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425332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6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研究年第期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华南师范大学袁锐铐道德观是德育理论 中的核心 问题,西方德育思想家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体系 各异的教育思想流派。本文选择其中若干著名 代表人物的道德观予以评析,供我国构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德育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参考。一、迪尔凯姆的道德观著名的法 国早期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 姆汀。,旧译为涂尔干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分析教育问题和道德问题,提出了 许多至今仍为广大德育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所 关注的问题和概念,成为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迪 尔凯姆在其所写的主要著作中把道德研究看成是理解社会 的一把钥匙,认为通过研究 社会的道德问题就能

2、认识社会的面貌。一切社会 问题都是道德问题,要控制社会,使社会趋 于稳定和统一,道德是强有力的工具。迪 尔凯姆认为,道德本来就是社会的现象和事实,包括一系列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创造的并为社会服务。“没有社会,道德 就没有目标和责任,也没有根基。,因此,他反对伦理个人主义把个人的利益假设为基本的道 德要素,用原始的个人动机或本能来解释道德。迪尔凯姆这一观点是基本正确的。因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现象,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 种特殊意识形 态。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又,是识别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由于人的行为是多样的、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的所 有行为都能称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

3、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自觉认识的表现,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因此,作为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的道德,所 涉及 的一个中心间题就是利益问题,这种利益不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还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最终都要纳入社会关系问题之中。所以,凡涉及道德问题,就不仅仅指个人的动机或本 能,而是指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考察道德问题,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迪尔凯姆强调“调节行为乃是道德的一种根本的功能”,道德不过是一组禁条,是预先规 定人们行动的一种行为规则。应该通过道德来限制和调整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从而避免各种危机的产生。诚然,道德具有调 节人们行为的功效,但

4、是迪尔凯姆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凌驾在政治经济之上,当 作是医治社会混乱的良方同时,他又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所产生的社会危机归因于道德 败坏,而不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中寻找原因,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唯心史观及其道德理论的阶级局限性。要全面了解迪尔凯姆的道德涵义,还必须研究他所提出的“人的二重性”概念。他认为人具有相对的两种特质,一种是个人的、人格 的特质另一种是社会的、非人格的特质。前者是指仅仅适用于个人自身和个人生活的精神因素,后者则指个人置身于其中的群体反映在 个人中的观念、情感和行为表现。“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在每一个人中形成后 一种特质。,他认为,人形成社会本性是十分必要的,这

5、是秩序、意义和道德的源头所在人只有当他与群体取 得一致、成为社会的一员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迪尔凯姆实际上提出了个体的社会化问题。的 确,个体的社会特质源于个体的社会化,社会 中的组织机构、社会群体使个体的社会化成为 可能和必然。当个体与社会的组织机构、社会 群体发生联系或关系时,产生了个体与社会的 融合,它是一种社会机能,协调各种人群关系,在这种协调机能作用下,人才成为社会成员,才 能在社会中确立自身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发挥 自我的潜能、能动性和创造性。德育的作用就 在于,它不仅使人的社会化规范化,而且在教会个体学习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展 了 个体的人格,它既属于个体 自己的,同时又具 有

6、社会的性质。我们认为,区分人的两种相对特质应该从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来看,而不是割裂地区别它们。正是由于缺乏辩证的观点,同时也是基于 当时的社会现实,迪尔凯姆更多地强调人的二 种特质之间的对抗。他说,人的二重性反映了我们同时是二种存在,即以我们的机体为基础的纯个体的存在“个人的我,和仅仅作为社 会的具体化的存在“社会的我,由于社会 的要求租个人的价值观经常冲突,“如果不要求 每一个人无休止地做出重大牺牲,社会就无法 构成和维几持。,随着文 明的进程,这种要求就愈迫切荡尽管迪尔凯姆认为德性包括了纪律精 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三个要素,但是归根 到底,他强调道德是通过牺牲自我而实现的。应该看到,个

7、体的 自我发展过程不仅发展了个体 的机能、智能和潜能,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个体不断融入社会,实现心理社会化的过程。从总 的方向上看,两者之间是一致的,可以统一的。但由于两者往往并不 同步或完全达到同一水 平,甚至有时还会 出现社会要求与个人的 自我需求不平衡,所以两者又有对立的一面。至于是否牺牲“社会的我”或“个人的我”才能协 调两者之 间的冲突,还要看道德的社会要求正确、客观与否,并视个体道德承受力如何而宝。作为对道德的进份步说明,迪 尔凯姆指出,社会性的道德不一定等于传统的道德或大多数 人之所为,道德并不总是邮民 从多数或社会同 意来决定,事实上有时候最有道德的行为却表 现为与社会最不保持一致

8、。迪尔凯姆正确地看到了道德源于社会,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道德观念和内容。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迪尔凯姆要求根据历史发展来判断道德,道德应该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服务。有些行为看起来是触犯了当时的道德,但实际上它已经预定了将来的道德。迪尔凯姆进一步认为,要研究道德,还须区别“道德现实”、道德、“道德 理想”、道德原则等概念。迪尔 凯姆用“道德现实”一词来强调道德的客观性,强调它应该是事实上存在的现象,就象 自然现 象那样可以用客观的、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他认为,道德现实以及作为这些现实的正式体系 的道德乃是一整套客观存在的行为规则,“是那 种在具体的社会必然性影响下历史地

