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90905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一、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1、 、长长三角三角经济经济区区块块概况概况(1)长三角经济区块概况)长三角经济区块概况地理学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也称“太湖盆地”,北起新通扬运河,南达杭州湾,西抵宁镇丘陵,地势以太湖为中心呈碗状分布。经济地理意义上狭义的长江三角洲主要指以上海为经济中心,以沪宁杭为主体,包括 15 个城市的区域。本研究所指的长江三角洲(下文称长三角)则是广义上的长三角,指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的两省一市的全部区域,共 28 个市。长三角国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22%,人口约 1.3

2、8 亿,占全国人口的 10.9%。长三角经济腹地广阔,内河交通便利,气候条件宜人,是中国开发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素有“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的美誉。长三角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由于自然条件较为优越,长三角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总耕地面积 4973.78 万公顷,但长期以来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流失较为严重。长三角经济圈内水资源较为丰富,54 个城市中沿江城市有 10 个,大运河穿城而过者有 11 个。有江苏洪泽湖、太湖、骆马湖,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等湖泊,长江、淮海、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河流,河湖众多,水网密布。长三角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江苏、

3、浙江两省。上海基本无一次常规能源。江苏省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已发现的有 120 种,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黏土类矿产、建材类矿产、化工原料、冶金辅助原料和特种用途矿产是江苏矿产资源的优势,其中方解石、泥石灰、凹凸棒石黏土等矿产的保有储藏量列全国第一位。浙江省矿产资源主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石煤、明矾石等储量居全国首位,萤石居全国第二。长三角生物资源同样较为丰富。江苏浙江两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江苏有维管束类植物 2400 多种,野生脊椎动物种类(除鱼类)584 中,占全国的 23.5%,鸟类 448 种,占全国的 36%。浙江森林覆盖率达 59.4%,居全国前列。上海位于东海、黄

4、海、长江三水交汇处,水产资源 700 多种,十分丰富。长三角拥有较为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公路和铁路方面,在 2010 年即将形成“三小时都市圈”。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均能纳入核心城市上海的“三小时都市圈”。到 2006 年末,长三角公路通车里程约为 23.27 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 6381 公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 倍。长三角铁路运营里程约为 3204.9公里,预计到 2010 年,长三角经济圈将建成新线 4221 公里。在航空运输方面,2航空设施最为成熟的当属上海,上海 2006 年完成的旅客吞吐量达 2309.42 万人次。2006 年,江苏和浙江的旅客吞吐量分别为 825.5

5、万人次和 1688.9 万人次,总量虽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水运方面,江苏、浙江的发展也落后于上海,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2006 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 5.37 亿吨,比上年增长21.3%,位居世界第一大港,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2171.9TEU,位居世界第三。江苏、浙江两省的货物吞吐量也有较大增幅,同期增长 10%以上,分别达到 8.06 亿吨和 5.1 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为 427 万 TEU 和751.9TEU。近年来浙江的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连云港、张家港发展也较为迅速。但目前,区域内尚未形成港口间的相互合作。长三角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实力状况。长三角区域拥有 244 所

6、高等学校。每万人拥有在校人数为 174 人。2006 年长三角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 142289项、66922 项,分别占全国的 30.2%和 29.8%。其中,上海在技术合同额、发明专利权方面优势明显,浙江在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授权方面实力最强,江苏在专利申请数量上显示出巨大实力。(2)长三角经济圈在全国的重要地位)长三角经济圈在全国的重要地位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之一。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长三角经济圈已成为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2006 年,长三角区域的总人口达13315.2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0.13%;长三角 GDP 总和达到 47753.96 亿元,占全

7、国的比重达 22.65%,其中江苏、浙江和上海的 GDP 分别达到 21645.08 亿元、15742.51 亿元和 10366.37 亿元。2006 年长三角人均 GDP 达到 33516.88 元/人。2006 年,长三角工业产销情况良好,实现工业总产值 90171.57 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28.48%。2006 年长三角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1590.17 亿元,占全国的 19.63%。实现财政总收入 11302.5 万元,占全国的 29.1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308.94 亿元,占全国的 20.04%。外贸进出口总值8136.43 亿美元,占全国的 46.22

8、%。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其中长三角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为 17672.33 元,是全国的 1.5 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为 7453.67,是全国的 2.08 倍。表表 2006 年长三角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年长三角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指标 区域江苏浙江上海长三角全国长三角在 全国占比年末户籍人口(万人)7317.724629.431368.0813315.231314480.1013 GDP(亿元)21645.0815742.5110366.3747753.96210871.00.2265 工业总产值(亿元)41410.4029129.9419631.2390171.57316588.

