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89670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庆“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庆“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庆“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庆“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重庆“三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区”教育差异研究教育差异研究一、三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情况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东部省区比较落后,在西 部地区具有相对综合优势。2003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 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克服非典疫情、洪涝旱灾等困难, 以及三峡断航的影响,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 益显著改善,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经济 指标创直辖以来新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 2003 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本市

2、生产总值 2250.11 亿元,比上年 增长 11.4%,增幅高于上年 1.1 个百分点,是直辖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按 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 8075 元(972 美元),比上年增加 1041 元 (125 美元)。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生产总值 883.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8%;渝西经济走廊完成 688.40 亿元,增长 11.4%;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完 成 678.24 亿元,增长 10.9%。 重庆是我国幅员最广、管辖行政单元最多的直辖市,规划建设的三大经济 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差异很大,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包含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

3、经 济区。 都市发达经济圈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 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巴南区等 9 个行政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总面积 5473 平方 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6.6%。2000 年末总人口 538.1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17.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983 人,是人口高度稠密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接近我国东部 12 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城镇化率达 79.8%。总体上,都 市发达经济圈已初步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 条件 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

4、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内,环绕 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 足县、荣 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 12 个区县(市) 。 渝西经济走廊,总面积 18828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22.8%。2000 年末 总人 口 995.4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32.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529 人, 城镇化率 26.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市平均水平的 90%左右。该区整体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我国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区和大 巴山区部分地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

5、涪陵区、黔江区、 长寿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 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 19 个区县(自 治县) 。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总面积 58102 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70.5%。2000 年末总人口 1557.6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 50.4%,城镇化率为 1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市平均水平的 60%左右。该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 我国西部发展滞后地区相似。 都市发达经济圈,具有加速发展,领先一步,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的良好基 础和条件,实施先导带动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区域 经济发展 水平

6、领先、体制改革创新领先、社会文明程度领先、财力贡献领先等, 加快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逐步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成为这一 地区的商贸 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枢 纽,以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并努力跟上东部地区的发展 水平,争取率先 实现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的目标。 都市发达经济圈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目前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接近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和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 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综合交通系统和现代化通信系统,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基础 和明显的科技、教育及人才优势,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 步发

7、展的基础条件。 通过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发展教育产业 。加大高等教 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高校办学规模,与教育部共建新 的重庆大学,提升其综合办学实力,着力抓好一批有行业优势和办学 特色的本 科院校,调整合并科类相近、专业重复、规模偏小、条件互补的院校。统筹规 划、合理调整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布局结构,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协调 发展,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一批高中名校的品牌,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积极发展网上教育、远程教育,加快实施教育信息 化工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探索社区教 育模式,促进多功能社区

8、学院的建设。 渝西经济走廊,是成渝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加速工业化、城镇 化进程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实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 略。主要体现为:发展壮大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优势工业,加快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 转化,快速发展商贸流通和城郊旅游及其带动的综合服务业,逐步 形成城郊型产业密集带;加速发展卫星城镇,并不断完善其功能,逐步形成成 渝两大城市之间的中小城市连绵区;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促使二元经济结构 日渐融合,尽快成 长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 渝西经济走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 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相当。

9、产业发展沿 成渝、渝黔、渝合交通干线展开,已形成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等 一批具有 一定规模的重要卫星城市,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 73%,小 城镇发展较快,城镇化率已达 26.5%。渝西经济走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结构 性矛盾突出。渝西经济走廊整体上处于由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化的 初始阶段,农业所占比重还较大,第二产业技术含量较低、布局分散、产业集 中度小,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实现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压力很大。 经济发展受到水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制约。渝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受到当地水 资源不足的严重约束。12 个区县(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 1/3,

10、加之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日常生产生活受到供水不足的威胁。基础设施发 展不均衡,投资主要集中于交通设施部分,其它领域投入较少,通信、环保、园林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滞后。道路交通东西向干道较多,南北向通道少, 没有形成畅通的区域网络。同时,教育基础薄弱,科学技术人才少,结构也不 合理,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处于水陆交通要道,自然资源富集,拥有独特的移 民、扶贫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综合政策优势,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后续支撑 力,实施 加快发展提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加快基础设施 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承载功能;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加 快优势资

11、源的合理开发,加速构造特色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总体实力;加快生 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撑 力量,成为长江上 游经济中心最具特色的发展区。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协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 60%左右,城镇化率为 18.0%,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 56%。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高,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为 28.6%,高 出全市平均水平 11 个百分点,农业为单一的“ 粮猪型“结构,农产品附加值低。 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 3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7 个百分点。区内差异很 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区为 6277

12、元,最低的县 为 1573 元,工业主要集 中在少数的几个区县,涪陵、万州、长寿 3 区县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全经济 区总量的 55.6%。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公路 密度严重不足,现有公路等级低,一些区县交通不畅,与主城联系困难,特别 是秀山、城口、巫山、巫溪 4 个边远县至重庆的交通十分不便。市政、环保设 施基础差,水利设施欠账多,电网亟待完善和改造,电话普及率不高,广播电 视尚未完全覆盖,信息不灵。基础设施状况严重不适应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成为制约这一 地区发展的瓶颈。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该地区以 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森林

13、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台地和平 坝仅占 4%,60%以上耕地是坡耕地,人地矛 盾突出,移民安置进一步加重了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区内滑坡、泥石流、干旱、暴雨、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 严重,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复杂的 地形地貌和多发的地质灾害 使该地区生产力及城镇布局空间受到极大约束。科技教育条件差,人才短缺。 该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 1.2%,文盲人口占 7.9%,大部分青 壮年农民未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也较弱。经济 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奇缺。 实施科教兴渝战略。要优先发展教育,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对三 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

14、育的扶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扩大 办学规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市民整体素质;营造培养人才、吸引 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加快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队伍建设; 建立以企业为 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向 生产力的转化;全面打造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 实施信息化战略。要以信息网络为核心,加快重庆信息港建设;采取切实 措施,鼓励发展信息产业;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提高计算机 和网络的 普及应用程度,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信 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实施城镇化战略。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非

15、公有制经济和中小 企业,为中小城镇构建产业基础;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商品市场、劳 务市场、 技术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等市场体系,优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城乡流通 渠道,建立城市对农村、农村对城市的双向服务平台,促进城乡互动,推动大 城市带大农村 战略,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移,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同步推进的方 针,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高效 利用自然资源,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按照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要求进行各方面的建设。重庆市三大经济圈 2003 年经济发

16、展状况指标GDP 增 长率%人均 GDP (元)固定资产 投资增长%财政收入 /GDP %商品零售 额增长率%工业经济 效益指数%出口依存 度%渝中区11.22552125.618.412.0117.75.22 九龙坡14.01717129.727.114.9110.213.6 江北区14.21797555.95.413.4191.430.8 沙坪坝12.51669223.212.014.993.717.3 南岸区14.01593647.323.515.9129.85.5 大渡口12.61987620.215.611.2189.58.0 渝北区14.2820626.017.316.3141.313.2 巴南区14.0889231.914.213.1145.713.0 北碚区12.01099325.010.113.1105.42.0 江津市12.4892321.98.39.7142.51.8 永川市13.0870728.07.312.3194.31.1 璧山县13.1932131.38.69.3126.60.8 荣昌县11.2634837.86.49.265.32.2 双桥区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