组正在制作中华水韭腊叶标本, 拟捐赠给有关教学和科普的单位或个人。 接下来课题组计划在原产地寻找科研合作伙伴, 扎实有效地开展中华水韭人工苗迁地保护或异地保护、大量植株回归原产地并复壮种群、

4、相关湿地的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在此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294)的支持表示感谢。 中华水韭介绍: 中华水韭属于水韭亚门水韭科水韭属。 水韭亚门起源于泥盆纪晚期, 与石松亚门的亲缘关系较近。因其形态特殊、系统位置原始, 在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和早期陆生植物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持及其功能的发挥有着独特的作用。 水韭属植物多水生或半水生, 光合作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景天酸代谢途径(CAM)。全世界现存60200种, 我国产5种。 中华水韭短缩的块状茎由23瓣组成; 根二叉分支; 叶线形, 长2040 cm, 簇生于茎顶, 通气道发达, 多汁, 鲜绿色, 基部着生1个大孢子囊或1个小孢子囊。该种曾零星分布于浙江、 安徽、 江西、 江苏等少数湿地。 近年来, 由于湿地生态破坏严重, 其居群数量急剧消失, 模式产地的居群已经灭绝。目前仅存有安徽休宁、浙江建德和湖南通道3个野生居群和数个亚居群, 且分布范围非常狭小, 保护形势相当严峻。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保东 手机: 13384602007; E-mail: 研究动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