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探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6414446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监测体系探讨*朱易春1, 2 刘祖文1 冯秀娟1( 1. 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 江西赣州 341000;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 150090)摘 要 将应急监测方法和指标体系引入赣江上游饮用水水源应急监测体系之中, 通过对该流域段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的调查、 潜在污染指标的确定、 污染指标检测方法的开发以及应急监测体系的建立, 来改善该流域段饮用水源地应急能力, 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安全。由于近年来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频繁发生, 将应急监测体系的建立这样一种防范于未然的理念引入水源地应急管理体系中, 对比事后再采取措施处理技术上更为容易, 具有明显的经济性

2、。关键词 水源地 突发污染事件 应急监测体系 应急法规Discussion on Emergency Monitoring System for Unexpected Water PollutionAccident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of Upper Gan River ZHU Yichun1, 2 LIU Zuwen1 FENG Xiujuan1(1. Research Center o f Environmental Resource Laws, Jiangxi University o f Science 对水源保护区 所在区域的所有潜在风险源进行排查,

3、 包括固定源、移动源和流域源等。具体地讲, 在固定源中, 对生产、 使用、 储藏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进行重点 标注, 并了解该单位事故排污时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量; 对移动源中船舶的船只类型、 吨位、 通航密度以及有毒、 有害货物的品种及总量等进行统计;对流域源的污染物常规指标以及底泥污染物含量, 流量突变等对其产生的影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同时, 还应对历史突发性污染事故进行调查。调查所有由陆上固定源所引起的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 包括企业的事故性排放、 仓库爆炸事故以及码头装卸事故等, 对事故单位、 时间、 地点、 泄漏物质品种、数量、 造成的影响等作详细统计; 对历年在流域发生的船舶

4、溢油泄漏事故进行统计, 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地点、 时间、 泄漏物质、 泄漏量、 事发时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及事故影响后果等。建立完善的该饮用水源 地基本信息资料库, 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源水污染事故, 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迅速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类型, 从而为应急监测提供方向性指导。2. 2 应急队伍的建立与应急培训 由于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复杂性, 应急监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应急水源地情况, 必须配备相应的应急监测队伍。应急监测人员 必须根据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学习, 掌握相应的应急监测技术, 包括采样、 样品准备、预处理、 检测、 数据汇总处理、 监督管理等, 使其在

5、各自的岗位能够独立、 熟练、 快速、 准确地完成任务, 并 通过紧急事故的模拟演练进行磨合, 组建起一支能够快速应对水环境突发事故的监测队伍。当事故发生时, 能够确保迅速作出响应, 有领导、 有组织、 有计 划、 有步骤、 有条不紊地进行抢险救援工作, 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将事故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增强突发性环境事件的防范能力, 减少风险, 以保障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源。 2. 3 应急预案响应程序应急预案是在事故发生前就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危害等进行预测的前提下, 事先制订 和演练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使事故一旦发生应急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采用最合理的方式, 将事故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的一

6、种应急方案。水源地应急预案是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现场处理而制定的一 项应急反应计划, 目的是为了在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 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 有序地实施现场监测, 包括水量、 水质同步监测。要根据污染源影响程度和范围、 水量条件、 河道条件、 污染源的 排放情况、 事故排放情况、 监测能力和条件来制定水源地应急方案。赣江流域( 赣州段) 饮用水水源地的应急预案是 建立在水源地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了解水源地周边企业情况、 常见污染事件及主要危险源( 点) 种类及分布, 并对主要危险源进行定期监控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各饮用水水源地成立应急 组织机构并进行职责的明确划分,

7、主要包括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通讯联络组, 应急污染监测队伍, 应急事故调查组及后勤救护组等。建立应急响应程序, 根据突发污染事故严重程度及市供水系统事故严重程度、 影响范围和时间, 应急响应分为 、 、 、 #47#4 级 7。2. 4 应急监测机制与预案探讨应急监测是应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首先应建立水源地水质应急监测预警系统, 运用生物学方 法和毒理学方法对水源水质污染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国内外文献查阅获知当前国际先进应急监测体系的监测项目指标, 以及采用的先进检测方法, 结合实际现场进行饮用水水源的潜在污染源调研, 选择符 合赣江上游饮用水环境应急监控要求的几种优先控制痕量微污染物、 药物

