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保卫处工作计划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352521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保卫处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2保卫处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2保卫处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保卫处工作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保卫处工作计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2012 年第二学期保卫处工作计划年第二学期保卫处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又来临了,我处全体同志,一定贯彻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时刻抓紧学校安全这根弦,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加强校园安全宣传,强化细节管理,狠抓各项安全预防措施的落实,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安全意识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努力改善服务争创一个“和谐、安全、文明、奋进”的依法治校先进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积极开展省级“依法治校”先进学校的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及时完成各项安全工作,做到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工作目标:工作目标:

2、1、进一步加强保卫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文明言行,规范办事。 2、加强校园内部的安全管理,杜绝社会上的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做好来人来客登记和车辆出入校门的管理工作。 3、落实治安防范管理规定,做到勤检查,勤教育。 4、加强日常管理,强化安全和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行为。5、充分利用电子监控系统和报警器,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控管理。 6、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和学生伤害事故保障预案,进一步提高学校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 7、配合公安机关和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学校的各项综合治理工作。 具体措施:具体措施: 一、强化应急意识与应急技能的培训,提高师生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纵览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不难

3、看到,应急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是薄弱环节。面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速度,应急救援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师生的人身安全,本学期保卫处将配合相关处室把“加强安全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作为工作重点。 1. 安全知识缺乏,心存侥幸心理,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学期学校将充分运用广播、专栏等宣传阵地着重普及交通、消防、上下楼梯、防地震、防雷击、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 2. 配合德育处充分利用安全教育周、教育日及校会和班会,以“珍爱生命”为核心,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对师生进行立体式的安全教育。举行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消防演练活动,对师生进行“消除隐患

4、,学会逃生”专题教育指导,开展夏季安全专题教育、举办安全知识教育专刊,开展“收缴管制刀具”、“清查违禁物品进入校园”等专项治理活动。3.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积极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和交警队的同志来学校做法制报告,使法制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中。积极创建省级“法制教育先进学校”。三、强化责任意识,规范保卫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塑造学校形象 1、强化责任意识,实行责任追究 新学期保卫处加强门岗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落实好双休日值班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校园安全。 2、规范进出门管理 第一、学生凭证有序出入校门

5、学生上学放学有序进出,节假日按规定时间返校。上课期间学生外出,必须凭出入证请假条或班主任电话,填写出门登记表后方可离校。闲杂人员禁止入校。 2,来客到校要详细填写来客登记表,上课期间不准看望学生;约见老师或学校领导应电话通知,征得允许方可进入校园;来客车辆一律停放在指定位置。 3、强化服务意识,展示学校形象 门岗是校园的第一扇窗户,门岗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外在形象,因此,新学期保卫处对值班人员做出明确要求,一、值班期间衣着要整齐、整洁;二、与来客交流做到文明礼貌,不与来客争吵;三、强化服务意识,对来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四、对于来客的无理要求,充分利用技巧婉言谢绝,如遇来客无理取闹及时通知学校当日值班领导处理。 四 新学期保卫处继续加强与派出所,村组、交警、等部门联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确保学校周边安全。 这一学期,保卫处将以“强化应急意识与应急技能的培训,提高师生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为着眼点,以“健全安全网络,加大安检力度”为出发点,以“强化责任意识,规范门岗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展示学校形象”为落脚点,积极部署和落实安全保卫各项工作,倾心尽力,让学校安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保卫处2012-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