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92903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二考试内容和要求解读1人口与城市 1.1 人口增长模式 1.1.1 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一.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原始低增长阶段 主要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 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农业社会时期即处于这一阶段。目前,世 界上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处于这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原始型) 加速增长阶段 主要特点: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 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这一阶段出现在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一般在

2、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开始进入这一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 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传统型) 增长减缓阶段 主要特点: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差 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减慢,人口的平均寿 命继续上升。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开始进入这个阶段,中 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传统型) 低速增长阶段 主要特点: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减小,自然 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甚至已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人口的平 均寿命进一步延

3、长。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进入这一阶段。 人口增长模式:低低低(现代型) 1.1.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比为例 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 014 岁的儿童比重过 大等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青少年及儿童的比例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赞成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4、。人口老龄化会带 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 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 面影响。 1.2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概念: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 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 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如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我国出现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各大中城市,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2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

5、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 求,受天然食物的吸引,经常迁移流动。 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819 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 结束了“旧大陆”与“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 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 主义扩张 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政治原因: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 经济原因:如外籍劳工和技术移民等 战 争:如国际难民、如环境移民 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 小结: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

6、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 1.3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区别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 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 载能力。其中资源承载力又称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既能维持人 们的基本生活,又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和未来发展能力的情况下,地球所能供养 的人口数量,即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2人口合理容量即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最早是从经济或 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的人口规模。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1.4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

7、的外部形态:团块状、条带状、组团式城市的外部形态:团块状、条带状、组团式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特殊是商业区中心商务区 (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

8、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这两方面因素,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的影响最大。住宅区受距离路相交处形成了商业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的影响最大。住宅区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比较小;工业区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最小。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比较小;工业区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最小。 1.5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等级高的,相距较

9、远,数目少,提供服务种类齐全,服务范围广;城市等城市等级高的,相距较远,数目少,提供服务种类齐全,服务范围广;城市等级越低,城市之间相距较近,数目越多,提供服务种类较少,质量较低,服务级越低,城市之间相距较近,数目越多,提供服务种类较少,质量较低,服务范围小。范围小。测试要点五:城市服务功能要求一: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求二: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为例)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

10、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成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 上海区域金融中心、航远中心、贸易中心、国际投资中心、服务的范围(长江三角洲全国、国外) 南京、杭州省级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服务范围(未省及其周边地区)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制城市等级城市等级服务种类范服务种类范围围城市数目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相互距离等级低等级低少少多多近近等级高等级高种类多、范围种类多、范围大大少少远远造业中心、服务范围(地极市范围内) 杨州、镇江、绍兴等市域经济文化中心

11、、服务范围(市域及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县级经济中心、服务范围(县内城镇和乡村)1.6 城市化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6.1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城市化的过程的三个阶段(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 缓慢发展阶段:城市 化水平低于 30%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加速阶段:城市 化水平超过 30% 后,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成熟阶段:当城市化水 平达到 70% 以后,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又趋于缓慢或停滞。 2城市化的特点: 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 进程, 大城市数是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1)英国南部城市带(2) 欧洲西部城市带。 (3)

12、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4)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等。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 间 (2)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1.6.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产业和人口大量集 中于城市,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甚至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 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大城市迅速膨胀, 出现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1.7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 念等, 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

13、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 间,欧 洲城市则大不一样,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落已形成, 市中心 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中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 环境 之中的“山水城市”。例如,杭州就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山水城市。古代帝王都城 的规划建设,大多以皇宫为中心,将其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 高无上。例如,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 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 白宫的

14、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1 农业区位因素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2.1.1 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解读: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条件:市 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技术条件:冷藏、 良种、化肥、机械、事例:我国西北的绿洲农业、宁夏平原的水稻:水源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 市场 2.1.2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热带迁移农业 特点:热带密林中的原始部族,来到新的地块,便毁林、烧荒、掘穴播种, 不翻地、不施肥。地

15、表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隔两、三年 另选新地块。 形成条件:气候湿热;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 水稻种植业 特点: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形成条件:全年或夏季 高温多雨;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混合农业 特点: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地肥力,形成良 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以作到忙、 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 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16、。 形成条 件:地势平坦;草原辽阔;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 2.2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 要求一: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解读: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 动力、市场 要求二: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一定地域范围内存在内在联系的工业部门和工业企业,往往通过某种形式有机 结合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 产在空间上便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但是工业部门过分集中, 就会出现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难等问题。 2.3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一: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 循环等发生改变。例如:热带地区原始森林的滥砍滥伐,人类在获取木材和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