8、或者嗅类物质等作为目标物,结合具体的实验室研究并通过实验室质量控制保 证, 开发出确实可行的应急监测方法。建立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第一反应机制, 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即启动该机制, 按照应急监测程序首先通过预警系统, 尽可能地确定污染事故发生源, 发现污染物种类及其 污染指标, 通过大致确定的污染指标进行现场一级应急监测, 并建立监测档案。在一级监测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污染指标, 并进行详细的定量监测, 及时 提供污染物相关信息。包括说清污染物的空间变化特征、 时间变化特征, 预测污染物的迁移和变化趋势, 计算污染物总量。评价应急处理措施的效果, 便于相关人员及时调整处置方案。应急监测预案必须 根据周围

9、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变化而定期进行修订, 并定期进行演练, 确保其实效性。在检测结束后应提交水质应急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 8监测范围、 监测时间、 监测因子、 监测频次和监测结果。3 结语近年来水污染事故频发, 为了保障供水安全, 城市必须建立水污染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监测体系, 加强日常监督与水源地周围可能存在污染源资料的收集。同时, 由于突发性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具有复杂性、 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 应急监测体系需要 在实际应急监测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 采用 PDCA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模式对应急监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确保应急监测能够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1

10、 朱易春, 张光明, 李爽, 等. 水库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分析J. 人民长江, 2010, 41(10): 90- 93.2 赵起越, 白俊松. 国内外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6, 13(3): 13- 16.3申一尘, 王绍祥, 张东, 等. 上海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水质预警及应急处理系统 J . 城镇供水, 2009(1) : 19- 21.4胡晓镭, 孙国敏, 黄俊. 饮用水源地水质应急监测技术探析 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9(2) : 96- 98.5孙东迁, 周孝德, 曹永中.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及其应急监测 J. 水利科技与经济,

11、2008(3) : 200- 202.6 潘守学, 姜慧玲. 流域水质监测站对江河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措施的研究 J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8) : 171- 173.7赵山峰, 张学峰, 李昊. 黄河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分析 J. 人民黄河, 2009, 30( 2): 13- 14.8王锴, 张学峰, 张芳珠, 等. 黄河突发水污染事件与黄委应急分级探讨 J. 人民黄河, 2009, 31( 5): 19- 20, 123.作者简介 朱易春, 男, 1979 年生, 讲师, 在读博士, 江西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教研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散污水处理技术、 低浓度生活污

12、水厌氧生物节能处理、 城市饮用水安全评价与分析。( 收稿日期: 2010- 09- 19)( 上接第 45页) 14 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振动源强取值和治理原则指导意见Z. 铁道部铁计201044 号. 15L Schillemans. Impact of sound and vibration of the northsouthhigh- speedJ .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3, 267:637- 649. 16G P wilson. Control of ground- borne noise and vibration J .J

13、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83, 87(2) : 339- 350.17Takemiya H. Field vibration mitigation by honeycomb WIB forpile foundations of a high- speed train viaduct J . Soil Dy -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4, 24(1) : 69- 87. 18高广运, 杨先健, 王贻荪, 等. 排桩隔振的理论与应用 J . 建筑结构学报, 1997, 18(4) : 58- 69.19雷

14、晓燕, 刘庆杰, 伍明辉, 等. 高速、 重载铁路环境振动控制研究 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8, 5( 5): 1- 6.20Yeong- Bin Yang, Jong- Dar Yan and Lin- Ching Hsu. Vib -rition of simple beams due to trains moving at high speedsJ.Engineering Structures, 1997, 19(11) : 936- 944.21 S H Ju.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tructure- borne vibrationfrom high- speed train J .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 -gineering, 2007, 27: 259- 273.作者简介 王金凤, 女, 1985 年生, 云南大理市人, 硕士, 研究方向: 高速铁路环境振动控制研究。( 收稿日期: 2010- 12- 10)#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