9、形成的实 践规则,这意味着非先验的、以经验和社会为根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代表着人所欲求 和值得去做的行动。迪尔凯姆正确认识到道德 并非主观臆断的产物。因为当道德由社会性的认知结构 内化为个体社会成员的认知结构 时,道德就成为个体按照社会的要求而行动的 准则,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将社会责任和义务纳 入自身的生活轨道,一旦如此同步,内化了的道德就有 了定向的作用,即代表着人所想做的和值得去做的行动方 向。这不仅仅是一种行动 指向,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定向。迪尔凯姆认为“道德理想”是从道德现实 派生出来的,指一个社会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 列标准。它们体现在这个社会的风俗、传统和 清规戒律 中,构成了社会希望

10、传递给年青一代 的东西,并作为社会的灵魂、强大的集体力量而发挥作用。的确,作为一种概括程度最高的 价值,道德理想在人对所有其它价值的实际选 择上起着预先规定的作用,即规定着人的意识和行为总的思想价值方向,这种作用就体现为 社会的风俗、传统和戒律约定俗成地作为一种 社会性的集体力量而发挥作用,作为社会意识占甲占甲占的灵魂而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所谓道德原则,在迪尔凯姆看来,不是决 定着全人类道德生活的一整套先验的、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教条,而是特定社会的道德现实的反映,是社会道德理想作用于个人而形成的个人道德生活的指南,即个人的行动指南。所以,道德原则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

11、要进一步作出表述道德原则反映道德最普通的特征,是以道德的精神方 面与道德的实践方面的综合为其特征的,是应有的道德意识、行为和现有的道德意识、行为 的反映。因此它是决定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戒 律,所有这些都反映着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观著名的美国 心理 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学 说在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影 响 广泛而深 远。在如何看待道德这个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间题上,科尔柏格主要采用 了杜威的相互作用说,这与他的理论基础的综 合取向有关。科尔伯格试图从哲学、心理学、社 会学和教育各个方面综合地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形成一种学说。在哲学上,科

12、尔 伯格一反世纪多数教育哲学的分析倾向,返归传统的综合性在心理学方面,他突破了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斯金纳行为主义的理论,试图代之以一种新的原理在社会学方面,他认为无论从科学上讲,还是从逻辑上看,道德相 对论都是不正确的,因而提出了一种新的一般性概念即绝对主义在教育上,他力图将理 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科尔伯格在其理论著作以发展为教育的目的一一杜威的观点中阐明了关于教育、知 识和发展的三派主要理论浪漫主义卢梭、弗 洛伊德、穆勒、文化传递迪尔凯姆、进步主义杜威。他认为,这三派理论是各 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他既反对浪漫主义者的极端个人主义,又反对文化传递学派的极端集体主义,而是倡

13、导一种基于有机体个人与环境社会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他说“成熟理论假定心理的基本结构。取决于机体的内部状况,环境学派的学习理论是假定心理的基本结构是 由外部世界的种种条 件所造成的。而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基本结构是有机体的结构潜质与外部世界的结构 相互作用的结果。, , 科尔伯格注意到了社会环 境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刺激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认知发展更是一个在同不断复杂化的认识 环境相互影响中熟悉这一环境的过程。从认识 论的角度看,知识既非内有的经验,也非来自文化传递,而是源于个人与特定环境的关系。道德发展作为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所涉及的主要 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冲突的社会环境。以此为基础,科尔伯格将道

14、德概念植根于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并将正义的价值 作为其体系的核心。“正义”就是关心他人的福 利和公平合理地对待别人,意味着人的个别存在与其环境不可分割。关心他人既非一种空洞 的心理机制,也不是文化的人造物,而是人类道德状况的一个基本特征,作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在社会中与他人相互联系起来。科尔 伯格后期的著作更加重视这种道德的社会性。他把“正义”准则看成是解决道德冲突的理想准绳,正义价值观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原则”,即道德选择所依据的是这种更“高 级”、更“成熟”、更“有效”的准皿正义公正。可见,科尔伯格的道德学说高度重视道德原则的作用。道德原则就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既不取决于个人

15、的一时兴致,也不取决于 群体的共同意见道德原则不是那种取决于其 它因素的、派生而来的或者可以还原的现象,而是独立存在和不可还原的 自然事实。他说“我 对道德判断所作的分析,乃假定道德荆断是约定俗成的和自成一体的,而不是别的什么。”科尔伯格既把道德原则看成是一套高度概 括的准则,又把它 当作处理各种道德选择和行为的指南,是反省道德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作 出道德判断和决定的方式。这就是说,进行道 德判断包括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应用 一些规则。道德原则是处理道德冲突的方式。科尔伯格认为,当人们各执一词,彼此意见分歧 时,用来解决冲突的成熟原则就是正义的原则,即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科尔伯格在道

16、德间题上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将儿童道德发展与社会 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求社会与学校都要积 极创设好的环境,促使儿童不断地与道德环境 相互交往,主动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这一主 张的可取之处正是在于突出了环境与教育在儿 童发展中积极作用。诚然,科尔伯格没有也不 可能引导青少年从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方面去观察分析道德冲突的根源。按照他的主张,即使是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也只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而不必去探究道德问题 的社会根源,因为这是无法解决的。科尔伯格 关于道德原则的论述,正确地批判了道德相对论的谬误,却抹煞了道德涵义上的阶级内容虽 然他肯定了道德的客观性,可是没有认识到道 德的历史性。三、威尔逊的道德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科技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化,造成了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究竟什么样的道 德和道德教育才能适应这种局面,就成为人们 必须严肃思考的间题。约翰威尔逊 是当代西方德育思想流派中独树一帜 的英国教育哲学家。如果说迪尔凯姆学说始于 社会学,科尔伯格学说始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 的实验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