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6392230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教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 (最基本最基本)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决定反作用耕作方式:用各种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使适于农 作物的生长发育,包括耕、耙、锄等。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1、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组织方式的变化: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2、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我国农业生产力 有了提高。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 (4)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逐渐推广。 (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铁犁牛耕发展的几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逐 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到东汉时已经推广到 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且安装 了犁评,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 ,一直为后世沿用古代耕作

3、技术的进步1、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2、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南 方水田的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 两汉:一年一熟;宋以后:一年两熟或三熟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专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组织)方式的变化:从大规模简单 协作到个体农耕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男耕女织图自然经济:不是为了 交换,而是为 了满足生产者 本身需要而生 产的经济形式 。它是封建社 会经济的基本 形式。

4、(三)、主要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形成时间:春秋战国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男耕女织);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作用和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积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生存 、发展的经济基础;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王 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地位: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小 农 经 济中国古代

5、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 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程标准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以青铜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 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西汉武帝以后 :1、发展历程2、发达的原因凭借国家的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 成本3、重要成就(1)、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制造进入繁荣时期

6、西周晚期中国出现铁器两汉 :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杜诗,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司母戊鼎1.33米1.1米重832.84千克 每个坩埚能冶炼 铜12.5千克,铸 造该鼎需要70多 个坩埚。秦朝铜车马西汉博山炉东汉“马踏飞燕”(2)、制瓷业 商朝时: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景德镇明万历青花龙组缠枝团寿纹盖罐 估价:RMB500000一800000 成交价:RMB550000元青花竹石纹罐明宣德青花瓷器明清时期出现的珐琅彩明清时期出现的珐琅彩珊瑚红珐琅彩莲纹碗 清代粉彩瓷胭脂红珐琅彩鼻烟壶(3)丝织业 商朝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

7、丝织品西周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中心: 苏州、杭州;缎成为清朝 丝织品的代表(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概况(1)家庭手工业 :代表 :纺织用途主要:一小部分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作为商品出售(2)民营手工业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秦汉:开始发展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隋唐:恢复、发展两宋以后:曲折中艰难发展3、重要成就 :元朝:黄道婆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花楼机;资本主义萌芽经营形态特点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政府直接 经营、集中 大作坊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农户的 副业武器等军用 品、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民间消费

8、品在市场 流通自己消费和 交纳赋税; 剩余出售不在 市场流通剩余部分 出售艰难经营 后来居上历史悠久 素称发达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对比官营 手工业民营 手工业家庭 手工业较大比重 稳定重要(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1、历史悠久、素称发达。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家庭手 工业占相当比重。4、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5、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四)中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世界”的原因官营手工业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古代手工业 技艺的提高; 官营、民营手工业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手工业 的发展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技术领先,社会制度先进;不

9、断改进、甚至勇于吸收海外的技术;历史悠久;7、贸易往来频繁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 1、宋以前的商业发展概况、宋以前的商业发展概况商朝:“商人”出现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秦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隋唐时期: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 钱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

10、发展经济政策金融交通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1)两宋:商品种类增加;“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3、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发展和问题(1)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施行压制政策;(2)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4)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5)出现商帮,徽商、晋商(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设市令、市长,严格管理市场交易按时开市、闭市2、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经营时间限制

11、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3、古代大城市的发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 展起来 唐朝时:广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 设市舶使;两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以至非洲 几十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海外贸易税收 成为南宋政府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3 3、 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2、特点: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 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原因: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四)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长期的

12、国家统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四、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1.土地制度的演变l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1)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 (2)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评价:原始共产主义 2.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 l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诸侯, 层层分封;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 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特点瓦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开垦,出现 许多

13、私田; 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诸侯国相继税制改革,促使土地从国有向私 有转变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时间:春秋时期确立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 各国的变法运动 a.鲁国“初税亩”改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秦国商鞅变法为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类型: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地位)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形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土地改革被消灭。l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 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它 广泛、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社 会基础。这种小自

14、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商品经济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在社会的各 个角落。 国家土地所有制 a. 屯田制 b.均田制l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一)重农抑商1、概念: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 济思想和政策,始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历代封建 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明清两代统治者仍顽

15、固延续 。根本:直接: 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 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主要历程 :(1)、战国:商鞅变法首次正式提出(2)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推行(3)明清两代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明太祖 雍正帝政策(表现):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经营;征收民营商业商税,破坏民营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 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 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 ,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 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 人。”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3、对重农抑商的评价:积极作

16、用:(1)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维护了政治稳定消极作用:(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重农”不错,但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则是错误的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民间贸易 (1)明朝的对外贸易官方贸易海禁结合教材思考:明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对民 间贸易实行海禁?1、演变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 2)清政府实行)清政府实行“ “闭关锁国闭关锁国” ”的原因影响的原因影响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贸易影响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抑制了 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