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复习3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94148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3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3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3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3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3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高考复习3(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为主页加入收藏夹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俄语历史与社会信息技术思想政治语文 数学英语 历史地理 物理化学 生物日语 俄语音乐 体育美术数学 B 版信息技术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资源下载 最新文章 栏目地图 历史学会 历史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教师中心高考专栏高考评析 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 100100 例例(41(4160)60)河南省邓州市第五中学 李栋山41抗日战争 历史:历史:1937

2、 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到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已经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上海的人民群众及爱国官兵已开始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七七事变”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共产党发起、组织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一整套反映抗战规律的主张和军事战略,特别是在战略相持阶段,

3、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两个战场问题:抗日战争虽然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路线不同、战场范围不同、作战部队不同、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战略地位不同,但是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开辟敌后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两个战场主要是战役配合;在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敌后战场的抗战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若没有敌后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就难以坚持,两个战场是战略上配合。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合作,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各民主党派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促成统一战线建立

4、,反对分裂、倒退,主张民主、团结抗战,反对独裁、专制,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少数民族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海外华侨在政治上、舆论上支援,从财力、物力、人力上支持抗战;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法等国的支持与合作。 政治:政治: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原理分析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提出坚决团结抗日并发起、组织领导了抗日统一战线,说明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说明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激发青年学生仇恨侵略战争、树立为人类和

5、平和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扩大的斗争,并加深认识理解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无穷痛苦。因此中日两国在发展关系中,日本应深刻反省历史,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发展中日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42人民解放战争历史:历史: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力图避免内战,但终因美蒋坚持发动内战,共产党只能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夺取全国的胜利。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发生的原因:国际形势:二战后,美国积极推行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企图统治世界,在中国扶蒋,制造内战。国内形势:人民渴望和平和自由,但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企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阴谋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因此共产党也只能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清除美蒋反动势力。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而参加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坚决避免内战;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谈,通过合法斗争,确立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二条战线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各阶层人民奋起反抗蒋介石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着国统区的解放斗争,成为反

7、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7 年底,民主党派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共于 1947 年秋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1947 年 6 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大军挺进豫、陕、鄂边地区,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地区。其他解放区军民也转入反攻。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初,中共中央指挥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1949 年 4 月 21至 23 日渡江战役胜利,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统

8、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武装斗争;革命统一战线;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政治:政治: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认识全面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的一系列努力和斗争,表明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意愿和根本利益的。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抗日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运用现象和本质的观点充分认识真内战、假和平的反动本质。 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区分战争、内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不同性质。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的彻底胜利,它充分说

9、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的历史的选择。43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历史: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着重重困难,不仅遭受到国内敌人的强烈反对,而且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封锁,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克服了困难,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 清剿残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同时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到 1950 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和平解放西藏: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抗美援朝:1950 年 10 月至 19

10、53 年夏,彭德怀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粉碎了美国企图。 土地改革运动:195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 1952 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至此,彻底消灭了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 年 10 月开始重点打击土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坚决镇压反革命首要分子。经过一年的斗争,基本肃清了国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建立国营经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接收过来,归国家所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打击投机倒把活动:解放初期,人民政府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 1950 年夏,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

11、多年来物价暴涨的局面。 “三反”、“五反”运动: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政治:政治:运用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人民政府为巩固新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防御外部敌人侵犯和颠覆及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对外职能。 土地改革和经济领域内的斗争体现了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对内国家职能。 西藏和平解放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的中华儿女们,发扬祖

12、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祖国和人民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4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历史: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 19531956 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54年公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法律保证。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中央人民政府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

13、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三大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 1954 年秋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及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地理:地理:在掌握一五

14、计划成就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识图。掌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经过的路线及起至城市的位置;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及武汉长江大桥的地理位置;重要工业企业所在城市的位置。 政治:政治:运用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无产阶级政权领导下进行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制定过渡时期路线及一五计划和领导三大改造,体现了我国的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的国家职能。第一部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还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原理认识:三大改造实质上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的措施,目的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它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

15、质。45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历史:历史: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党尚未认识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 成就方面:1956 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1956 年秋,中共“八大”胜利召开,形成了全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制定了总任务和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 1957 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1957 年,进行全党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

16、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整风运动中开展了必要的反右派斗争。 党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1960 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 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失误方面:在执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 1957 年,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造成反右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1958 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但忽视了客观规律。1958 年,党又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59 年,毛泽东发动批判彭德怀等人所谓反党集团的“反右倾”斗争,这就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地理:地理:正确识图。19571966 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掌握兰新铁路、包兰铁路、成昆铁路经过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