9、960.2848 工业增加值(亿元)3025.285993.002754.4511772.73 91075.73 0.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71.427593.663925.0921590.17109998.20.1963 3(亿元)财政总收入(万元)3935.872567.704798.9311302.538760.20.29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6623.185325.353360.4115308.9476410.00.2004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2839.951008.944287.548136.4317604.00.4622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 元)1604.19

10、1008.94271135.733748.8639689.40.3869 实际利用外资额(万 美元)174.31488.893571.07334.2775735.230.454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14084.0018265.0020668.0017672.33117591.502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5813.007335.009213.007453.6735872.0780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 2007、 浙江统计年鉴 2007、 上海统计年鉴 2007、 中国统计年鉴 2007。近年来,长三角发展迅速,各项经济指标不断攀升,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孙福

11、庆等(2008)将长三角 2006 年的各项经济数据与2000 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长三角 GDP 占全国比重在不断上升,2000 年至 2006 年,其 GDP 增长了近 1.5 倍,占全国 GDP 的比重也提高了 3.33 个百分点,达到 2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00 年至 2006 年增长了 2.18 倍,但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由 2000 年占全国比重的 20.63%降为 2006 年的 19.6%。财政收入增长了 2.54 倍,占全国比重提高了 2.16 个百分点,达到 11.6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加了 1.31 倍,占全国比重提高了 3.1 个百分点,达到了2

12、0.04%。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很快,其中进出口增长了 4.07 倍,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由 27.5%增长到 48.12%。表表 长三角各项经济指标与全国比重(长三角各项经济指标与全国比重(2000-2006 年)年)长三角增长倍数占全国比重(%) 指标 2000 年2006 年2006/2000-12000 年2006 年地区生产总值19170.2247753.961.49119.322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789.3021559.402.17520.6319.60财政收入(万元)12764619.0045309606.002.5509.5311.6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13、6625.2015308.901.31116.9420.04进出口(万美元)12817700.0065064419.004.07627.0336.96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1119830.002835083.001.53227.5048.1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相关数据整理。转引自孙福庆等(2008)。4从三次产业产值的分布来看,从 1997 年至 2006 年的 10 年间,长三角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较为缓慢,且在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不断攀升,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整体来看,

14、长三角经济圈的生产总值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 1997 年的 19进一步增加到了 2006年的 23%。表表 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及在全国所占比重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及在全国所占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合计年份生产总值 (亿元)占全国 比重 (%)生产总值 (亿元)占全国 比重 (%)生产总值 (亿元)占全国 比重 (%)生产总值 (亿元)占全国 比重 (%)19971726.73 0.12 7740.450.21 5338.060.20 14805.240.19 19981730.30 0.12 8278.940.21 6044.420.20 16053.660.19

15、19991718.17 0.12 8879.530.22 6732.770.20 17330.470.19 20001189.00 0.08 9917.450.22 7792.440.20 19465.890.20 20011832.26 0.12 10883.520.22 8849.520.20 21565.300.20 20021875.32 0.11 12317.420.23 10158.810.20 24351.550.20 20031961.32 0.11 15092.510.24 11788.290.21 28842.120.21 20042274.13 0.11 18580.49

16、0.25 13879.510.21 34725.130.22 20052444.57 0.11 21974.110.25 16388.930.22 40907.610.22 20062563.91 0.10 25788.780.25 19401.270.23 47735.960.23 资料来源:根据 1997 至 2007 年的各省市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获得。0.0010000.0020000.0030000.0040000.0050000.0060000.0019971998199920002001 20022003200420052006年份生产总值(亿元)0.000.050.100.150.200.25比重()生产总值(亿元)占全国比重(%)图图 长三角三次产业产值及全国占比变化情况长三角三次产业产值及全国占比变化情况52、 、长长三角三角产业结产业结构及其构及其发发展水平展水平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产业部门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结合方式,包括比例关系和聚集状态,是区域产业研究的核心命题。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